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
原“用心不留白”栏目,现更名为“家庭共读”,文末设置了家庭讨论问题环节,方便家庭深入地思考和应用。欢迎家人们留言分享你们的感动或者建议。
片尾曲:赞美之泉《近前来》
01
失败是什么滋味,是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高一,你遇到一位好老师。喜欢上写周记。作文常被当范文朗读。名字登上校刊、本地报纸副刊。
高二,老师推荐你参加全市作文比赛,落选。大学投稿“新概念作文大赛”,落选。舍友在旁目睹你的失落,打电话到上海的杂志社去求证,是否有所遗漏。结果可想而知。
毕业,教会的师母抓住你,写人物采访、圣诞剧本。你信心复燃,投稿参加征文比赛,题目叫《神的测验》,落选。写邮件去问,主办方负责人回复:虽然……好喜欢你的文章……继续……
点叉关掉网页。
你喜欢管什么用,我要的是奖项。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一个概念:峰值定律(Peak–End Rule),即“人们对一项事物的体验,所能记住的只有峰(高峰)与终(结束)时的感受,与之相比,其他部分则会被选择性忽略”。把时间线拉长,据说一个人的生命里如果出现过高光时刻,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渴望能够再现类似场景。
我何时能再现中学时代的高光?
没等到这天,先遇到了她。
02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不佳。去哈尔滨参加文字营会,中间有个小组即兴创作的练习。抽签决定不同组别的数字,根据该数字自导自演一部短剧。最后根据大家打分排出名次,颁奖。
我们小组抽到“四”。圣诞短剧的编导经验派上用场,《四人餐桌》,自认信仰表达生活化,接地气。观众叫好,我窃喜,其他小组纷纷打出高分。我们暂时排名第一。
“五分二十秒,他们超时了!”
人群里冒出个东北口音,突兀,敞亮。
大伙儿看向计时的裁判老师,他点点头。
心情和名次同步跌落。老师贴心地跑过来安慰我们组,说虽然遗憾,但你们很棒。
又来了。
虽然……但……
失败者专用句式。
“很棒”——有什么用呢,最终,站在台上领奖和拍照留念的,是前三名。小到文学工作坊,大到各种国际赛事,向来如此:只有冠亚季军配拥有姓名,收获瞩目、奖金,被采访、记录,被尊荣。谁记得第四名?谁会对第五名感兴趣?谁在意最后一名的心理状况?
同在一个文字社群,之前对她并无印象。老师上课刚说,咱们要把“文人相轻”,变为“相亲”。她呢,坚持公平,完全不怕得罪人。那张脸,大大方方喊出“超时”,勇敢,坦然。有点气,有点佩服。
我记住了她的名字。后来知道更多:原本是速滑运动员,因伤退役。在文联工作。出版过长篇小说。已经得过一些文学奖项。果然金子,无论在哪种赛场,都会闪光。唉。
03
时间来到2018年,我从报社辞职。游学期间,开始认真思考人生下半场要怎么度过。想到自己年纪、学养、背景,还有心里的渴望,那年,常跟上帝讨论有关写作种种。我说,主,我没办法再把写作当成一件工作之余、有空想写就写不写也罢的事情。本就并非菲茨杰拉德那种天才,宿醉整晚,大笔一挥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未念过中文系,又没有村上春树那般自律和勤奋。本就起步晚。时间已不多。
记得作家韩寒,高中时爱好足球,代表松江区去踢中学生比赛,被专业队削了个八比零,大受打击。又想到她,在社群里的发言,自然流露出其文学素养和时间使用。讨论的书,没读过。提及的作家,第一次听说。她肯定花了许多精力在阅读上。
培训书苑的莫非老师来访当地,约我吃饭,问及将来打算,我说想主业写作,同时找兼职工作。她听完,鼓励我:“在美国,不少作者边写作,边在餐厅、咖啡馆端盘洗杯打工的。加油!”
课程结束,我去参加青年宣道大会。最后一天,牧师呼召,是否有人有感动要全时间服事?
四面八方的水流,此刻,汇聚于此,原来是为要去往同一个方向。
我站了起来。
台上,牧师为站立者祝福,慷慨激昂。
哇喔,什么立什么群,总之有点高光时刻那味儿了。
以为从此将“平步青云”,结果,是踉跄摔倒,梦碎一地。
04
那年,游学于我,如同与祂,与属祂的他们,一同在变像山上驻扎八个月。信心爆棚,下山回到家乡,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结果,一脚踩进中年危机大坑。
边打工,边写作。在小说、电影、美剧韩剧里,充满理想主义和文艺滤镜。现实却是,三十五岁是就业的分水岭。兼职、周日不上班,又成一道槛。在这过程中,更多认识了自己。在超市当收银员、在街上发传单,遇到熟人怎么办,遇到亲友怎么办,遇到老同学怎么办,又不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我要怎么解释现在的处境呢?
身后是埃及,前方是迦南。如今,我在旷野。在这过程中,也更多认识了以色列人。刚开始,批判他们。过些日子,成为他们。最后,理解他们。因为旷着旷着,我开始自问:为什么要辞掉“铁饭碗”,为什么你工作与写作不能兼顾,为什么要回家乡而不是留当地继续求学,寻求去留时,会不会听错、误会了祂的引导?
怀疑、焦虑,最终外化为一个举动:深夜在网上搜索人名。
输入老同学们的名字。班长的名字、校花的名字、大学初恋的名字。有人发论文当教授,有人升任局长,有人排队等待移民。除自媒体外,如果互联网上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这意味着,他取得了值得被记录、望周知的成绩。假如有专门的人名词条、网页新闻,更算是一种成功。
最终,输入一个名字。屏幕里,同名同姓的其他人,不同性别、年龄、背景,在各处活得够精彩。失败,什么滋味?是发现自己乃无名小卒。
不久后,我遇到另一群无名之人。
你还记得上次提过的青年宣道大会吗?
我原本以为那只是个转折,业余写作和专职写作的分水岭。回到家乡半年后,回看,才明白,它是座桥,将我和另外一群人连接到了一起。
在大会的小组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个女孩。她是当地人,但在我家乡居住。互留微信,回来后约见,知道我正找兼职,她问要不要去一个机构看看。
在这里就读的孩子有特殊需要,比如语言或行为存在障碍。孩子的父母,常被叫做“洋洋爸”“媛媛妈”。有辅导来机构做义工,每周一次,为各位家长提供咨询服务。老师们期待着媛媛妈在其中被倾听,享受心理按摩。
“是教怎么辅助孩子吗?”
“是你。为了你自己。”
她拒绝。说除了媛媛,没什么个人的需要。不知道要说什么,“我的人生就是她。”
某某爸,某某妈,这是一群没有自己名字的人。
(未完待续)
家庭讨论(二选一):
1. 讲述一段失败经历。如今回看,是否有新的发现?
2. 讲述一个你生命里的高光时刻,以“当时我真是太棒了!”结尾。
共学时间:
查找短句“Fail better.”的原始出处、完整上下文、背景,聊聊你对它的理解。
作者简介
陈京,前媒体人。现学习写作散文和小说,兼职老师。
喜欢这十个词:日记、桌游、游泳、对话、咖啡、小狗、感动、旅行、剧组、信。
THE
END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