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萧三匝:梁漱溟错在哪儿

萧三匝:梁漱溟错在哪儿

关于信仰、文化和制度的关系关于如何比较不同文化的高下,今天试图搭建一个认知框架。首先要声明的是,我这个框架强调的是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我看来,面面俱到的文章也没什么意义

我想讲三个问题。

01.什么是文化

俗话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要谈文化首先应该对文化进行一个简单的定义。

台湾学者殷海光先生,在其晚年的遗著《中国文化的展望》里说全世界从古至今对文化的定义有好几百种。所以可以说,关于文化,没有一个举世公认的定义。所以下面我对文化的定义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是我认为,文化不是不能被定义。

简单来说,文化包括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成人为了应付环境而产生的反应。所以我们说,有音乐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但是如果我们用这种广义的定义,会带来什么弊端呢?我刚才讲了,那就真成了“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按学术术语来讲,就是说当一个概念的能指和所指都太过于宽泛了,就根本没法讨论问题。当什么都是文化的时候,就不好讨论不同文化的优劣了,也会导致我们对问题的讨论失去焦点。

那么什么叫狭义的文化呢?我认为狭义的文化就是广义的文化的内核就是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看法,就是我们讲的三观。不同的文明体,三观可能很不同,文化的高下优劣,从这个角度去对比,也才有意义。

02.文化的前因与后果

那么如何进行文化比较,并判断何者为高何者为低呢?我想说,仅就制度谈制度,仅就文化谈文化,根本无法分辨出优劣高下。为什么?因为缺乏绝对的价值来作为绝对的判定标准。所以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文化的前因与后果。

我先抛出我的结论。我的结论是:文化的前因是信仰,文化的后果是制度。也就是说,从信仰到文化再到制度,是一个相对的因果关系。我刚才已经讲过了,我试图讲的是一个粗略的框架。我当然也知道,决定制度的因素有很多个方面,我也反对任何单一的决定论,但我这里只是提供一种哲学上的思考,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而已也就我是把问题尽量简化,简化到不能再简来谈这个问题。

下面我就讲信仰、文化和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信仰提供的是什么呢?提供的就是绝对的价值标准,而且这个绝对的价值标准是来自从上到下的启示。也就是说,这个绝对的价值标准不是人定的。

那么文化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文化就是对这个绝对标准和启示的一个衰减版和处境化的应用。它不可能绝对达到那个绝对标准,但是有无这个绝对标准,导致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换句话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对来自上面的启示的回应。

有些朋友可能不是太了解什么叫启示,我简单介绍一下。启示分为两种:一种叫普遍启示,也就是说宇宙万象、人间百态、一切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事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第二种启示叫特殊启示,在JD教看来,特殊启示主要就是Bible的话语。

一旦有了启示的视角,就可以区分文化的高低:较低水平的文化,只回应普遍启示。比如,曹操的歌《短歌行》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它是源自什么启示呢?作者天天早上朝露,太阳升起来,露水就消失了,这种自然现象就是一种普遍启示。曹操通过对这个现象的感叹,联想到人生苦短,就是对普遍启示的一个回应。那么什么是高层次的文化呢?高层次的文化就是不仅回应普遍启示,还回应特殊启示的文化,比如说托斯妥耶夫斯基,他对人的罪性、对人的灵魂的不断拷问,这就是一种高层次文化,因为他回应了特殊启示。

再换个角度看,低层次的文化把人看成是动物,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高层次的文化是把人看成有灵的活物,人死后,灵魂不灭。被低层次的文化熏染的人,在乎的是功名利禄甚至吃喝拉撒,因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要紧紧地抱住生前能够赚得的利益,要享受。被高层次的文化熏染的人,在乎的是永恒的灵魂,以及人生的意义。

那什么是制度呢?人是观念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是受他的观念引导的,制度不过就是观念的外化。所以研究历史人物,可以从他受的教育、读的书作为切入口。那么人的观念从哪里来呢?从信仰、文化、现实生活经历等方面来,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仰和文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制度不仅与文化直接相关,从根源上说,也与信仰直接相关,因为它们是一个人思想问题的预设

这样,似乎就把信仰、文化和制度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

03.文化比较思维模式的升级

100多年前,就有无数学者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异同,这里面比较典型的就是梁漱溟先生,梁先生还写了关于文化比较的专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但在我看来,100多年以来,中国学者在文化比较方面的思维模式根本就错了,错在哪呢?错在采用的都是一种平面化的思维,而不是一种立体化的思维,缺乏一种自上而下的启示维度,所以结果就是什么呢?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不能解决任何根本问题。我所谓的思维模式的升级,就是从二维的思维模式升级成包含了自上而下这个维度的三维的思维模式。

这样一来,自然就解决了中国文化的更新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如何向更高阶进发的问题。那么文化如何更新呢?就是在启示之光的照耀之下,它自然就会更新,对此我们根本不需要规划,我们要相信启示之光的力量。当然,作为学者,我们可以去论证我们有哪些因素便于去迎接启示之光,便于它更好的照亮、更新我们的文化。西方有句话叫万物皆有裂痕,为让真光照入,再好的文化也有裂痕,也需要真光照入。

必须进行这样的思维模式的升级,也才能更新中国文化,也才能助力良好制度的建立。否则,一切基于实用主义的努力,到头来也不过还是沙上建塔。当然,这个问题非常深奥,里面牵扯到很多预设,三言两语没法说清,今天也只能简单说到这里。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深究的朋友,可以浏览我公号里其他文章。

萧三匝:梁漱溟错在哪儿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