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弟兄姊妹,平安!非常感恩上帝赐给我这样一次服事的机会,能够和另外两位同工一起和大家来分享《救赎性的教导》这本书。我是这本书的受益者,我非常乐意把我从书中所领受的基于真理的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传递给大家,也甚愿真理的圣灵运行在我们中间,引领我们明白祂的心意,并行在祂的心意当中不偏左右。
我想我们还是以祷告来开始今天的分享,我们一起低头闭目:坐在天上的父神,我们一同来到你施恩的宝座前,我们一同仰望你的恩典和慈爱,因为你若不以恩典待我们,我们就有祸了。主啊,我们深知自己的本相,但是在基督耶稣里我们又成了何等的人,主你叫我们比天使微小一点,赐荣耀尊贵为我们的冠冕,并且你亲自呼召我们来与你同行,与你同工。求主加力量给我们,使我们在基督化教育这条窄路上真认识你,也真认识你所要我们认识的,并且立定心志不管这条路有多艰难,有多困苦,只要是你所喜悦的,我们便行在其间,永不回头。主啊我恳求你保守我的口,更保守我的心,使我口里所出的都是你喜悦我传达的,以上祷告是奉主耶稣的圣名,阿门!
我有点激动,不知道大家激不激动?其实我预备的时候更加激动,我想可能是上帝要使用你们中间的一些人,所以祂先激动我,也藉着我来激动你们的心。
当基督化教育无人问津或很少有人热心的时候,我会焦急和忧虑;而当基督化教育被人追捧热议,甚至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的心依然忧虑焦急。前一种焦虑应该不难理解,后一种又是为什么呢?藉着这次“教育目的”主题的阅读分享,我祈求神来光照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显明我们里面真实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当主耶稣在地上服事,大有果效的时候,不乏有人来跟随祂,甚至门前都没有空地,海边和旷野也都人头攒动。但在这些跟随祂的人中,究竟有多少人是为了寻求神的国?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吃饼得饱呢?甚至在主耶稣亲自选召的十二个门徒当中还有人争论谁大谁小,谁要坐在祂宝座的左边和右边。主的大使徒彼得曾三次不认主,而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更是为了三十块银钱将他的夫子出卖。
求主怜悯我们,惟愿我们在祂的光中可以真认识主,并在主里真认识教育。
请看上面这座金字塔,塔身一共有三层,最下面的一层是基于圣经的世界观,中间一层是基于圣经的教育观,最上面一层是教育实践(就是这个教育具体会长什么样)。这三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就是,世界观决定教育观,教育观决定教育实践。越往下越是根基性的要素,越往上越和实操有紧密的联系。
圣经上说,聪明人把房子立在磐石上,即使遇到雨淋、风吹、撞击,房子也不会倒塌。教育其实也是如此,若我们没有根基,没有耶稣基督和祂成文之道——圣经作我们的根基,那么不管这座教育的巴别塔建造地有多么宏伟和奢华都必将倒塌,最终必将没有一块石头落在另一块石头之上。
所以,教育的起点不是要选择什么教材,不是要借鉴什么方法,更不是要打听孩子将来的出路在哪里,教育的起点一定是从上帝开始,从祂所启示的基于圣经的世界观和教育观的根基开始。
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我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产生什么样关于教育的观念,有什么样关于教育的观念就会带出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进而就会影响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再来看这是什么?没错,这就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个物件:衣帽钩。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当然就是用来挂衣服帽子等物品的。所以这是一个挂钩,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框架;若没有挂钩,衣物杂乱无章;若没有框架,观念七零八落。
我想表达什么呢?我是想说,《救赎性的教导》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不是又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因为现在关于教育的书籍和资源实在是太多了,说汗牛充栋一点都不夸张,但是我要郑重地说,《救赎性的教导》不是又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它是一本建立我们教育观框架的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教育这件又大又难的事划分为五个维度,或者叫五个方面(如下图所示):教育目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过程。
(从这一次导读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这五个维度,今天我们要谈的是第一个维度:教育目的。)。
多年以前,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两门课程是我最喜欢的,一门是世界观,另一门就是教育观,而教育观这门课程的主要教材就是这本《救赎性的教导》。
那时候,《救赎性的教导》这本书刚刚被译成中文,我一读就爱不释手,在正式开课之前就反复读了好几遍,上课的时候与同学和老师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使我对书中的内容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后来毕业进入一线服事之后,我还会时常阅读它,并且是常读常新,之后就开始带着同工们每周一起学习探讨,这样就又读了几遍。今年年初,我参与服事的项目之一就是“教育观”这门课程。这又再一次点燃我阅读此书的热情,对书中谈论的内容真的是朝思暮想,正如论语所说,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有一天早上,我醒的很早,于是,我又在琢磨教育观的事,我就在想啊,究竟用什么样的模型能比较理想地呈现出教育观呢?在之前启发和思考的基础上,一幅自行车的模型图就渐渐地浮现在我的脑海当中。
我就起床画图,而产品就是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副图(自行车的轮廓是我找的底版,我是在此基础之上加工而成的)。当然从美术或工业设计的角度,这幅图可能算不上精美,但是从教育观的角度却饱含着一个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和热爱。
可能会有人问我,为什么选用自行车作这个模型的框架呢?我是有理由的,首先是因为它走得慢,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知道教育是一件很慢的活,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据说当年李提摩太上书李鸿章要办教育,李鸿章就问他要多久才能见到果效,他说要多少多少年,李鸿章说太久了,等不了那么长时间。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愿意等候吗?你又等得了多久呢?做教育切记不可急躁,目的地当然很重要,沿途的风景如果不是更重要,至少也是同样重要(这是我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它很小,它不像轮船需要港湾,不像飞机需要机场,甚至不像汽车需要车库,它只占那么一点点地方,它不起眼,也很低碳。老话说,船小好掉头,自行车又何尝不是容易调转方向呢?在当前的国情,教会的情况,家庭的情况,学校的情况等整个大环境之下,难道小不是更美更好的选择吗?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人力脚踏车,它不是机动车辆,也不是电动车辆,它需要你位格性的、个人化地参与。教育也是这样,教育不能够机械式地打包带走,它需要全人的参与,需要位格性和个人化的互动。
第四个原因是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是整体性的统一体,各个部件协同合作,不可分割。教育的两大原则和五个维度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最后还请大家注意,自行车的座位是空出来的,车把的主权是敞开着的,这意味着什么呢?这表示教育的主权在于上帝,祂来决定教育朝什么方向走,以及走多远。以上是一幅图片引发的故事。
我给这三个问题起名叫“黄金三问”。在今后的阅读和学习中,我盼望大家能常常想起这个黄金三问。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按照圣经来思考,还可以切实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救赎性的教导》这本书。因为这次课程只是教育观的导读,它的容量不允许我作展开的分享,以后大家如果有机会一起学习“教育观”或“课程基础”的课程,我们会更多地分享基于圣经的教育内容和基于圣经的知识论。
说到这本书,其实它可以有很多种划分方式和阅读模式(我们今天可能也没有时间一一列举了),不过其中有一种不错的划分方式正和这“黄金三问”有很强的对应性。这种方式把整本书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大概是前四章(主要阐述现实中出现了问题,如何建立合神心意的教育,还叙述了合乎圣经的几大主题:创造/堕落/救赎,恩典等等)。
第二部分大概是从第五章到第20章(这部分详细探讨了教育的几个方面,指出每个方面合乎圣经的规范是什么)。
第三部分大概是从第21-27章(这部分从四个角度来思考合乎圣经的规范对于课堂的指导意义,这四个角度就是课程设计/学习活动/评估考核与课堂管理等,最后作者还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法策略等)。
在这三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主要对应第一问:作为基督徒的父母和老师,哪些合乎圣经的原则是我们必须知道的;第三部分对应着后两问,这些针对教育现场的合乎圣经的原则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如何行动?
正如作者所强调的,这本书不是一本操作指南,而更像是一封挑战书,它挑战所有基督徒的父母和老师带着更新的教育观进行救赎性的教导,以建立新的在真理当中的教育。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愿意接受这项挑战吗?我非常乐意接受挑战,你愿意我们一起向着标杆前行吗?如果你愿意,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教育的第一个维度:教育目的。
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连接,之后我们会逐个地阅读和分享。今天我们要具体分享书中的第四章到第七章,我们先来看第四章。
作者在第四章主要谈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1.为何谈论恩典;2.恩典的本质;3.恩典在基督化教育领域的意义;4.对恩典的误解。
1.为何谈论恩典:我们不难知道恩典是福音的核心信息,但这信息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被教导,更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到,因为身教胜于言传,作为父母,作为老师和牧者,我们需要把恩典活画在孩子的面前,使他们呼吸着来自福音带来生命的新鲜空气,而不是来自律法引向死亡的腐臭的毒气。
2.恩典的本质:什么是恩典呢?简单地说,恩典就是我们没有得到我们配得的,却得着了我们不配得的。我们配得的不过是上帝公义的愤怒和死亡的刑罚,上帝的独生爱子却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我们的罪,挽回了上帝的愤怒;我们不配得到恩典和各样属灵的福气,上帝却在耶稣基督里都丰丰富富地赏赐给了我们。我们在得救、称义,成圣的每一个阶段都唯独倚靠上帝的恩典。求主帮助我们作父母和老师的人首先经历到上帝的恩典,并被祂长阔高深的爱所激励,从而在上帝的恩典和真理中,过救赎性的生活,进行救赎性的教导。
3.恩典在基督化教育领域的意义:其实不管在家教育也好,教会学校也好,还是其他的教育模式,在我们中间占主导地位的应当是恩典,而不是律法;我们要透过基督看待我们的方式来看待我们的孩子,而不只是看他/她表面上好的或不好的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孩子恩典,让他们有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在课程设计、课堂管理、考核评估甚至课外活动和管教中给孩子恩典,让他们切身经历到福音的能力。
4.对恩典的误解:恩典可能是被误解得最多的教义之一,关于对恩典的误解作者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点:认为恩典与公义无法共存、恩典与管教相互冲突、恩典成为放纵的理由(使徒保罗这样说,我们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吗?断乎不可!),还有认为顺服是得到恩典的前提条件(这种顺服是出于自私,而不是为了爱神)等等。其实真实的恩典会带来真实的顺服,顺服是恩典存在的明证,如果孩子或者我们自己企图靠着顺服的行为来赚取上帝的恩典,那真是对上帝的严重冒犯,也是对祂恩典的彻底的不认识,求主怜悯我们!
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这句话太重要了,我要再说一遍),教育必须和充分的生活目的相联系,它所指向的又是人生的目的,而圣经规范下的人生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敬拜上帝;反映神荣耀的形象并与祂同工;与神亲密的相交和团契等。在此基础上,作者给教育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教育就是我们借以学习上帝的行动方式并且从事他的工作的过程。
上帝与我们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即使没有犯罪,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可弥补的。祂是无限的上帝,是那一位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主宰,而我们只是卑微有限的受造之物。因此,若不是上帝乐意主动地向我们启示祂自己,我们不可能认识祂。上帝透过特殊启示和普遍启示来显明祂自己,透过祂的启示我们看到,上帝是一位有创造力的,富有理性的,大有能力的和美善的神。
上帝呼召祂的子民来反映祂的属性并与祂同工,具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以下四点:1教育必须鼓励学生发展出既有创造性又能够公义地管理受造界的能力。2.教育必须帮助学生通过一切合宜的方式来显明他们对上帝和对他人的爱。3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成为代表上帝成为祂和好和救赎工作的代理者。4.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与上帝之间的个人性和群体性的相交与敬拜。
接着作者给出了一个基于圣经的教育目的的陈述:真教育的任务是发展我们对上帝和祂所造世界的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履行创造–救赎性的统管使命,这样的一个结果只能通过爱上帝并且与之团契才能实现,它会带出我们对上帝的全心全意的敬拜。最后,作者还是从创造堕落救赎,甚至还有成全这样圣经世界观的框架来看待我们人生的目的,并指出教育过程必须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人生目的。
教育目的塑造教育形态,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真实的信仰。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轻视罪的影响。自从罪藉着人的堕落进入世界之后,很多美好的创造都被扭曲了,包括在圣经规范下的人生目的和教育目的都遭到了扭曲,而且这些扭曲的观点不仅来自于非基督徒,甚至也来自于基督徒。
因此,作者特别用2章的篇幅来论述教育目的的扭曲,其中第六章是世俗社会对教育目的的扭曲,第七章是基督徒对教育目的的曲解。
作者在谈论教育目的扭曲这个话题的时候,特别提醒我们2点:第一点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帮助我们去分辨以避免误入歧途;第二点正如罪具有依附性和寄生性,不能够独立存在一样,扭曲的观点也无法离开它所扭曲的真理载体而独立存在,因此在每一种扭曲目的的背后都有合乎真理的部分,或者叫真理的碎片,所以我们不要全然地否定,而看不到一丝有价值的东西。
我在这里想追加一个提醒,因为作者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基督化教育者,所以他总结的这些目的都打上了明显的美国社会文化的烙印,不完全对应中国的处境,所以在后面我会留出一些时间来探讨在中国的文化处境之下,关于教育目的的扭曲是怎样的。
我把第六章中的扭曲总结为7个理想:公民理想;民主理想;自我理想;社会理想;霸权理想;实用理想和知识理想。每一种扭曲的观点,作者大体上都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起源(扭曲的观点是怎么形成的/是哪些事件和环境引起的)/问题(这导致了什么问题/使人陷入了怎样的偶像崇拜之中)和归正(圣经上怎么说,圣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原则,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第七章中,作者列举了4点基督徒对教育目的的曲解,分别是,种族隔离,远离罪恶,追求卓越和所谓的“基督化的课程”。
在中国社会可能不存在明显的种族隔离,但是我们可以思想在我们的文化处境之中存在怎样的隔离,我想这隔离是一定存在的。
比如,因着经济地位、社会阶层、地理区域、身心残障等因素而带来的隔离。远离罪恶,逃避这个世界的败坏可能对我们中国的基督徒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追求卓越可能在我们每一个中国的父母和老师身上都多多少少能找到一些影子,我们特别渴望成功,渴望优秀,渴望出人头地。因此,我们要特别地谨慎,不要在基督化的旗号之下推行非基督化的教育。
最后一点是对课程的特别关注,我们真的需要不断地被警诫:教材也好,课程也好,包括教育本身都仅仅只是手段和途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活出合神心意的基督化的人生。
一个教育和课程最终长成什么样,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我认为是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师,它一定不是等同于你选用了什么课程体系和教材。所以,我殷切地盼望大家可以破除对教材和某一种课程体系的迷信,不管它看起来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接下来我想有一些讨论和分享的时间,我一共列出了三个问题:
1. 当下中国社会(包括非基督化形态的学校)对教育目的有哪些扭曲的看法?
2. 根据你的了解,在弟兄姊妹当中对教育目的有哪些曲解?
3. 你更关注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关注他/她有怎样的出路,从事什么工作,以及是否能出人头地?你个人(家庭)进入C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上帝今天如何光照你来回应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