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 10 月, 2024
spot_img

有时候,最好一鼓作气学完一门课(共学反思)


1、一点比喻,让您思考

我不知道您是否去河里或水沟里抓过鱼?

比如我们只有一双手,一次最好集中精力,眼到、手到、屏住呼吸,盯住一条鱼,迅速地逮住它!而不是盯着满河、满沟里的鱼,兴奋异常,恨不得都抓回自己篓子里。

我不知道您是否有树林里打猎的经验?

比如我们有一杆猎枪,树林有许多飞鸟,甚至漫天的麻雀到处飞,我们能做的是,端起枪,只瞄准一只鸟,砰——的一声,一次干掉一只,而不是端起枪,对着鸟狂扫!实际上,猎枪也不具备这个能力。

……

2、一鼓作气的道理

今天上午,我完成了《逻辑学初步》的教学任务一起学的有:两位初中生,一位旁听姐妹(不要完成作业),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很开心。

有时候,最好一鼓作气学完一门课(共学反思)

这次我开始改变,不再复制学校模式一天从上午到下午,从周一到周五,设计好纷繁的课程表,老师和孩子像舞伴,转台一样,弄得很复杂。

而是集中精力,两个礼拜内,教完一门课:如《逻辑学初步》,未来计划《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中国历史……也这样完成。当然,中午在我家吃一个饭,师生可以彼此有餐桌交流。

一门课完成之后,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继续努力,自己探索,或进入高等院校深入研究

美国的花花姐妹告诉我,他们那边设置了循环课程,就是学习一遍,还觉得不过瘾,不通透,再来一遍……

如果不感兴趣了,或者天赋不在这方面,那么两个礼拜的课程,也打一个基础,不至于像门外汉一样。我读《马礼逊的自传》、《华盛顿全传》等人的求学历程,也是如此。

3、过去自学的经验

我的自学历程也是如此:诸如逻辑学、哲学、高中英语……我都是自学的,当我自学的时候,我觉得最好一鼓作气,集中精力学完一门课,比如英语,这段时间最后一直泡在里面,而不是东搞一下,西搞一下,四面出击,损自己的精力。

大概从十五六岁,中专的二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期间,我很头痛学校安排的课程表。可是我无法改变别人,直到我参加工作之后,我专心读一本书,或专心学习一个科目,除非这个科目让我感到乏味,这本书让我厌倦了的时候,我才会转换科目,调换新书。

这样,我三十多年了,不断地自学,不断地求知,不断地提升各种技能,也没有感觉到厌倦,尤其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学,知行合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提升,或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我的学习是充满乐趣的。

去年我女儿满十二岁的时候,我开始苦思如何帮助进入青春期的女儿进行学习,她是在家教育的,一方面避免我从前那种被动的学习,一方面要顾念人性的软弱,发挥人的潜能,以及在家教育的不足处,怎么办呢?

马礼逊的自传启发了我:他小时候学习圣经相关的知识,也学习如何做鞋底这样的生活技能,中学时期,他相继学习的是拉丁语、数学、医学、中文……绝不是将这些科目,设置成课程表,每天学习点,这样太分散精力,不适合在家教育的学生学习。

有时候,最好一鼓作气学完一门课(共学反思)

在家自学,就像干旱的以色列,资源有限,必须节约使用水资源,专注孩子的兴趣、特质,采用滴灌技术,针对性找老师,找资源,然后最大效果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尼罗河或长江一样灌溉。

在家自学,一般父母的能力有限度,必须像毛泽东搞游击战一样,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瞄准目标,以数倍的兵力各个击破,而不是四面出击,不放过一城一池,一阵地一山头,这是做不到的。

4、在家自学可扬长避短

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是政府庞大的财政支援,和全民族的人力资源,不可同日而语,学校有国家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学校有各种科目的老师,配套设施……缺点是导致僵化、形式化、统一化;

家庭,即便几个家庭联合起来,背后有大佬支持财务,肯定没有政府、公立学校的资源;在家教育,优点是发挥孩子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要避免我们财力、物力、人力和场地的不足,就不能按照学校的模式,学校的课程表进行了。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人不是流水线的产品,是有灵魂的活物,每个人都是极为有个性的,只是社会或学校将之磨掉棱角而已。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最好的教育是推动终生学习,这是公立学校极难完成的使命,虽然那些老师和主管部门懂。

在家自学的父母和儿女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可以观察儿女,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流露出什么兴趣爱好,表现出什么不足,完全能做到“因材施教”,而几十个人一个班的公立学校,这是东方夜谭了。

当一个人习惯了学校教育,走出社会,普通人要上班,到里找学校氛围、设施和各科老师呢?翅膀都没有发育完全,就被剪除了,这个时候,谁能责怪他们不会飞翔呢?

5、一鼓作气的前提

一鼓作气,是中国的一个典故,但也有一个前提,不知道您是否知道: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白话来自《百度百科》)

就是我们儿女或学生凭什么学习?作为父母或老师,应该了解这些学科的特点,也了解自己的儿女或学生、他们的情况。

不要把难担的担子给人担,如小学生学习《逻辑学初步》,如数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开窍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也不要让喜欢理性思考的人,硬逼着去学习绘画或音乐课程(学一些入门知识,懂得一些娱乐就好)。对爱好艺术的人,不要硬逼着学习数学的AP课程。

我们今天一些教学,像曹刿所说的,用小恩小惠吸引学生学习,终不长久,尤其是中学生,更难了;也不能说,光靠祷告,从圣经视角分析了历史……以为已经是基督化教育了,就可以放心唱山歌了;我们需要合情合理地处理学生学习的问题,这是父母或教师的本分。

我们说中学生,是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就不多阐述了),主要是凭兴趣去学习,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人性: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这个“勇气”,可以换成“热情”“兴趣”,我们都容易三分钟热度的!保罗所说的: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林后11:29)

我们成年人都容易松懈,何况未成年人呢?爱是:“恒久忍耐”,这是上帝之灵的工作,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生是重生的,才可以读书吧,所以照顾他们的软弱,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工作。

6、一鼓作气学习,师生双赢

我设计了两个礼拜的课程,实际上中间因为特殊事情休假,跳了一个礼拜,到四个礼拜,才完成。每次上课之后,马上完成作业,不需要回家,直接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不给学生另外增添压力。

一学生妈妈说,他儿子从前上什么课,常常不在状态,就是在北京的名校,他爸爸说:也是老师用来“杀鸡吓猴”的“鸡”。这个学生来上课之前,让妈妈担心,感谢主,这次最后有点小动作,但总的来说,表现非常好:作业及时完成,回答问题也积极,他对数理化,对逻辑思考本来就感兴趣。

总之,能完成课后作业,说明学生学懂了,逻辑学不是一天两天的极速完成的快餐,而是一生操练的开始。

有些题目,比如研究小区环境的问题,操练科学研究习惯,学生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完成,就搁置着,等他们的学识或思想成长起来之后,再去完成,也不迟。

有些题目,比如关于国家和我们的关系,我们国家的问题是什么,这几年的进步是什么,我们有什么权利,也有什么责任,这是讨论国家治理的逻辑思辨,恐怕要一辈子去关注的问题,而不是急于找什么标准答案。

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压力!

作为老师的我,之前在网络上过《逻辑学初步》等课程,感觉自己像一个傻瓜,就是一个人在电脑前自说自话,看不见学生的眼睛,看不见他们的表情,缺乏互动。

屏幕上就我一个人和一个白板,如果老师和同学之间有互动,互相能看见对方的表情,同学们能在一起上课,就很有带入感,就能很容易产生生命的互动,甚至圣徒相通。

同时,整个过程也拉长了:一个学期完成,每周两次课,每次两个小时。我每周吊着,不能专心做别的事情,也不能外出,对我来说是一个捆绑。集中两个礼拜的时间,对我来说也是“一鼓作气、势如虎”,也开心!再也不要拉拉扯扯。

因此,集中精力学习一门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说,对老师来说,都是双赢的,对于小学生,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呢?有什么特别呢?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

更多的交流,欢迎加二维码:

有时候,最好一鼓作气学完一门课(共学反思)

觉得文章对自己有启发,想鼓励作者的写作

有时候,最好一鼓作气学完一门课(共学反思)

所属主题
肖遥 文以载c道
肖遥 文以载c道
以道育人,以家事主,愿祂的国强大,愿祂的义广传! 公号:文以载c道 微信号:jiduhuajiaoyu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