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 11 月, 2024
spot_img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本文首发于2020年2月25日


《爱之蔓延时》第七部《爱放飞》依旧讲的是Belinda故事。比起上一部电影轻快的基调,这部电影就显得比较沉重了,关于苦难,尤其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瘟疫,在一百多年前有着浓厚基督教传统的美国社会,人们该怎样面对,又该怎样思考上帝?


故事情节很简单,Belinda医学院毕业后,被委派到了西部一个小镇当医生。小镇上正流行一种未知的传染病,已经感染了很多人,甚至陆陆续续有人死亡。在这些得病的人中,位于小镇边缘的孤儿院感染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镇上有些居民们认为,孤儿院是病源,只有把孤儿院的孩子们赶出小镇,才能杜绝病菌的传播。作为医生的Belinda,当然不能附和居民的要求赶走那些孤儿,眼看着镇上的人们相继病倒、死亡,她该怎么做?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场小范围的瘟疫,以及在瘟疫面前,人们所呈现的各种姿态。有的人恐慌、有的人镇定,有的人态度决绝、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乐观积极、有的人悲观绝望,有的人心胸宽广、有的人自私自利……苦难是人心的试金石,它能折射出,你是真的相信上帝,还是假的相信,你信的是真的上帝,还是假的上帝。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有三类典型的人,在苦难面前,他们表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人认为,苦难是上帝对受苦之人的惩罚。在电影中,这个人物的典型是Ray——镇上的一个木匠。Ray的弟弟因感染了这种未知病菌而不幸身亡,因此他强烈建议镇政府将孤儿院的孩子们赶逐出去,以免危害更多镇上的居民。


对于赶走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让他们自生自灭,Ray是没有任何负疚感的,因为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上帝是公义的,断不会让好人受苦,因此,那些受苦的人一定是罪有应得。即便那些患病的孩子没犯什么大罪,但他们的父母一定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上帝会让灾难临到孩子,这是对他们父母的一种惩罚。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抱着这样的心态,Ray不仅毫无愧疚,反而觉得自己是为上帝发声、替天行道的少数派。他甚至等不及镇政府的回应,擅自在孤儿院纵火,想以一己之力除掉后患,直至被巡警抓捕了,他依然大言不惭,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出于公义,无非是为了保护镇上居民的安全。


Ray的理论看似逻辑合理,其实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分法,既不符合圣经,也不符合现实的情况。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圣经中的约伯所遭受的苦难打击,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了。约伯的三个朋友认为,一定是约伯犯了什么罪,才遭受这样的痛苦,而上帝亲自对约伯的朋友说:“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朋友约伯说的是。”(伯42:7)因为约伯的朋友以人的意思揣测上帝的作为,而约伯在上帝的面前极其谦卑,祈求至高者的遮蔽和怜悯。


而在现实生活中,像圣徒的孩子早逝、敬虔的家庭受苦、宣教士遭受迫害等事例就太多了,难道他们受苦都是因为自身的罪吗?显然不是的。


很多时候,上帝让苦难临到一些人,并不是因为这些作为个体的人犯了什么罪。然而,苦难实实在在又是由罪而来,但这里的罪,指的是整个人类共同体所犯的罪,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邻舍的受苦而担当起一份罪责,因为苦难的来源是罪,而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没有一个义人,一个也没有。


Ray这样的人,把自己排除在人类共同体之外,他想自己充当上帝的角色来施行审判。岂不知,他自己也是有罪之人吗?按着上帝的公义,他不也是该灭亡的吗?


圣经上说,我们要与喜乐的人同喜乐,与哀哭的人同哀哭。面对身边的邻舍受苦,我们决不能像Ray这样,把自己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不仅没有任何的帮助和同情,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要知道,上帝也怜恤我们这群本不配得怜恤的人,我们又怎能擅自对身边的人论断和定罪呢?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第二种人认为,苦难的发生,意味着上帝对世人根本就不闻不问不关心,这样的一位上帝,不值得相信。电影中,这个典型的人物就是Belinda


还记得在第六部里,那个热情阳光、单纯而执着地相信上帝的Belinda吗?就连那位因苦难而离弃信仰Stanford夫人,都被Belinda的热情深深打动了。然而,当Belinda的遭遇未及Stanford夫人的一半,她的信仰就已经被击垮了。她开始和Stanford夫人一样,认为上帝并不关心人,人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Belinda刚到诊所的第一天,就默默取下了墙上挂着的十字架。她拒绝和人谈论上帝、谈论圣经,就和今天西方很多自由派人士一样,你可以信你的,但是你不要把你那位上帝强加给我。经过了正规医学院学习的她,开始迷信科学,认为只有科学的进步才能解决人类的问题,只有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消除世间的疾病和灾难。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作为医生的她,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力求尽快把传染病的问题彻底解决。只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刻,那种无力感会涌上心头。当她想到,镇上的居民似乎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她这位医生的身上,以她为唯一的依靠,而她自己,却无所依靠。她只能依靠她自己,可是她真的能解决传染病的问题吗?她没有这个把握,只好走一步算一步。


Belinda心系小孤儿Lillian,因为这个小女孩让她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孤儿院的样子,可是小小的Belinda遇到了一位好妈妈,她用来自上帝的爱一步一步引导她走出阴暗,走向光明。然而,在小小的Lillian面前,Belinda能成为一位好的引导者吗?她想帮助Lillian走出阴郁的生命,可她自己还依然活在阴郁里,她想帮助Lillian找回自己,可是她自己还依然迷失在黑暗里——因为,她不可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Belinda原以为,把上帝排除在人类世界以外,并不会有什么影响。直到她发现,她一次次的努力和尝试之后,最终还是没有起色。她所爱的那些病人,相继死亡,她渐渐意识到,光有医学知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能决定人生死的,只有上帝。


Belinda终于谦卑下来,来到上帝的面前。她读过圣经,也在敬虔的家庭中成长,她认识那位主。她承认,自从她的丈夫Drew去世以来,她就一直在逃避上帝,然而上帝的眼目却从来没有离开她,上帝一直在给她时间,给她机会,也在默默地为她安排新的幸福人生,当Belinda开始回转向上帝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她曾经责怪上帝不回应她的祷告,然而此时她才发现,原来上帝始终都在那里等着,只是自己一直都没有抬头仰望。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第三种人,在苦难面前,依然心怀大爱,坚守信仰。在电影中,这个人物的典型就是孤儿院唯一的全职工作者——Clarence小姐(或许该称她奶奶)。


Clarence小姐经管的孤儿院,没有拿过政府丝毫补助,常年入不敷出,勉力维持。Clarence小姐却没有过任何的抱怨,她知道自己的天职是什么,她只是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便它们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当几乎全镇的居民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那些孤儿,像躲避瘟神般地避之而不及,只有Clarence小姐,完全不顾自己可能会染病的风险,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服侍着那些患病的孩子。她的善行不仅得不到小镇居民的理解,大家还认为她是故意要和民意作对,让孤儿院继续存留来祸害他人。


Clarence小姐没有因为他人的非议而有任何的退缩,她不仅亲力亲为地服侍那些患病的孤儿,还深知自己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基督徒。即便遇到Belinda这样不信上帝的高知人士,她依然毫不避讳地和她讲论上帝,用朴素的道理跟她讲述上帝存在的真实性。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Clarence小姐对上帝坚定的信仰,使她在苦难面前依然满怀喜乐和盼望。她既不像第一种人,认为苦难是上帝对恶人的惩罚,因而将自己这个“好人”置身事外,也不像第二种人,认为苦难的背后是一位冷酷无情的上帝,因而人活在世上只能靠自己。她深深相信,上帝爱世人,甚至为世人舍了自己的性命,因而我们也应当用那份舍己的爱去爱身边的人,这才是在践行基督徒的使命。她深深相信,苦难不过是暂时的,历经艰辛岁月和人生低谷,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真实的内在,苦难能熬炼人心,它是信仰的试金石,经过了它之后,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加丰盛。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在圣经中记载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有人问耶稣,这人生来瞎眼,是因为他的罪,还是他父母的罪呢?耶稣回答说:既不是这个人的罪,也不是他父母的罪,而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随后亲自医好了他的眼睛。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邻舍遭遇苦楚,我们并不应该问上帝,他遭遇这些,是他犯了什么罪,还是他父母犯了什么罪呢?这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我们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关爱他,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就是在彰显上帝的荣耀,显明上帝的作为。正如Clarence小姐说的:我不再努力去理解上帝的旨意。只是单纯地相信,尽好自己的本分。这就是上帝所求于我们的忠心。


在苦难面前,你是哪一种人呢?我想,这也是当下的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End


苦难面前的三种人——《爱之蔓延时》第七部观后感

喜欢我们的文章,

请加熊爸微信xiong3215330

以防失联~


所属主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