星期四, 20 2 月, 2025
spot_img

杨太太|别人的嘴,自己的路

小时候过年,我最讨厌的部分就是比来比去。有几个长辈亲戚特别喜欢问一些问题,然后对我们几个小辈进行横向比较。

“你这次考几分?哦,数学100,语文98。蛮好了蛮好了。不过你表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数学语文都是双百分。”
“你现在在什么单位?哦,内资的私人律所啊,那很不错。你表哥在五百强第一名的公司工作呢。”

再长大一点,他们的问题开始乖僻:

“听说小杨家很有钱啊?”

我第一年还是按照正常思路回复:“没有啊。哪有。”

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回复的话,完全没有办法抑制对话的继续。亲戚仍然会继续追问不休:

  • “那你们的婚房不是他家出的吗?他家肯定条件还可以。”
  • “我们的婚房不是他动迁分的小房子吗?”
  • “那装修呢?”
  • “那装修也没多少钱啊。”

……

我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和小时候问我考试成绩差不多,这些亲戚问问题并不是盼着我好,而或是出于八卦,甚至盼着我的回复能给他们在横向比较中带来一些心理安慰:

“她过得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好。”

所以后来但凡他们再问我:“听说小杨家很有钱啊?”

我就头也不抬地回复他们:“是的,非常有钱。比你想得还要有钱。”

干脆利落。话题结束。


我们的文化里很少会为别人的成功而热烈鼓掌,为别人的开心而开心。

日常接触的这些“闲话文化”,或带着论断,或带着否定。

当年开公号的时候,我在一个小教会(直到后来2019年去了蜜桔教会)。那时有人偷偷告诉我,谁谁谁在背后说我:“她根本就没有她公号写得那么属灵。”

这些议论让我也困惑了很多年,直到近几年才坦然。坦然的原因是,一是发现他们缺乏正确教导,不懂得如何与人正确交往;二是这种声音近几年确实也少了,毕竟他们自己确实没有五个娃。

最后最关键的是,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现在,即便他们当着我的面说,我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回复他们:

“我本来就不怎么属灵,我的公号也不属灵。”

我们的文化仿佛就是“不能夸”。即便你考了100分,总也要说你几句,怕你骄傲。

不论你做得有多好,周围人都还是能挑出刺来。

有点搞笑的是,我人生中受到的最多的挑刺,竟然是来自于我的学历。

我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这所学校在英国常年排名前五,今年泰晤士报排名甚至超过牛剑,名列全英第一。客观来说,它确实是一所社科类学科的世界名校。

——但是没有什么用,人家要么说你本科学校一般,要么就直接当着你的面说:

  • “英国的硕士不如美国的硕士含金量高。”
  • “英国我就知道牛津和剑桥,其他学校我都没听说过。”

还有人问我:“伦敦政经是在哪里的学校?是美国的学校吗?”话说人家都叫“伦敦”政经了,怎么会在美国呢……然而我这么一解释,人家又往你头上套了个“清高”的帽子。

我那时想,如果我当年申请剑桥,不知道现在会不会好一点。后来想想,哪怕我就是剑桥毕业,人家大概也会回:“哦,浦东那个建桥,我知道这个学校。”


我们家老大出国前就读于一所民办学校,那个学校的英语实施分级教育,一共三档,她在第二档。

在中国的时候,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她的老师同学和我反映说她英语好。我收到的所有关于她英语的评价,都是她语法哪里还有问题,她词汇量还可以再提高,她的作业做得一般,考试成绩也平平。

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和她说:“你要不要把词汇量再提高一下?”

我女儿回复我:“不用啊,我觉得我词汇量蛮好啊。”

她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所以我只好说:“那再好么,英语总归也有个提高的余地,你说呢?”

后来那个场景让我很震撼。

我女儿很认真地看着我,和我很真诚地说:“妈妈,我觉得我英语非常好。”

后来,她到了美国读书阅读写作能力受到所有老师一致好评,美国同学惊讶她怎么读书可以读得这么快。她口语也没问题,所有人都和我说,如果不看她的脸,光听她讲英语,就完全听不出她是一个外国人(又见《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一文)

回头想,我才意识到,当年我其实是用其他人的评价在论断她,我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了。


我家老二就没有老大这么自信。他受到很多否定以后,总是觉得他自己打棒球打得一般般,他的大提琴弹得也一般般。

不论我们怎么鼓励他,他始终都没有觉得他自己真的很棒了。

所以这些闲言碎语里的否定真的是很可怕,不是单单鼓励就可以洗回来的。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在受到无数标准化考试的打击以后,我打小一直就觉得自己英语不太好。从高中到大学,我的英语就没有受到过任何肯定。

进入工作以后,单位里原本让我做一个每月法律观察的英文版,但是做了一期以后,据说有大佬嫌弃,觉得我翻的英语不好,就不要我做了。

我当时是很震惊的,因为我做那个又没有钱拿——我都提供免费劳动力了大佬也不要,那我的英语是有多烂?

人家否定的理由,往往也就是一句话:

  • “英国留学的,基础不扎实。”

  • “XXX,搞刑事的,英语一般般。”

于是,这种对自己英语的不自信一直伴随我。我虽然在英国读过书,我也没有自信;甚至到我复习通过了美国律师证,我对我的英语也还是没有自信。

我也是一直告诉人家:“我英语就一般。”——这不是谦虚,我是真的这样以为。

我工作的第一个月里一直在一种恐慌里,担心自己听不懂,担心自己说不来。

直到最终,我站在美国的法庭上,开始用英语为当事人辩护,和检察官即兴辩论,回答法官问的各种问题……我每天都在惊奇,大家都能听懂我的嘛。

我这才开始和原来莫名其妙的“自我否定”斗争,这才惊觉自己之前是不是被PUA了。

我决定,如果下次再有大佬和我说我英语一般般,我就告诉他:

“我英语是一般。但是够用了。”

所属主题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杨太太的成长日记
基督徒,四宝妈妈,刑事律师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