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走进南怀瑾先生创建的太湖大学堂

太湖大学堂坐落在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太湖边,这里是太湖唯一的出口。太湖大学堂由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创办,是一个发扬和传承中国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学堂。


兴伟学院&太湖大学堂

走进南怀瑾先生创建的太湖大学堂

兴伟学院和太湖大学堂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课程发展以及户外活动的合作。尽管太湖大学堂很少对外开放,但我却有幸能作为兴伟的学生来太湖大学堂交流与实践。

而兴伟学院联合创始人陈韦明先生的两个孩子也都是太湖大学堂的学生。

这天一大早,我们就已经守候在学校的北门;从远在上海市郊的惠南镇乘车,经过大约两小时的路程后抵达了太湖大学堂。在车上昏昏欲睡的我们,在下车后的一刹那,就已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芬芳扑鼻的花草,清新怡人的气息,端庄大气的中式建筑……

太湖大学堂的老师们早已守候在这里,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到了一个端庄的大厅。大厅墙壁正中的高处是南怀瑾先生的旧照,所有人都对南老鞠躬,以表对南怀瑾先生的尊敬。

   离开大厅后,在大学堂老师们的引领下,我们同学和大学堂的初中生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见面会”——通过一起做游戏相互认识。这些学生从小学时代起就来到这里就读,而他们从小学时起就开始学有关中医知识的课程。听到这里的我们有些许惊讶,小学义务教育时代的我们从没学过这些课程,这恰好也印证着南老创办大学堂的理念——让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容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


走进南怀瑾先生创建的太湖大学堂
走进南怀瑾先生创建的太湖大学堂

活动照


养生在这里是一门生活的“必修课”。不仅是衣食住行的注重,还有对学生们精气神的锻炼。大学堂里种植着很多草本植物,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口服。

短暂的午休后,大学堂给我们安排了中医课程。中医课上,老师非常耐心的向我们介绍人身体上的各具不同功效的穴位,经常按摩其中一些穴位对身体很有益处。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走进南怀瑾先生创建的太湖大学堂
走进南怀瑾先生创建的太湖大学堂

临近晚餐时,我们却还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那就是搭帐篷。我们住宿的地方是一片树林中的空地,可以让我们更有野外生存的体验。未来三天中,我们都需要居住在帐篷里。为了能有一个温暖的小窝,所有同学都认真的听着老师讲解。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处平坦的地形。然后,将帐篷铺开后把支架穿到帐篷里,这就至少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小组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积极,都有着强烈的团队意识。在搭帐篷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最终都被我们所克服。

帐篷从表面看或许不怎么大,但走进之后却发现十分宽敞,可以容下8个人之多。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了帐篷的搭建工作,整个营地都被我们的帐篷给填满。

放眼望去还真有那么点艺术感,那些帐篷就像蓝精灵里的蘑菇屋,而我们就是居住在里面的蓝精灵,看上去十分美好。

搭帐篷是一项团队协作的工作,需要齐心协力的团队凝聚力来完成。后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并不简单,显然听老师说,看老师做是不难的。其实,只有真正经历了才体会到没有那么简单。


天色渐渐暗去,可日常的晚餐时间已过。晚餐必须亲自让我们自己动手并且在户外做,需要去树林里捡柴火。在生火前,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些阴阳食物的知识,教我们如何区分食物的阴阳性。我和两个大学堂的小朋友负责去捡柴,他们来到一颗大树下,我用手机打着光。突然,那个小朋友双脚一蹬,轻松地就爬到树上去了。他们把树上的树枝都弄了下来,生火做饭就全倚仗它们。

我们找到了一处平地,用砖头搭了一个火堆炉。仅仅用几分钟,他们就完成了搭建工作并用他们熟练的技巧测试着风向。我们大学生在这时也已经洗好了菜,并切好准备做一个大寿司。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非常努力的去争先完成。

我们竟是第一个把寿司做好的小组,大家心里都非常美滋滋。这个寿司吃起来比平时在店里吃的更要好吃,这是我们亲手做出来的。这里面不仅包含着我们劳动的汗水,我们认真的态度,更有我们团队合作的精神。最辛苦的是我们组的两个大学堂小朋友,他们一直都在火堆旁守着。一旦稍不留神火就会熄灭,也就前功尽弃。他们顶着浓浓烟火,呛鼻的味道非常难忍,而他们没有一丝抱怨。

劳累的一天即将过去,大家都回到各自的帐篷里休息。我静静的躺在帐篷里,回想着一天中所发生的事情,体验人生中这些趣味时刻。和那些小朋友一起协作的过程真的很开心。我非常开心能有一段这么令人难忘的经历。也意识到,不论在哪里,一群人总比一个人强大,团队合作永远比一个人更加出色。



作者/张园泽,云南普洱人,上海兴伟学院大一新生。

 




走进南怀瑾先生创建的太湖大学堂

兴伟学院

&

太湖大学堂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