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至2020年,我采访了15位中国留美学生,于2020年11月在美国出版了《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他们分享了在美国读书的感受、美国教育的特点、美国社会的丰富与复杂,以及在这个陌生国家的挣扎与得失。本公号将节选部分章节,与读者分享。(林世钰)
境外读者可在Amazon和Blurb网站上购买。
葛嘉文简历:1998年出生于上海,2009年就读于上海市实验学校,2013年3月赴美,就读于新泽西州Secaucus高中,曾获得全美青少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提名奖、新泽西州数学竞赛个人二等奖等奖项。从2017年9月开始,就读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获过NationalHonors Society等奖学金。
访谈时间:2017年2月20日,6月8日
访谈地点:新泽西Secaucus Harmon Cove Towers
从2013至2016年,嘉文一家和我们住在同一幢楼里,我和先生与他的父母是交情很好的朋友,经常往来。近水楼台,于是自然采访了嘉文。
第一次看到嘉文,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皮肤白皙,性格内向。后来我才知道,他皮肤是真白,但性格一点都不内向,和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一样,他不太喜欢和大人多说话,也不喜欢和爸妈出门。
有一次,我们三家朋友去马里兰玩,他突然要跟其中一家朋友提前回去,说有事。嘉文妈妈气得脸色涨红,我安抚她好一阵才平复心情。当时我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体恤爸妈的感受呢?后来我女儿长到了12岁,有时也不跟我们出去活动,我这才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都差不多。
2017年,我开始做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史,需要找一个读公立高中的孩子,于是盯上了他。问了嘉文妈妈,她无奈地说,现在我做不了他的主,你问他自己吧。我站在这个比我高出一个头的男生面前,怯怯地提出采访要求。没想到,他居然痛快答应了,让我一阵惊喜。
当年2月20日,第一次采访开始了。我这才发现,他一点都不内向,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你只要给他一个话题的小口,他就把它撕开,谈得广博而深刻。而且他对时政很关心,对一些时事评论得头头是道,完全不像一个偏理科的孩子,让我刮目相看。
后来我告诉嘉文妈妈,她也不相信。让我赶紧把访谈记录整理出来,偷偷让她看一下,先睹为快。抱歉的是,为了防止“剧透”,我到现在也没让嘉文妈妈看。
2017年9月,嘉文考上了佐治亚理工学院,虽然不是他最喜欢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但好歹读的是他喜欢的计算机科学,所以他还是欢欣的。
2018年感恩节,嘉文妈妈回国了,他和爸爸到我家过节。一年不见,他开朗多了,懂事多了。我在厨房忙乎,他问要不要帮忙。问他学校的事情,始终耐心地回答,脸上满是笑容。2019年,听说嘉文去日本实习了,他自小看日本动画片自学日语,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抱歉的是,由于2018年我“抢救式”地采访已经90多岁的高耀洁先生,暂时搁置留学生这本书,直至2019年底才完成。而嘉文,已经从高中生成长为一个大学生了,未来道路眉目清晰。
(一)美国整体学习相对简单
“我觉得美国整体学习比较简单,考试题目难度比国内低,国内的考试往往是几个知识点的组合,但美国一般只考一两个知识点,偏简单。但我是公立学校,可能不能作为参考。但我觉得就美国整体来说,学习难度绝对没有国内高。”
2013年3月,由于父亲被所在的公司派驻美国工作,所以我就跟着到美国上学了。
来之前,因为上海学校本身英语教育就很不错,比外地学校教得深,所以上海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高。我在国内的英文程度算是中等偏上,所以到美国后适应得还比较快。
4月,我去高中体验入学,感觉阅读没问题,听还凑合,但说比较差,不敢开口。特别是科学课,很多专用名词以前都没学过,所以听起来特别困难。
一开始,学校安排我上基础课。理科很简单,美国到高中才教代数,但国内初中就学过了,所以我感觉挺轻松。但文科方面的课就比较难了,不但是专有名词,而且很多见解与中国不同。记得学世界史的时候,会提到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在国内学历史时,教科书觉得日本侵华是很重要的内容,但美国的教科书往往聚焦在欧洲战场上,很少提及亚洲战场。还有,很多被遮蔽的历史被呈现,这是以前在国内看不到的。今年,有天上历史课,老师听说我来自上海,问我是否知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租界地下帮派的历史,我说不知道。他以为我可能是因为家里人曾经受到影响,所以不愿提起这段历史。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我是真不知道。(笑)
很多刚来留学的学生要上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班,但我没上。学校给我做了一个placementtest,类似国内的摸底考试。听说读写都有,其中还有语法内容,中国学生语法都学得不错,甚至比美国学生还好,所以这些考试都没有问题。笔试完了还有口试,学校老师与我们聊,测试我们的听说能力。很幸运,我通过了,所以可以和美国同学一起上课。
刚进校时,不知道和同学们说什么,因为他们关注的内容和我不一样。他们关心社交媒体、新闻、球类比赛、美剧等,这些我一开始并不了解,插不上嘴,所以比较孤独。但是在美国时间呆长了,多少也了解一些,慢慢就好了,和同学们聊天的话题也多起来了。
我理科上的是提前班。别的同学在上代数一,我就开始上代数二。我9年级上数学课时,周围几乎都是10年级至12年级的同学,很少有同龄人。物理课和他们一样的进度,AP化学比同学早一年。不是我特别厉害,而是国内留学生基本都是这个节奏。(笑)
上九年级后,我的入学课程是微积分,代数二,英语,历史,化学,生物,写作语法(writer’s workshop)。化学没有问题,有公式帮助理解,但生物就比较吃力了,因为生物逻辑性不强,生词多,上课听不懂,注意力很难集中,只能回去后查笔记,逐个认识生词,慢慢就好了许多。微积分这门课,上海高中不教,到美国后要从头学。
对我来说,数学比较容易,因为我在国内时就偏理科。就代数来说,我在国内初中时就上过,美国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对国内学生来说偏简单。美国数学的题目很浅显,让人容易明白,中国的题目就很怪异,知识点很多。
就文科来说,国内的阅读题目,很多时候需要推测文字背后的意思,美国则不同,他们的题目要求提供证据,从事实推断结论。比如我后来考的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阅读题,文章读到一,就答一,这可能与英语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在国内上SAT辅导班时,老师就说英语是很傻的语言,表述准确,语法和句子机构几乎不变,不会有二意性,但中文就很难,一个字往往有很多意思,答案比较模棱两可。
国内学校作业很多,美国作业相对较少,老师一般会从习题中挑选五至十道,让你回去做。他们也相信刷题有好处,但不会像中国老师那样一个劲地强调做题。不过国内的题海战术确实有效,之前上过的课,其他同学过了一段就忘了,而我在国内刷过很多题,已经刻在脑子里了,一看到题目就想起来了。碰到几何代数题目,虽然公式忘了,但凭着残留的记忆可以解出来,美国同学觉得很惊奇。(笑)
美国的学校特别重视阅读。每年,老师会推介很多名著,大家一起读三四本书。这些书一般分几类:第一类是经典名著,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这些很难读,因为那个时代的英语真的很难理解。
第二类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新思潮兴起时期的著作。比如《杀死一只知更鸟》《麦田里的守望者》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理解作家为何对它进行讽刺。其中,《麦田里的守望者》与我们很接近,它讲的是一个青少年的思想历程,与我们容易产生共鸣。主人公经历的正是我们在经历的,这些都是成长过程必经的。我也一样经历过叛逆期,不太与爸妈说话,与同学聊电视剧,沉迷日本动漫。(笑)每代人的青春期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无一例外都经历过叛逆期。
第三类书是外国不同时期的小说。比如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萨特的剧本《禁闭》。萨特的这本书特别有意思。三个互不相识的人,被锁在同一个房间里等待死神。他们聊天时发现,对方的存在是对自己的折磨。萨特很著名的一句话“他人即地狱”就是出自这里。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选择会影响别人,别人的选择也会影响你。存在主义比较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现在的状态,与我同在一个阶层、同一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生活是自由的,充满希望的,但不知道生活的真实面目是什么。这个剧本对我有很多启迪,那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对自己要有明确认知,同时也要回应别人的期待,而不是成为别人的“地狱”。
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科学怪人》,作者是玛丽.雪莱。这本书讲人性的很多层面。一个学者对生物很感兴趣,觉得赋予生命是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于是一天造一个人。这些人是高大、丑恶的怪人,他们害怕被抛弃,所以就学习人类的语言,躲在隐蔽之处。他们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于是找到学者,恳求收留他,为他制造一个伴侣。学者答应了,但害怕造出来后会伤害人,所以造了一半就把它破坏了。怪人发狂了,杀了学者的新婚妻子,毁了他的生活,而且杀害了相关工作人员。学者一路追杀怪人,直到南极,但没有追上。怪人被船长救了,大哭一场后,自焚身亡。
这个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性与环境的关系。怪人本身并不坏,但被环境逼迫后变成了一个坏人,对社会极具破坏性。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其次,它揭示了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当科技发展到一定地步,创造者可能会受制于被创造者,这个世界将陷入无序的恐怖状态。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如果无止境地发展,则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我们还有一门课叫Social Study,也就是历史。九年级时,我们先上一年世界史,然后再上两年美国史。在国内上初中时,我学过世界史,关于美国的部分讲得很浅显,所以对美国历史了解不是太多。因此,第一年我理解不深,只是靠着死记硬背,以通过考试。美国历史很有意思,它对本国曾经发生过的丑闻等不完美的东西并不遮蔽,而是客观呈现。
举个例子吧,美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个人叫William M. Tweed,他是纽约州议员,自己有个政治组织。他可谓是美国政治机器的代表,通过操纵投票,获得金钱上的好处。最后,美国有份报纸画了漫画讽刺此事,才引起社会关注,导致他最后被抓起来。很多人都觉得美国政治制度很好,不知道美国政治制度的完善,也是经过漫长的时期、不断改进的,而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么完备的。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所以要补课,要学习别的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
美国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金钱和权力要分开。在美国,铁路是个很大的产业,某年,一家铁路公司需要从政府拿资金建设铁路,它谎报价格,是原价的三倍。而且贿赂相关政府人员,不让他们来核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他最后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是遭到社会民众的谴责。此外,洛克菲勒家族开发原油时,给员工最少工资,而且把原油价格压得很低,垄断了市场,逼得很多同行破产。美国政府和立法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久出台了《反垄断法》。
再讲一个故事吧,1911年,纽约有个编织工厂,一次,工厂起火了,安全门打不开,而且楼梯非常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更要命的是,七八楼电梯还坏了。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名工人被烧死。经政府部门调查,原来,工厂老板平时为了防止工人上班时出去,刻意把安全门关上。楼梯狭窄,是为了方便老板下班时挨个检查工人,防止他们盗窃财物。老板最后因为过失杀人罪,被判刑了。
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此政府部门和立法部门规定,安全门必须要往外推,而且提高消防标准,规定一定间隔必须要有灭火器。这从法律上保障了很多场所的安全。
学完美国的历史后,我发现了很多以前并不懂的东西,也从中看到美国历史的发展轨迹,那就是犯错,然后改正完善。中国现在正在打击官员腐败、商业垄断等,美国之前也经历过。美国不是一开始就很完美的,也有很多问题,只是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改进的。
与美国相比,在过去的50年里,因为中国政府优先发展经济,所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因为政治方面的改革没有跟上,所以中国腐败很严重。现在,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允许经济发展慢下来,开始逐步解决官员腐败问题。在我看来,腐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这虽然会影响公平,但客观上可能会促进官员高效率办事,也许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国家所需要的。但是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入了转型期,必须要着手解决腐败问题。
我个人对政治经济比较感兴趣。虽然我是理科生,但平时比较喜欢看新闻,特别关注中国的事情,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喜欢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最后讲讲写作课吧。这门课的内容是写作加上语法。语法很浅显,就是教你怎么找错误。我们国内学校的英语教学,语法是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学生的语法基础都很扎实,倒没什么问题,甚至比美国同学还好。有时美国同学写了文章,还让我帮他们改语法错误,有意思吧?(笑)写作呢,就是老师给我们一个主题,让我们写,然后他帮我们批改。一开始,我感觉写作挺吃力的,写一百个单词都觉得很吃力,写五段就不行了。如果要求写两页,感觉自己很快就词穷了,因为我们习惯把话说得很简单。好在美国老师不太注重词语,只是注重是否有论证,是否有分析,这是美国学校很重视的内容。那就是你的逻辑思维,而不像中国学校,老师可能更在意你的词藻是否华丽。
经过这几年的训练后,现在感觉写作比较容易。如果是自由度高的主题,我就会发挥得比较好。感觉自己的语感好了许多,写长篇也不害怕了。因为在美国,经常要做project(项目),一次要写四五页,写着写着,就习惯了。
可以说,从九年级开始,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我的英语好了很多,不但是听说,写作也好了很多。上十年级时,我与同学交流就越来越多了,我们经常一起做project,一起到图书馆下国际象棋,交流得挺好。
几年下来,我的成绩还不错,基本全是A+,数学更突出一些。之前很多学长数学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但老师评价我比他们还好。这可能和我是中国学生有关系吧,我们在中国学校受到的数学训练比较多。(笑)
因为是公立学校,所以中国人很少,我这个年级目前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还有一个是ABC(America-born Chinese,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他挺聪明的。
回到国内,也有人问我,你觉得美国学习难,还是中国学习难。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美国整体学习比较简单,考试题目难度比国内低,国内的考试往往是几个知识点的组合,但美国一般只考一两个知识点,偏简单。但我是公立学校,可能不能作为普遍性的参考。但我觉得美国整体来说,学习难度绝对没有国内高。我今年考了四门AP(Advanced Placement,提前课程):计算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统计,前三门是自学的。之前我考了四门:微积分、两门物理,化学。我考的不算多的,有的私立学校的学生考了十几门。
(二)自由的校园文化
“美国学校上课的形式也是很多样的,但最大的特点是,老师的教学是开放式的。特别是文科,老师提起一个话题,没有定论,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讨论。”
在中国,班级是固定的,有班主任,有固定的教室和同学。但美国有很大不同,初中以后,就开始实行走班制。任课老师有固定的教室,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随意布置自己的教室。我们选了他的课,就必须到他的教室上课。因为大家选不同老师的课,所以同学是变化的。
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认识不同同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挺好!但是,这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同学之间交往不深,很多人只是一面之缘,不太容易发展深厚的友谊。不像国内的学校,大家在一个教室相处好几年,结成深厚的友情,班级凝聚力也很强。但是,这可能与我是外国学生有关系,美国同学住在同一个镇,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彼此之间联系很多。
特别有意思的是,各个老师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很有个性。比如物理老师,他在黑板两旁放展示板,左边贴的海报都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右边贴学生说过的有趣的话,而且经常更新。比如有一次我们上与摩擦力有关的课程,一个同学说,It’s not always friction, there is not friction on an icy pond.(不是什么都有摩擦力的,结冰的池塘就没有摩擦力。)老师就把这句话写在展示板上。每次大家看到这些话,就觉得很可乐。(笑)
英语老师的教室也很有个性。灯是橙色的,书架上放着与文学艺术有关的物品,比如哈利波特的骷髅头、画作、工艺品等,艺术感很强。
在中国,大多数师生关系好像是上下级,老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而在美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紧密、亲近、平等,更像朋友。你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老师,发邮件或者直接到他办公室找他,他们都会热情地帮助你。
我与物理老师关系最好,两人很投缘。他介绍我去新泽西教师培训学习中心实习。这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在网上为老师提供培训项目和教学资源,我所做的就是解答物理方面的问题,录好视频后挂在网上,供受训的老师看。我平时和物理老师有很多交流,申请大学时,他给我提供很多大学信息。收到两所大学的offer(录取通知)后,他又帮我比较两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术能力等,给了我很多帮助。
美国学校上课的形式也很多样,最大的特点是,老师的教学是开放式的。特别是文科,老师提出一个话题,没有定论,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讨论。去年总统竞选时,历史老师就会谈到这个话题,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新泽西的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高,而且支持民主党的比较多,当然也有同学支持川普,大家也没觉得什么。我个人对川普不是太喜欢,对他的印象来自于他的一次总统辩论,他的语言极具煽动性,但说理方式站不住脚。如果你是一个习惯被别人灌输思想的人,容易被他狂热的情绪感染,从而去追随他。如果你受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不容易被他引导。当然,美国有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也追随他,因为川普许诺将来上任后会颁布对他们有利的政策,所以就选了他。不过,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注重过程正确甚于目的正确。
美国学校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小学开始,学生经常要做project,就是把平时所学内容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有时是一个人完成,有时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在国内时,学校也要求做,但一般做完就可以了,可是美国学校不但要求做,还要求present(展示),你要上台陈述和解释自己的作品。这种形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团队精神,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一开始,我英文不够好,而且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挺紧张的。后来,随着英文慢慢提高,加上上台的次数多了,就不紧张了。不过要承认,美国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比亚洲人强很多,一方面是语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
我们学校每年有一次science fair(科学展览),每个人要展示自己所做的科学方面的作品。大家根据当年所学的课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Project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实验性的,九年级时我们做过生物方面的project,就是要用很多论据进行论证,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另一种是研究型的,要自己找资料,引用现有资料,介绍自己的研究主题。这在英语课和历史课用的比较多。我们要把研究内容贴在展板上,然后带到学校大厅展示。
在美国读书这几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学校很重视公益。以我学校为例,我们平时是要穿校服上课的,但是每年有一两天是Jean’s Day(牛仔裤日),你在那天可以穿牛仔裤和运动裤,但必须要捐两美元给学校的奖学金,将来可以颁发给优秀生。平时,我们要捐罐头食品、旧衣物给公益机构。反正,公益活动几乎贯穿整个校园生活中。有的是学校组织的,有的是校外的公益机构组织的。同学们也很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美国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成年人也很乐于去当义工,为社区服务。
这和国内有很多不一样。国内的学校也发动大家捐款,但一般是大灾难,比如地震什么的,平时很少有这样的活动。社会上也有很多公益机构,但真正去做义工的人是少数的,不像美国这么普遍。
在美国申请大学,义工经历是必须的,申请时必须要填做义工的机构、时间和担当的职责。我平时在学校里帮助别的同学补习科学、数学等课程,还参加学校的垃圾回收俱乐部,和同学一起定期去收垃圾。学校会记录我们做义工的内容和时间。但是和私立学校相比,公立学校这方面的要求不是那么高。
别的同学,有的去图书馆做义工,有的去医院,或者假期去夏令营照顾小孩。反正,所有同学都在做不同形式的义工。
和中国校园不一样的是,美国校园对学生着装、发型什么特别规定。比如我们学校,平时上课要求穿校服,上衣只能是白色、藏蓝和红色,裤子只能是米色和藏蓝。有特别活动时,可以穿休闲服。学校对发型没有什么要求,但男生一般是短发,很少有人留长发。女生经常换发型,有的扎辫子,有的披肩发。国内学校禁止学生染发,但美国学校允许学生染发。我就见过同学不同星期染不同的颜色,有时是一种颜色,有时是金色和黑色混染。大家见了,还会称赞一下,不会觉得太奇怪。
至于早恋,年级里挺多的。有的同学甚至在公众场合亲热,搂搂抱抱,大家也觉得很自然,不觉得那是禁忌。我个人不觉得早恋有什么不好,他们都是一个社区长大,可能小时候都在一起玩,彼此很了解,时间长了产生感情也挺正常的。(笑)
(三)看问题更客观全面了
“对于那些家庭背景好、有产业可以继承、出国只是镀金的‘富二代’来说,回国肯定比留在国外好。但我不一样,我出身普通人家,以后纯粹要靠自己打拼,所以可能留美国比较好,这里比较公平,机会也多些。”
有的孩子出来留学是迫不得已,因为国内高考失利,所以出国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来美国读书纯粹是机缘巧合。因为我爸爸刚好要来美国工作,所以我就跟着来了。就我自己这几年来的经历,我的体会是,如果你想尽快融入美国,将来留下来工作生活,那么建议早点来比较好。低龄来的话,不论是语言,还是思维、生活习惯,都和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很小就有自己的朋友圈,融入比较容易。但是,年龄太小出来有个问题,就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管不好自己。
如果你小学来不了,那么过来读高中也是可以的。毕竟国内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而且你也把中文学得差不多了,出来后可以了解两国文化。也有比较成熟的价值观,不像年龄太小出来,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对很多问题会感到困惑。
对于我来说,我比较喜欢理科,之前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深,过来后接触更少了,有点遗憾。如果是纯文化的内容,我可能会忽略,因为平时汉字都很少用。但如果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我会很感兴趣。目前中国处在转型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经常浏览这方面的新闻,和爸爸在饭桌上讨论中国时政。(笑)
可以说,每年暑假回国,平时和国内同学保持联系,是我保留中文水平和了解中国形势的最好途径。我每年夏天都回国,每次都觉得中国变化好大,比如滴滴快车、微信的应用,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发展也很快。在美国的时候,你意识不到中国发展这么快,只有回国时才能感受到。
将来有什么打算?还没想好呢。对于那些家庭背景好、有产业可以继承、出国只是镀金的“富二代”来说,回国肯定比留在国外好。但我不一样,我出身普通人家,以后纯粹要靠自己打拼,所以可能留美国比较好,这里比较公平,机会也多些。不过将来怎么样,现在真的不好说。川普上台后,缩紧了移民政策,科技公司可能会减少外国员工比率,从而给本国人更多工作机会。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增加H1B(工作签证)的难度,来平衡本国和外国的员工。这对留学生来说不是利好消息。到时再看吧,能留则留,可以考虑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国。
至于专业,我想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上学期,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编程,这学期学习图论。这个项目主要针对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高中生,每周六上两个半小时。没有学分,没有考试,但是cover(包含)了大学的课程。我挺喜欢编程的,一边学一边在网站上用不同的语言写,然后找人帮我测试。
今年年初,我申请了几所大学,它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圣地亚哥、洛杉矶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罗格斯大学。我最心仪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可惜没有被录取,最后决定去佐治亚理工学院。这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很不错,实力挺强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地理位置。它在亚特兰大,不像加州位置那么好,但有很多著名科技企业。我先去读吧,以后继续读博或者直接工作再说。如果毕业后能在美国找个工作,就先工作几年,然后再做打算。
今年同学们上的大学都挺不错的,一个上了普林斯顿大学,一个上了达特茅斯学院,都是常青藤。有十几个人上了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我本来也被罗格斯大学录取了,但他们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比较一般,所以选择了佐治亚理工学院。
8月16日,学校要开学了。暑假我必须回国办学生签证。回去最渴望的事情,首先当然是大吃一顿了!这几乎是每个留学生的想法。我特别怀念国内的日本料理,很正宗。美国也有日本料理,但被改成美国人喜欢的口味了,吃起来感觉不对劲。我从小就喜欢看日本动漫,前后有七八年了,日语听说没问题,去日本旅游时,我基本可以和当地人交流。但读写不行,上大学后,我想好好学日语。(笑)
回头看看自己这四年美国读书的经历,觉得有不少收获。首先是视野更开阔了,看问题更客观全面了。因为美国的信息渠道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而且信息之间有碰撞,你可以对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信息进行判断、甄别,这样得出的综合性结论会更客观全面。
前段日子,大家都在关注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萍的毕业演讲。她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美国的空气很甜,让人感觉很奢侈。很多人觉得这是辱华,对她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导致她最后不得不道歉。我也看了她的演讲视频,觉得大多数网民关注的点很奇怪。她说中国空气不好,并没有明确说哪个地方,只是中国一个普遍性的客观现象,并没有刻意贬低中国。很多网民查了她的家乡在云南昆明,说昆明的空气很好,是她夸大其词,污辱中国。
其实,她说中国空气不好只是一个引子,其实说的是政治氛围,作为一个留学生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点。特别好玩的是,国内一些网民看了她的演讲视频,嘲笑她到美国留学几年,英文发音还这么不好。我也看了视频,她的发音不是很标准,但作为一个外国人,英文有口音挺正常的,网民揪住这点纯属找茬。(笑)
我和国内学新闻的同学谈过这个话题,达成一致观点,那就是国内网民戾气太重,一旦有人发表了不讨某些人喜欢的言论,一大群人立刻气势汹汹扑上来,一通乱打,这样谁还敢发表不同意见?就杨舒平来说,她在那种场合谈中国污染严重的话题,说明她政治上不太成熟。一般人都知道,这肯定要成为舆论热点的。
其实美国媒体也有一定倾向性,比如尽可能选择性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而中国呢,也一样报道美国的负面新闻,可谓“互踩”。(笑)不过美国和中国不一样的是,它更多元化,允许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而中国通常是一种声音。
留学的第二个收获是,动手实践和公众演讲能力提高了。到了高中阶段,presentation(演示)的机会更多了。我们要完成很多project,收集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然后上台演说,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演示时,每个人都要发言,解释自己承担的那部分。这些活动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的留学生来美国后,要自己洗衣做饭,无形里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但因为我是一家人过来,这些事情都让妈妈承担了,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没有明显提高。相信上了大学以后,就有机会提高了。(笑)
西考克斯高中(Secaucus High School)是一所四年制综合性公立高中,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哈德逊郡西考克斯镇,是该镇唯一的高中。2017年,该校在新泽西州排名第71位,并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最佳高中排名中获得银牌。
——End——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手工艺品。目前旅居美国新泽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