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6 1 月, 2025
spot_img

一位被恩典抓住的伟大人物

一位被恩典抓住的伟大人物

橡树出版之【精彩书摘】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奥古斯丁人生智慧》作者布雷提到,“对奥古斯丁的同情源自对他的理解,而只有聆听奥古斯丁的声音,竭力站在他的立场看问题,我们才能理解他。”他也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奥古斯丁的生平、作品和基本信仰,这仿佛勾勒出一幅整体的画像,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这位属灵前辈。而如果你对奥古斯丁并不熟悉,本期所摘录的另外一位历史学家的文字,会让你对他有一些概略的印象,也可以作为《奥古斯丁的人生智慧》的阅读预备。

1

奥古斯丁这位伟大的北非人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努米底亚山区的一座小镇塔加斯特。

他的父亲帕特里克(Patricius)是一位随遇而安的异教徒;他的母亲莫尼卡(Monica)是一位热心的信徒。尽管生活拮据,这对夫妇决心让奥古斯丁接受可能受到的最好教育。因此,奥古斯丁出去上学,最初离家不远,后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就读。在首府,他感到性*诱惑无法抵挡。他与一位姑娘堕入爱河,并生有一子,名叫阿德奥达图斯(Adeodatus)。

在他19岁时,拉丁语作家西塞罗的一篇论文落入他手中,使他在知性上坚信他应当将真理作为一生的追求。但是,原有的诱惑依然攻击着他,像保罗一样,他感受到两个武士,一个高级,一个低级,在他心中争夺主宰权。内心冲突时,他求助于圣*经,但是,圣*经于他毫无吸引力。对他来说,这本书的风格似乎既野蛮又粗俗。

奥古斯丁一度信奉在罗马帝国遭受迫害的摩尼教,该教对于一个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有两种倾向在争战的满怀痛楚的人特别具有吸引力。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在波斯传播教义,于276年或277年在那里被处十架死刑。

该教的基本信条是将宇宙描绘成一幅两种力量即善与恶永恒冲突的图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人是一个混合物,人本性中的属灵部分包含着善的因素,其肉体部分则包含着恶的因素。因此,人的使命就是将人心中的善从恶中解放出来;而且通过祈祷,特别是通过弃绝一切恶的享乐:财富、性欲、酒、肉食、豪宅等等,就可以实现。

像诺斯替主义一样,摩尼教教导说,真正属灵上的耶*稣没有物质性的肉体,实际上也没有死亡。他的目的是教导人们走上摆脱黑暗王国进入光明王国的道路。像诺斯替教徒一样,摩尼教徒主张,大部分的新约都是真实无误的,但他们拒绝其中一切似乎暗示基*督真正受苦的东西,而且他们全盘抛弃旧约

奥古斯丁自374至383年共有9年时间是一位热心的摩尼教徒,其后他对盘桓在心中的摩尼教教义开始感到不满。在这些日子里,他在其故乡塔加斯特教授语法,在迦太基教授修辞学,虽然在内心中怀疑摩尼教哲学中的真理,但是,383年正是在摩尼教朋友的建议之下,奥古斯丁搬到了罗马。

在到达首都不久,奥古斯丁就在米兰的州立大学获得教授职位(384年),并搬到这座北部城市。他守寡的母亲以及一些非洲朋友不久就和他会合。现在奥古斯丁30岁了,正当事业的高峰期,在其眼前尽是令人眩目的成功前景。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对生活深感不满。他离开了他的情人,即阿德奥达图斯的母亲,和一位有钱有地位的年轻妇人订婚;但是他无法主宰他的情欲。其内心的冲突几乎无法忍受了。

2

当奥古斯丁在米兰生活的时候,他听到安布罗斯(Ambrose)主教强有力的布道。他去教会最初是为了研究安布罗斯的布道风格,但是,不久布道信息就进入他的灵魂。在安布罗斯身上,他发现基**教既富有雄辩,又高度智慧,他还发现可以用寓义法解释旧约中令人困惑的故事

最终促使奥古斯丁归信的因素可能是修士们身上的个人榜样。当一位朋友告诉他安东尼和埃及隐士们的故事时——他们如何压制尘世的种种诱惑——奥古斯丁感到心中兴起一股熊熊燃烧的羞耻感。当满腹经纶的他历经失败的时候,这些没有学识的人如何可能在灵性上赢得如此大的胜利呢?奥古斯丁的原罪感以及软弱感被深深地激发起来。

当他焦虑地走过他家花园的时候,万念烦心。他听到一位稚童歌唱:“拿起来读!”他拿起一本新约。他的眼光落在一段话上:“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3-14)。

这段话完全说中了他的心思。“即刻,”奥古斯丁说,“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最后一个词的时候,好像和平之光倾注到我的心中,一切怀疑的阴影都退却了。”

在随后的387年复活节之夜,奥古斯丁和他的儿子阿德奥达图斯及其朋友阿里皮乌斯(Alypius)在米兰由安布罗斯受洗。“往昔焦躁不安的生活,”奥古斯丁说,“从我们身上退去。”

数月之后,在母亲的陪同下,成为新人的他动身前往北非。但是,在行至罗马附近的时候,奥古斯丁的母亲去世了。

接着,在388年秋天时节,他再次定居于塔加斯特,他失去了他的儿子,丧子加重了亡母感受到的悲伤。奥古斯丁现在像他曾经投入俗世那样渴望离开这个世界。

事非所愿。奥古斯丁的才华为众人所知,教会对领袖的需要极其巨大,以至于不可能让他保持平静地离开。

在希波生活3年之后,出于民众普遍的要求,但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奥古斯丁被按立为神父。不久,在瓦勒里乌斯(Valerius)主教的要求之下,他被选举为教会的助理主教,一年之后瓦勒里乌斯主教去世,奥古斯丁继任希波教会的领袖。

其时他43岁,在其后的33年直至430年逝世,奥古斯丁一直傲立在他那个时代暴风雨的中心。

3

如果说多纳徒派之争在奥古斯丁思想中促使教士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帕拉纠派论争则激发他强调凭借恩典获得拯救。

帕拉纠是不列颠修士,后从罗马来到北非。一位伴随他左右名叫科勒斯修(Coelestius)的信徒希望被按立为迦太基的神父,但是他发现在奥古斯丁辖管的地区几乎无人支持他。只要科勒修斯的各种观点在迦太基出现,就会受到谴责。

结果是,科勒修斯前往帕拉纠已经离开的东部地区。在这里教会更容易接受帕拉纠的教导。但是奥古斯丁发起一场猛烈的针对帕拉纠主义的笔战。至419年,帕拉纠派被罗马皇帝霍莫里乌(Homorius)禁止,431年,该派在以弗所大公会议上受到谴责。

为什么会这样呢?帕拉纠教导什么东西而引起奥古斯丁的激烈反对呢?这位修士否定人之罪是从亚当那里遗传来的。

他说,人可以自由选择行义或犯罪。进一步说,死亡不是亚当悖逆的结果。的确,亚当将罪引入这个世界,但只是通过他败坏的榜样。在亚当的罪和人类道德处境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犯罪;但是,不犯罪是可能的,事实上有些人没有犯罪。祂没有预定任何人有罪,但不排除祂能够预见谁会相信、谁会拒绝他恩典的影响。祂的宽恕给予一切“唯凭信仰”的人;但是,一旦被宽恕,人自己有力量讨祂的喜悦。因此,帕拉纠发现,不需要圣灵特别赋予的权能。他关于基**徒生活的思想实际上属于斯多葛派的禁欲主义自制观。

所有这些思想与奥古斯丁自身的实践形成尖锐的对立。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罪,因此也意识到祂伟大的拯救。他感到惟有不可抗拒的神圣权能(恩典)能够将他从罪中拯救出来,只有不断流涌的神圣恩典可以使他一直处在基**的生命之中。其基**徒的理想不是斯多葛式的自制,而是由圣灵灌注的对义之爱。

在奥古斯丁看来,亚当的罪带来各种巨大的结果。他行善的力量已经消失。一句话,他在灵性上——而且不久,在肉体上都死亡了。但是,他不仅仅毁灭了他自己。奥古斯丁教导说,整个人类都“在亚当之中”,分有他的堕落。人类成为“腐败的一群”,没有任何能力去行美善的(拯救的)事。每个人从幼年到老年应得的只有永灭。

因为人自己不能够做美善的事情,为善的一切能力都必定是祂白白的恩赐,即“恩典”。祂从堕落的人类中拣选一些人接受这种恩典;恩典来自于基**的工作,通常是通过教会,特别是通过教会的圣事,临到他们身上。所有接受洗礼的人都领受了重生的恩典,尽管人对祂的服侍甚至在最大程度上也不完美,而且只有凭借持续不断的恩赐即更多的恩典这种献身才得以维持下去,但恩典将人服侍祂的自由交还给人。

奥古斯丁像保罗一样已经被祂的恩典“抓住”。他通过对他来说似乎是灾难的事情而进入信仰。源初的大灾难是出生时的处境即犯罪并悖逆神。惟一可以摆脱这种灾难的途径就是新生。

4

奥古斯丁56岁时被告知罗马已被洗劫。在其一生中,这一定是一个戏剧性的时刻。他欢迎来自罗马的第一批难民,并着手工作,为他们寻找住所,鼓励这些新增的人群。在这个时期的一份布道中,奥古斯丁比较了罗马被掳和所多玛审判。已经有大量的摧毁,但是他说城市是由人而非城墙组成的。与所多玛不同,罗马是受到惩罚,而非遭毁灭。

不久,他转向更为深刻的世上如罗马一样的城市和天国之城或上*帝之城之间的关系问题,前者有时日之限,像万物一样即刻兴起又衰落,后者则是永久的。这个问题在其心中盘桓了16年,几乎直至他生命的终结他才完成了伟大的著作《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从亚当直至世代的末了,奥古斯丁写道,人性陷入两种城市之中:一个是大批的无**者,过着尘世民众的生活;一个是属灵群体,他们出自恩典被呼召到永恒的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说,世俗之城共同热爱短暂的事物并由此联合起来;上*帝之城则被神的爱联结在一起。

除了人的称赞之外,是什么驱使罗马人获得伟大的成就呢?“除了荣耀之外他们还热爱什么呢?因为,通过荣耀,他们渴望死后还受到人们的称赞……

“天国之城胜过罗马,无可比拟。没有征服,只有真理;没有高官显爵,只有神圣;没有和约,只有幸福;没有生死,只有永恒……”

在整个中世纪早期,这个崇高的属灵异象使《上*帝之城》成为奥古斯丁最受珍爱的著作。它为世上遭受的苦难提供了属灵的解释。当下可能是糟糕的,但美好的事物即将来临。黄金时代——神*国——属于未来,而非属于某一个光彩正在消褪的世俗王国,后者只会崩溃和衰落。

5

奥古斯丁年岁越大,生活越发艰难。在76岁时,野蛮的汪达尔人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从东部横扫希波。在最后的岁月中,奥古斯丁将7首悔罪(即诗篇第6、32、38、51、102、130、143首。)抄在羊皮纸上,然后固定在他房间的墙上,这样他就可以躺在床上去读它们了。

430年8月28日,奥古斯丁最后平静地安息在主的怀抱中。


[本文摘编自雪莱《基 督 教 会 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标题另拟。]

一位被恩典抓住的伟大人物

一位被恩典抓住的伟大人物

点击封面 ↑ 即可购买

一位被恩典抓住的伟大人物

橡树文字工作室
我信文字的力量

微信号:Oaktreebooks
点击关注
进店购书,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所属主题
橡果阅读空间
橡果阅读空间
好书齐分享,生命共成长!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