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 1 月, 2025
spot_img

萧三匝:勇气何来

周文王演《易》,后孔子后学作《易传》,遂使《易经》由一本占卜之书升级为宇宙、人事无所不包的哲学大全。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可谓“转换性创造”的杰出代表。

 

《易传》综合了儒、道、法、阴阳各家思想,融铸为包容性、解释性极强的儒家经典。先秦思想,多本于《易经》而各有选择、创造,至《易传》出,遂从分化走向综合。而这种综合,不是杂家式本于实用的综合,而是儒家式的哲学升华。

 

《易传》大倡天道,此天既非完全的自然之天,也非完全的主宰之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兼具两者功用之天。它是理智与情感高度贯穿、统一之天。老子高悬客观无情之天道,《易传》反是,虽天道高于人道,但人道可以通天。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

 

老子主阴柔、雌伏、无为、守静,《易传》则并言阴阳,且以阳为主。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故《易传》主阳刚、雄强、有为、健动。这是因为,《易传》的基本出发点是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活着毕竟是一切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的起点,故若言切人情,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易传》实比《老子》高明也。中国民族之所以历尽磨难而能长存,与《易传》所主张的这种刚健有为的宇宙观有极大关系。

 

《易传》博大,其视角是自天而人,人能通天,故其性格是开张的。《中庸》精审,其视角是修身通天,故其性格是内倾的。如果说《易传》发展了荀子的思想,《中庸》则发展了孟子的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由此成为儒家经典中最富宗教性的篇章。

 

国势强盛的朝代,《易传》大行。如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继承的就是《易传》的传统。国势弱小的时代,《中庸》则成为鞭策人不能堕落的精神支柱。如宋代之理学,实为《中庸》之发微。惜中国历史越发展至近世,专制越加深重,故民族精神越加内倾,读书人所能做的,基本上也就只剩修身之一途了。

 

《中庸》为中国民族集体的世界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用也。中庸者,用中也,以中为用也。故中国人大多性格忍耐、克制、温和。这当然好,但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大多数人又不可能极高明,故在客观上,一味追求中庸其实有失中庸,而养成逆来顺受之奴隶性格,此又不得不察之者也。

 

“知耻近乎勇”。若能有羞耻心,自然产生勇气。

 

真知则勇。知难行易,若真知,则勇。“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真知的大敌。但真知并非狭隘偏执。真知不仅是知“道”,而且要知“术”(实现目的之路径)。

 

参透生死则勇。佛家不承认有生死之别,死不过进入另一轮回过程,脱离轮回,是为涅槃,涅槃者大勇无畏。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故中国人有生死观。日本人认为未知死,焉知生,故日本人有“死生观”。若能视生死为等闲,则勇。

 

熟读史书中以道抗命故事,生效仿之心,近乎勇。

 

与勇者交则勇,与人一心则勇。勇气可相互激发。

 

无私者易勇,若不能,分散财务风险则近勇。

 

体魄强健、血气完足者易勇,文弱、衰颓者常懦。

 

志虑精纯者易勇,多欲者常懦。

 

躁动、盲动非勇,勇者沉静、审势,其动也有力。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