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设国立小学
推荐苗胞教育
现正筹备年内开学
二、石门坎剪影
苗夷各族占威宁县人口总十分之四强,石门坎更是个苗区,距县城共二百四十华里,在西北角上,与云南昭通县毗连。到石门坎的途径,一囗(注:字迹模糊)羊肠小道,坎坷的山路,真是步步艰难。而且每日需行八十里,仅有得胜坡,纵水井两个休止处,有米可购,有屋可睡。石门坎地位高过县城,气候更是寒冷。
石门坎原为一联保,人口约两千上下,去年即设党务办事处,本年起区公所迁此,有街一条,街上草房,传系过去军旅过境,教育(注:应为会)牧师恐教堂被滋扰,造房数十间,备兵士住宿,军队离境,无代价的借给苗胞时常居住,到今天这堆草房间,便成了石门坎场期集中地。
威宁县文化,在黔西各县中算是最低落的。石门坎之人注意,就是因为有教*会设立的苗族学堂。有人竞说:“威宁教育四分之三在教*会,教育学堂四分之三在石门坎。”
相传清光绪二十八年以前,石门坎地方是属于一个安姓土司的私产;一块未加垦殖的私产,周围崇山峻岭,地荒土瘠,几无人烟,后来有传教师挟了圣*经,来自云南,初意不过认为这块地区,无人开拓,有些可惜,便谋与苗人接近,久之,与安土司交好,商借得石门坎这块地方,建堂创教,并附设苗族学堂。
第一所学校成立,设备极其简单,同时学生不多,后来高级学生毕业,遇有天实聪颖者,由教*会送出升学,毕业归来,则学校专司教务,学生一天较一天增加,竞成为一个特殊文化区。在这里,已有礼*拜堂、牧师堂、医院、麻风院……一堆一堆的有三十多间小洋房,建筑在山腰间。
民国二十四年,朱焕章(石门坎人)由成都华西大学毕业归来,充任校长时,各级男女学生已有四百余人,其中有不少人为外地青年来就学者,宿膳通在校内,是为教*会教育全盛时代。统计该教*会区共社三十七所小学,职教员七十余人,学生一千五百余人,这三十七所小学校,有三分之一设在威宁境内,也不是完全设在石门坎内。(完)
——《大公报》(香港).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十九日,星期一,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