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种子与森林

种子与森林

——以“安提阿能力”观照清教徒教育

经文一

创 1:1起初 神创造天地。

创 1:2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经文二

耶 29:4信上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对一切被掳去的,就是我使他们从耶路撒冷被掳到巴比伦的人,如此说:

耶 29:5你们要盖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

耶 29:6娶妻生儿女,为你们的儿子娶妻,使你们的女儿嫁人,生儿养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至减少。

耶 29:7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

耶 29:8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不要被你们中间的先知和占卜的诱惑,也不要听信自己所作的梦;

耶 29:9因为他们托我的名对你们说假预言,我并没有差遣他们。这是耶和华说的。

经文三

路 17:26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

路 17:27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

路 17:28又好象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

路 17:29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

路 17:30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

引言

在创造伊始(在此我们先不区分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可能有的巨大空白),三一之神所面对的问题是三样:空虚,混沌,黑暗。所谓空虚,就是没有内容。所谓混沌,就是没有秩序,所谓黑暗,就是没有光明。那时的问题就是:太旷、太乱、太黑。

所以所谓创造,就是创造内容,创造秩序,创造光明。总括而言,就是用意义征服虚无

圣经是一本具有“分形”结构的圣书。所谓“分形”,就是说,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具有与整体相似的结构。分形,就是一种“自相似”图形。这可以算是马丁·路德“在圣经的每一页都能看到基督”之宣告的几何表述。圣经整体是一个大故事,是基督的故事和福音的故事。而组成这个大故事的每一个小故事,也都在讲述基督,讲述福音。如果说福音的意义就是“生命对死亡的征服”,那么创世记录中的“意义对虚无的征服”就从另一种角度呼应了福音。因为死亡就是最大的虚无,而生命是最大的意义。

发现种子

看图来找茬不容易,但看茬来找图更不容易。在相似中找不同,和在不同中找相似,这两件事非常相似,却又非常不同。前者俗称分析判断能力,后者可谓归纳综合能力。前者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出事实判断,后者的主要意义在于给出价值判断。缺乏前者,就会看不出茬,以为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是一回事。缺乏后者,就会看不出图,以为圣经真理和现实处境没有关系。

这两种能力都是稀缺品,但一定要比较的话,恐怕后者更加重要,并且更难掌握。如果前者可以算是解析论,那么后者就是拓扑学。前者找变量,后者找方程。前者存异,后者求同。前者分析东北话和北京话里儿化音的不同,后者发现梵文和希腊文具有同样的源头。前者风险低回报低,即便看不出来差异,也还可以不断计算,试图逼近真值。后者高风险高回报,不谙此道之人常常会强行推出错误结论,于是满盘皆输——然而结论如果正确,也会大获全胜。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孙策遗嘱”和“隆中对”这两个相对而言更符合真相的理论联袂作用的自然结果。它在历史意义上胜过了曹操从官渡、乌桓之战中归纳出的轻率推论。

在第三世纪,东方教会形成了两个很重要学派,即亚历山大学派和安提阿学派。亚历山大学派走柏拉图路线,安提阿学派走亚里士多德路线。在方法论上,亚历山大学派重推理,安提阿学派重归纳。亚历山大学派更看重逻辑,安提阿学派则看重修辞。亚历山大学派更务虚,在基本教义的形成上,为教会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哲学化的表述,不过出异端的机会也比较大。安提阿学派更务实,历史与政治学的氛围较形而上学更浓厚

(引自王怡牧师:《圣约与基督教教育之三:宗教改革之前的基督教教育》)。

所以仅为方便起见,在本文余下部分,我要将找茬的能力称为亚历山大能力,将找图的能力称为安提阿能力。

迅速辨别出不同故事的相同结构,远比读懂一个故事的字句或中心思想要难得多,也有益处得多。这是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古典教育最高程度的硕果,也使得“以史为鉴”之类理论成为可能。而蓝翔显然不会给你这个。潜心钻研烹饪、裁剪、摩托车修理、挖掘机驾驶,不会让你具备安提阿能力。

若你具有安提阿能力,你就会发现,星球大战和斯巴达三百勇士其实是一个故事,说的都是神族与虫族之战。东方红和埃涅阿斯纪其实也是一个故事,都是力图证明君权神授。所以埃涅阿斯必然是女神维纳斯之子并且战无不胜,如同东方红也必然四渡赤水出奇兵,用兵真如神。

种子与森林种子与森林

道成肉身的主耶稣,也亲身垂范,精彩地向我们演绎了这种归纳的能力,如经文三所示。这不只是调用典故,更贯通了时空:立足此时,回望古时,预告未来。祂将三件事情联系了起来:方舟-所多玛-神国降临,并且用前两者锁定祂要表达的重点,用这个重点来标识神国的属性。就好像如果我给孩子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可能他们还是抓不到重点,但如果讲完“狼来了”紧接着再讲匹诺曹的鼻子是怎么变长的,他们应该就很清楚了,我的重点是:不要说谎。所以如果只说方舟,你可能也不知道耶稣的重点是什么,但方舟加上所多玛的双重锁定,就使得意义凸显出来,也就是:要悔改。然后这个信息要被应用到将来的神国降临,意味着在那之前,你们都要悔改。

被正确归纳出的图景,特别是得出正确图景的这种能力,就是价值,就是意义,就是文明,就是种子。发现种子的人,就能像福尔摩斯一样迅速抓住要点,做出决断,或者像圣约子民一样毅然进入方舟,或者迅速逃离所多玛。这种安提阿式局势判断能力是最宝贵的品质,这就是刘备需要诸葛亮的原因。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他爷爷的这种能力近乎完美:作为一个白俄犹太人,他在一战前夜逃到了欧洲,又在二战前夜逃到了美国。

老阿西莫夫的反面,其极致表现就会如柳自重弟兄总结的那样:于庚子前夜净身入宫,于抗战前夜投靠国军,于诺曼底前夜加入汪精卫,于韩战前夜投资民族资本,于改革前夜加入国有企业,于当今之世加入公务员队伍(其中的第三条,我的确知道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某抗日志士迫于生计,在1945年2月出任了汪伪政府的河南省教育局局长。注意这个时间,想想半年后发生了什么)。

以安提阿方式观看圣经大历史,再默想巴比伦犹太人开创的古典教育、早期教父接受并延续的古典教育、中世纪的古典教育以及清教徒的古典教育,就会发现,所谓安提阿能力(“找图”的能力),就是基督教古典教育的起点,也是基督教古典教育的目标。而这种教育观还可以概括为:发现种子,保存种子,培育种子。

保存种子

简单来说,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先贤及其苗裔,都是一群具备了亚历山大能力特别是安提阿能力的卓绝之士。大西洋两岸的清教徒们,延续、发扬了希伯来古典教育传统和教会背景下的希腊罗马古典教育传统,在1550-1700年间的欧洲和美国,读懂了圣经的故事和自己的处境,并毅然选择了唯一一条正确道路,也就是五月花号实际的道路。这一选择的意义之重大如何形容都不过分,因为正是这些清教徒建立了美国。当然,这样的历史窗口只开放了一次,今日的我们显然无法重复。对我们更有意义的,是耶利米写给巴比伦被掳同胞的那封信。

种子与森林

如果我们能像当年的清教徒一样观看,就能发现,挪亚方舟和先知手谕,其实也是一个故事。方舟就好像携带了小纸条,投入海中的漂流瓶。耶利米的信,则是塞进漂流瓶的小纸条。挪亚一家的使命是躲过洪水,安定在高加索,持守彩虹之约,献祭、种地、生养;巴比伦之囚的使命是度过浩劫,安定在巴比伦,持守大卫之约,献祭、种地、生养。所以这两个故事的主题都是:保存种子,保存希望。

种子与森林

想要进一步了解清教徒如何认清了自己的天命,需要简要回顾一下清教运动的历史。

自亨利八世开始的英国宗教改革,动机相当不堪,所以结果也半生不熟。亨利以降的几代国王亲手缔造的圣公会(国教会)自诩为“桥梁教会”,自称兼具了天主教的仪式感与基督教的正确性,实际却被两方面都视为“蝙蝠教会”,既不是禽,也不是兽,所以好像禽兽不如。留在圣公会内的“清教徒”,立场仿佛水太凉时期的钱谦益:“我们若不任职,女王起用天主教徒又该如何?”但即便在1662大放逐之前对他们不宜苛责,那之后却仍然委身其中,却真的连钱牧师(谦益号牧斋,弟子多称他为“牧师”。晚年秘密甚至半公开地参与了很多反清工作)都不如了。但真正的清教徒,其实很早就看清,体制本身就是问题,于是便毅然脱离了体制。

体制外的清教运动,也有两大支流:长老派希望改造国教会(为长老制),分离派希望抛弃国教会。前者在克伦威尔年间达到了运动的顶峰,很快又被复辟的国王打入他们并非不愿归属的“不从国教者”另册。而后者似是先知先觉,早在詹姆斯一世大放汉普顿宫厥词之前就离开了英格兰去往尼德兰,后来也正是从那里登上了五月花号。

就是这后一支清教徒,拥有着让人惊叹的局势判断能力。他们的特征正如清教徒的创始人和大祭司约翰·诺克斯的特征,卓异才能主要表现在辨别力上,同时更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这些真正的清教徒很早就做出了决断,跟从了神意。因此哥伦布的尼尼亚号其实只是发现新大陆的引子,清教徒的五月花号才给这一发现赋予了真正的意义。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天赋使命,就是:保存种子,保存源码,保存基因,保存历史,保存文明。

种子与森林

这样的天命观或者弱化版的“使命感”,可隐约见于《莱伯维茨的赞歌》,甚至章北海的自然选择号,以及龙应台回忆中的难民营里的弦歌不辍。1945年盟军攻克柏林,苏联抢飞机大炮,美国抢教授专家。这也证明了他们迥然不同的发现种子、保存种子的能力,并预告了前者几十年后的结局。

在这些意义上,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详细分析的话,那么青山不是种子,到达青山的路线图才是。木柴不是种子,砍刀才是。燃烧不是种子,“不怕”才是。

因为种子的特征,就是生命的特征。就是上帝创造的,用以征服空虚黑暗混沌的那三样,即内容,价值,形式。也就是,真理,道路,生命。

创造种子是上帝的能力,而发现种子、保存种子、培育种子,才是教育的目的。种子或者生命的三大特征,在不同领域、不同语境下有多种表达方式,如果你拥有安提阿的能力,你就能知道以下的排比所说的恐怕都是同一件事:

内容,价值,结构。

材料,目的,形式。

文法,逻辑,修辞。

事实,规则,仪式。

变量,逻辑,流程。

……

道路,真理,生命,这三样缺一不可。否则你保留下来的就不是文明,而是困守金三角的军人毒枭,或者只会说流利京片子的满洲人,或者声称要一手拿枪一手拿香为国出征的白云观道长。他们都无法避免或消失或同化的命运,当然这两者本来也就是同义词。

而基督曾明言:“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 14:6)。”所以,所谓跟随主,所谓真信仰,所谓十字架,所谓清教徒,目标所指都是同一件事,就是基督的所作所为,也是挪亚一家的所作所为,还是巴比伦囚徒以及五月花乘客的所作所为:敬虔,吃苦,生养。敬虔,就是持守真理(不止头脑的)。吃苦,就是选择道路(不止地理的)。生养,就是保存生命(不止肉体的)。

所以,五月花号兼具了挪亚方舟和犹太会堂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是逃离洪水,一方面是征服虚无。而清教徒征服虚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发展教育。

种子与森林

清教徒如此重视教育,甚至可以说,推动他们从英国流亡到美国的原因,除了宗教逼迫外,就是要在新大陆上建立真正的、归正的基督教教育的异象。所以在到达美洲大陆的第六年,他们就建立了第一所大学,也就是今日的哈佛大学。而留在英格兰的清教徒对教育的重视也毫不逊色,比如在清教徒克伦威尔当政年间,英格兰的文法学校数量就翻了一番。

另外,从清教徒所设立的哈佛校训:“荣耀归于基督”和“为基督•为教会”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教育观。殖民地的清教徒政府颁布的一些法令同样能体现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比如1647 年(钱谦益“水太凉”事件之后两年),麻省通过了著名的《防止老骗子法》(OldDeluder Law),这部法案的前言中说,“那古老欺骗人的撒但,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拦阻人获得对圣经的认识”。所以政府下令每一个有五十个家庭的城镇都必须办一所小学,每一个有一百个家庭的城镇都必须开办一所中学,使孩子们学会读书写字,认识圣经,装备他们中的优秀者进入哈佛大学。

在这些意义上,五月花号就是孕育美国的种子,清教徒们一起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就是美国的出生证。

种子与森林培育种子

清教徒们自身就是被上帝培育出的种子,所以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天命是继续在上帝帮助下培育种子,也是理所当然。

安提阿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具备安提阿能力之大师级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是古典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而大师一定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但这并不等于说,没有成为大师的大多数人,就是古典教育的殉葬品,或者为了培养大师而必须付出的报废成本。因为古典教育的目的如同熬炼精金,如果99.99999999%纯度的金子才算“精金”,那么“仅有”99%纯度的金子就算是报废了——可它仍然远比百分之一百的铜有价值的多。然而当代教育的目标,只是要以流水线方式培养纯铜,是批量生产黑白大彩电和纯金小铜佛。

种子与森林

举例来说,物理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就应该是培养出一个爱因斯坦,以及一群能听明白爱因斯坦在说什么、并能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指导去做事的人——而不是人人都成为爱因斯坦。古典教育是要培育出既有爱因斯坦般的参天大树,也有灌木丛、草地和苔藓的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而国家主义背景下的当代公立教育,却是要在北大荒上栽种万亩稻田,只要面积和产量,无视生态与自由。这个真物理学共同体,以爱因斯坦为核心,其他人为辅佐,互相配合,共同研究创造的奥秘。保罗说,岂能都是眼呢?岂能都是手呢?可很多中国家长口里虽然承认圣灵随己意把不同的恩赐分给不同的人,也就是人各有别,但心里却执着地认为,分到他家的必须是五千两,他的孩子必须是小爱因斯坦。而这显然是幻想。于是有些人就开始抱怨学校——特别是教会学校——耽误了他家爱因斯坦成才的机会,却无意或有意地忽略了,在教会学校孩子固然没有成为爱因斯坦(其实在公立学校更成不了),但也没有成为弗兰肯斯坦。

种子与森林

父母和老师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本该像既是属灵父母又是属灵老师的保罗和亚波罗所做的:去栽种,去浇水,然后观看神如何叫种子生长,最终结实,有三十倍,有六十倍,有一百倍。这里的“观看”,就是古典教育、又名自由教育里“自由”二字的意义。教育是为了培育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共同体,而不是打造专门为了服务国家的奴仆与顺民式的腐殖质和螺丝钉。基督教的教育,是为了构建天使联邦,而不是捏造散沙巨塔。

这可以算作清教徒教育观,也是基督教古典教育观的总纲。

结语

新大陆的清教徒要对抗荒芜,如同巴比伦的犹太人要对抗虚无。两者高度相似,正如你很难看清墙上的黑点究竟是“空洞”还是“黑暗”。这需要同时运用亚历山大能力和安提阿能力来分辨和总结。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处境,不太像挪亚时代,而更像被掳时代。所以我们需要建立的,是vpn一般的网中网,因为挪亚方舟和五月花号式的原始丰饶机会窗口已经关闭,或许永远也不会再有。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巴比伦持守住我们的信仰,建立我们的学堂,敬拜真神,忍耐吃苦,生养众多。我们的任务是在沙漠中忍着不死,在黑暗中期待明光。我们必须在外邦人中居住,在山上建城,我们必须在神的恩典中成为第五十七个民族。

有人以清教徒运动已经衰微、哈佛大学已经堕落,作为不该效法清教徒、不该举办基督教教育的理由。但这就如同是说,为了不败,所以不赛;为了不伤,所以不爱。这已经近乎老聃或者释迦牟尼的思想,而绝不是基督信仰。这样的说法,显然出于眼见,而不是出于信心。

因为神所赐人的信心,一定能在危险中找到仅有的机会,在黑暗中发现微弱的光明,在漂流时守住瓶中的种子,在洪水中看见海底的森林。

所属主题
暮云的半导体
暮云的半导体
本公众号的内容是我的讲章、评论、诗歌、译文等。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