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1 12 月, 2024
spot_img

创文译事有感

创文译事有感

创文译事两皆难,谁信所关千百年。

石料栋梁备圣殿,才华忠信述神言。

犹能试笔幸识字,未可餐菊羞议钱。

但愿明朝华夏地,光辉烈烈基督前。

典故出处:

  • 石料栋梁备圣殿:代上29:1-3大卫王对会众说:“我儿子所罗门是神特选的,还年幼娇嫩。这工程甚大,因这殿不是为人,乃是为耶和华神建造的。我为我神的殿已经尽力,预备金子做金器,银子做银器,铜做铜器,铁做铁器,木做木器,还有红玛瑙可镶嵌的宝石,彩石和一切的宝石,并许多汉白玉。且因我心中爱慕我神的殿,就在预备建造圣殿的材料之外,又将我自己积蓄的金银献上,建造我神的殿。

  • 犹能试笔幸识字: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 未可餐菊羞议钱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光辉烈烈基督前:士5:31耶和华啊,愿你的仇敌都这样灭亡!愿爱你的人如日头出现,光辉烈烈!”这样,国中太平四十年。

意大略:

基于基督教信仰的创作和翻译这两件事都很难,但却是关乎教会传承与复兴的极关键的所在;

如同大卫为所罗门将来建圣殿而预备各样材料,基督徒也应该用才华忠信去表达好信仰内容,好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福音,带来复兴;

很荣幸能作为参与这类文字事工的一员,但有时会处在生活压力和作工情怀的矛盾中;

所愿的是将来福音在中国复兴,人们都能以信心来到基督的面前!

创文译事有感

大理这一段时间属于雨季,天天细雨濛濛的样子。苍山斜阳峰头也是尽日雨雾缭绕,有时雾气笼罩下来,整个山体就完全隐没不见了。风吹云动,雨脚等不了几分钟就赶到人前,吹在身上。洱海经过干季后,水位下降有大概一米半,确实需要雨水的持续补充,水面才会再涨起来。

今天早起没雨,想着出去走一走,后来到海边时,雨点到底还是下起来了。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鞋也湿了,于是也就返回。坐公交的路上看到一篇微信文章,是关于神学翻译的,因为我自己也是参与文字方面的事工,所以读来很有感触。文章链接如下:

以神学翻译为志业丨转载自jiaohui

这篇文章主要是就神学翻译方面的情况来说的,当然延伸一下,目前整个国内基督教文字事工的情况大概也大体如是。文章中先说了神学翻译的现状,然后依次说到神学翻译的重要、良译的难求,以及改变的希望。其中,在良译难求一部分中,作者举详细的实例说了合格的神学翻译著作甚少的问题,接着又特别分析了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文中提到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译者难度大,二是译者艰难的生存状态,三是出版机构的困难局面。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也就是目前的神学翻译生态,作者形容这个翻译生态用到的词是“不甚理想”。确实,不甚理想。

今天上面的小诗就是因这篇文章有感而写。

以前也想过什么样才是一个理想的做文字的状态,就个人而言,也许最好是外无俗务扰,内有灵思涌吧。但是,坦白说,我做不到。人生在世,连我们的肉身也不过是出于尘土,将来还要归于尘土,一点俗务都不经历、不扰心?那是太奢侈的状态。做文章、做翻译,如果有灵感,有思路,那下笔千言应该不难。不过,倘若俗事干扰情绪,噪音在耳,压力在心,灵感又枯竭,这时候要想做好写作和翻译之类的事,那可是分分钟能让人脑袋爆炸的。

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件事是有一次得知一个译者被老师喊去学校开家长会,要交一笔对她来说不小的钱。译者自己带三个孩子,当时译者走出校门,囊中空空,心底一片茫茫,不知怎么办好。第二件事是另一个译者,接了一个翻译的活儿,结果时限过去,却没有完成任务,最后退还了预付的稿费。原因是译者家中遇到很多烦透了的烦心事,令译者抑郁不堪。这位译者以前其实已经有不少译作,文字很受大家认同。当然,这件事最后译者白耗了很多纠结的心情,出版方呢也浪费了时间,还得重找新的译者。我知道了这两件事能怎么办呢?第一件我只是当时聊济微薄,第二件我只能为之祷告。我自己小时候被一条狗追过,结果到现在一见了狗就紧张,真是很难控制或克服。而当生活的压力时不时追过来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被一只小狗追着一样。你想想作为一个老大不小的已成家而没孩子的人,一旦发现月光见底,心里掠过的那丝惊悸,也确实需要够练达才能平静。好在妻子和我都能安于简朴,此心知足。

文字事工呢,大概是两方面吧。一是创作新的好文字;二是译介旧的好文字。

单就翻译这个事来说,中文方面也有两大块,一大块是从别的语言如英语、德语之类的外国文字翻译成中文,另一大块是从文言文译介到白话文。外文译中文,这个好理解,正是有人在做而不甚理想的事情。文言文译白话文,或者说古文译今文呢,我想似乎是没有人做的事情。其实在中国福音传播的历史中,还是有不少前人用文言写成的关涉信仰的文字的。除了比较专门的研究者外,那些文字资源大概很多人是不知道或者见到又看不太懂的,这当然就需要某种方式和程度的译介,才能使那些前人遗留的宝藏不至于永远埋没。一方面那些古文资源是历史,我们不应该忘掉历史;再一方面,其中也确实有很多相当不错的文字。比如,至少《四库全书》中收录了一些传教士所著的书。在书店逛的时候,看到那些古典名著的今译版本有很多,基督教方面的古文今译似乎也应该做。

为什么做这些创作或者翻译之类的事呢?我想无非就是一则不至于这一代人闲懒不结果子不发光,二则是为后来人垫肩。

就像那篇关于神学翻译的文章末尾提到大卫为所罗门建圣殿而预备材料的事情。这一代人如果要复兴,会是怎样的规模呢?一切在神的手中,不到复兴真的发生,我们无法确知。但以时局看,这一代人要想达到复兴,前面要走的路实在还很远。当然,神是完全可能在艰难中赐下复兴的。下一代人如果要复兴呢,又会是怎样的规模?他们会不会需要站在类似大卫那样诸般预备的前人肩膀上来走那更美好的信仰之路?

对于教会而言,文字事工应该说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将来复兴的诸般预备。不过,从整体来看,如今的教会在文字事工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是那么高,所以实际上在这件关涉将来复兴的事上还很短见。

最近看一点关于马礼逊的文字。马礼逊1807年来到中国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人口大概是近4亿,我们现在中国的人口是大概近14亿;马礼逊初来中国的时候,那时北京人口大概是200万左右,现在的北京人口则是2000万以上。在这个数字基础上,我们也会留意到马礼逊初到中国时当时官员的专横蛮憨,现在也相差无几;当时人民的洗脑闭塞,现在也没好太多。马礼逊来到中国主要做的就是文字事工。现在的中国人口是比马礼逊初来中国时的4亿多出10亿,中国现在统计的基督徒人数是大概几千万,也就是还有近13亿的福音未得之民,这禾场要比马礼逊当初面对的大三倍多,至于文字事工呢,是不是应该比马礼逊当时要更看重些才到位?

创作与翻译,既利当代,又备将来。这些将来的一代人要想比我们更好地使用前辈的资源,福音传承,并且被挑旺复兴,他们的这种信仰根基、才干眼界从哪里来呢?还需要上一代人去教育、培养。哥林多前书3:6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就下一代人而言,如今的创作和翻译对于他们大概应该是将来浇灌的那个步骤吧,至于栽种这一步,又怎么栽上信仰的种子呢?我想就是需要靠主内教育了。

上面是我因读那篇关于神学翻译的文章而作一首小诗,又因打算在今天的公众号发这首小诗而有的一点文字思路。结论就是:天学诗公众号还会继续关注主内教育。ps: 鉴于时事艰难,如果哪天这个号被封,就会启用另外一个备用号。(end)

创文译事有感

欢 迎 转 发 分 享 本 文

往期精彩回顾
蒙学丨丨《基督教新三字经》
蒙学丨丨《圣经百名谱》
蒙学丨丨《基督教千字文》

蒙学丨丨《基督教千字文(续)》

蒙学丨丨《天学对韵》

天学三字经

天学五言鉴

天学千字文

天学琼林

天学诗

《道言咀味》——四言体转译传道书

《雅歌韵绎》——五言诗演绎雅歌情

【基督教儿歌】你拍一,我拍一

【旧约历史歌】

《救恩历史歌》

相思赋

【帐棚大理】洱海鹭飞百里水,苍山云带十九峰!

大理苍山下,春来樱海洋!

送给锁链中的他们——山上秋雨城巍立,信中十架光皎然!

【基督教四大信经韵译】

【天学对课(1)】惟期这地得医治,但为那城求平安。

【天学对课(2)】泽被人间花世界,道通天上义家乡。

【天学对课(3)】真理旌旗飘赤县,救恩活水接黄河。

【天学对课(4)】忠心侍主减无益,立志靠神求有为。

【天学俳句(1)】写诗效俳句,数行记日常

【天学俳句(2)】上帝是诗人,流水鸟声为韵律

《基督教千字文》(拼音注释版)主内教育 启蒙识字 本于圣经 扎根真理

《基督教千字文》识字启蒙教学交流

创文译事有感

创文译事有感

所属主题
前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天学诗 旅行的王子
天学诗 旅行的王子
本公众号是原天学诗公众号的备用号,原号已封,新号启用,继续关注CE。特别申明:请勿擅自公开修改本号原创文字,如有修改或指教,请与作者联系沟通为宜,以免造成文本混乱!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