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日本–我们的爱与痛

由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永远无法绕开日本,这个曾经带给中国巨大创痛的近邻。


中国的近现代文化、学术和日常生活,被日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日本精致的匠人文化、生活用品,至今让很多国人迷恋不已。


宪政、人权、民主、共和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都是来自已被我们视为“传家宝”、国粹的日式汉语


无论承认与否,日本确实是中国接触西方世界的窗口。




1


提起日本,很多人常常满脸鄙夷不屑:小日本!


哪怕日本早已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很多人却依然高挺着颈项,沉迷于盛唐万国来朝时日本对中国如何谦恭,大骂近代日本的狼子野心,数典忘祖。


中国人喜欢说,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代。


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带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东渡大海,漂流到扶桑的故事,妇孺皆知,也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流年往事。


但“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都为飓风所阻,十万大军葬于海底。看来,日本并不容易征服。


徐福是否到了日本,一直是个谜。不过,这不影响国人把日本人视为华夏后裔,霸道地自称日本人先祖的自豪感。


日本人到底来自哪里,考古学上早有结论。上世纪之初,大批留日学生到了东瀛岛国,看到日本人个子矮小,小腿粗壮,还有点罗圈腿的日本女人,不知道祖上来的家人做何感想。


可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是太阳神的后裔,并不认为自己与中国人同族同源。




2


近代以来,日本带给中国的,始终是无法抹去的噩梦。


从小到大,从影视剧到文学作品,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形象刻骨铭心。


电影《地道战》、《地雷战》里的日本军官拄着军刀,开着摩托,脸上挂着狞笑。想象中的日本人,都是冈村宁次、东条英机这样阴险狡诈的日本鬼子。


甲午战败,中国人大批东渡,连鲁迅都跑到日本仙台学医,孙中山的同盟会更是把日本作为排满革命的大本营。


年幼的我常常不解,日本伤害中国那么深,爱国心切的革命家为什么非要跑到血汗深仇的仇敌那里求学?孙中山怎么还屡屡跑到日本募集资金?仇敌的钱怎么能要?


连毕业于南开的周总理这样伟大的革命家竟然也跑到日本求学,只是两次报考早稻田大学失利,才不得不转而去了法国勤工俭学。


假如他考上了早稻田大学,在仇日的爱国人士眼里,中国是不是又多了一份耻辱?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得不佩服清末民初爱国志士的眼界和胸怀,敢于放下天朝大国的尊严,虚心向仇敌学习。




3


割让台湾,侵占胶东,日本对华步步紧逼。


国难当头,在东瀛日本,很多留日学生却看到了另一番风景。


徐志摩“沙扬娜拉”的情让人愁肠百结,郁达夫、郭沫若这些留日文学青年也纷纷被日本女人妩媚的风情俘获。


实在难以测度,他们对日本的感情,到底是恨,还是爱。


朱自清不吃美国大米,宁愿饿死,被宣传为爱国的佳话。一大批所谓胸怀报国之志的仁人志士,竟然不少人娶了日本女子为妻,而且带回国内。丝毫看不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民族气节。


让人尤其不解的是,九一八事变日本悍然侵占东北,向来嫉恶如仇,眼里揉不进沙子的鲁迅先生,竟然还和一个名叫内山完造的日本人交情甚笃,亲如兄弟。


即便今天,很多人对日本的产品依然心驰神往。上世纪去日本买家用电器,21世纪抵制日货的当口,到日本的中国游客又狂买日本的大米、抽水马桶。


在狂热的爱国人士眼里,这哪有半点民族大义、阶级感情?



 

4


日本人很坏,日本人也不都是很坏。同一个人的不同说法,让人困惑。


国民党资深政治人物齐世英留日归来,眼见军阀混战对国家的残害,与郭松龄一起阵前反戈,讨伐张作霖。郭松龄兵败被杀,齐世英被迫躲进日本领事馆,被时任日本驻沈阳领事馆官员的吉田茂营救。


二战结束,吉田茂成为首任日本首相,多次邀请齐世英访日,力主改善台日关系,帮助台湾发展经济。


侵华日军暴行罄竹难书,但很多良心发现的日军撰写回忆录,东史郎更是七次到中国忏悔。侵华日军中,东史郎的个案并非唯一。


比起那些动乱年代疯狂迫害自己老师的人们,日本老兵敢于直面人性黑暗的勇气令人叹服。




5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又一次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模版。


小 平访日归来,学习日本,是朝野上下的共识。


随着《追捕》,高仓健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电视剧《阿信》让我们见到了柔弱又坚强的日本女子;《血疑》让我们见识了白血病的可怕,女主角山口百惠成了八十年代初期国人狂热迷恋的第一代偶像明星。


看到《望乡》,我们不禁感慨,原来,日本人过的也很苦。


通过各种渠道,我们认识了川端康成、小泽征尔、黑泽明。对于日本的电视剧、电影,我们充满了热情和好奇。


中国女排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拿到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国人狂欢不已。可已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女排的腾飞,离不开日本教练的汗水和指导。




6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交好,国家领导人邀请三千名日本青年来华访问。中曾根康弘作为日本首相,也频频亮相媒体,被视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但国内媒体很少披露出来的是,这个日本首相曾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而后来对华持强硬立场,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小泉纯一郎,更被中国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钓鱼岛争端一起,旧恨又添新仇,日本马上又变成了中国人最痛恨的对手。


从首都北京到偏远的地方县城,反日游行如火如荼,打砸抢席卷大江南北。


砸烂同胞的日系车,烧毁同胞的日系4S店,愤怒的爱国群众将不可遏制的怒火撒向身边的同胞,通过电视媒体在世界各地大声呐喊,声讨日本人。


很多抗议的群众却并不知道,记者现场拍摄、后期制作的摄影摄像器材几乎全是产自日本。


在西安,51岁的市民李建利开着日系车,被21岁的南阳打工青年蔡洋用偷来的U型钢锁砸穿了颅骨。爱国的蔡洋用暴戾的方式抵制日货,没动日本一根毫毛,却彻底毁掉了自己和同胞的幸福生活。


朋友,仇敌,不同的时局背景下,有着迥然相异的解释。风云变幻的时代,何去何从,常常令人眼花缭乱。




7


对抵制日货的记忆,大多人还停留在五四前后。中国积弱积贫,尚处于四分五裂的军阀混战年代。


随着中国取代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抵制日货”的口号再次在各个城市、乡村响起。


外交服务于政治,政治无孔不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熟知天下大事。


就在前年春节,有个朋友想带孩子去日本旅游。


孩子一脸的愤怒:我这辈子坚决不去日本!日本人太坏了!


历史教育的仇恨根深蒂固。


日本鬼子也许没有“手撕鬼子”里那么羸弱,手榴弹也炸不掉日本军机,影视剧里的土里土气、呆头呆脑、行动迟缓的日本鬼子还是让我们生气,谁让他们是日本人呢?


时至今日,日本早已郁结为很多国人无法触碰的创口。


我们可以抵制日货,拒吃日本的生鱼片,不去日本旅游,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早已融入我们精神血脉的日本文化印记,又当如何抹除?


                  支持原创 打赏请扫码


日本--我们的爱与痛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