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中的家谱
历代志上下均有关于家谱的记录,但最为集中的是在历代志上一至九章。在历代志中,家谱的记录中文圣经是以“A生B”的形式记录,而希伯来原文则是一些列名字的罗列。除此父子关系外,历代志的家谱还记录了分地的内容,以及一些小故事。这些内容有的是作者直接抄写其他文本来源(如创世记、约书亚记等),也有是经过增删或修改的部分。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表达他的神学思想。
家谱可以分为线性家谱和横向家谱。如代上1:1-4是线性家谱,直接说明某祖先与其后代的关系,重点是放在头尾的两个名字上。作用是正当化最后的名字是来自最前名字的后代。代上1:4b-27是横向家谱,将不同后代连上同一位祖先。作用一是支出家族、民族、城镇及地方之间的关系;另一作用是要想引起读者的询问:究竟上帝拣选哪一个后代去延续这个家谱,重点是突出被拣选的那一支后代血脉。
家谱的最重要目的是为了正当化人的身份地位。因此笔者认为,若相信历代志是身处第二圣殿时期的以色列人所书写,那么历代志家谱的最重要目的便是正当化被掳回归之民的以色列民族的身份,以及土地的运用——即其身份认同。除此以外,对历代志上一至九章的家谱进行分析,还能得出作者的其他目的。
通过对家谱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扇形结构:
A 亚当到以色列的家谱 1:1-2:2
B 以色列的家谱 2:3-9:2
a) 南部:犹大支派2:3-4:23
西缅支派4:24-43
b) 约旦河东:流便支派5:1-10
迦得支派5:11-17
玛拿西半个支派5:23-24
这三个支派的一些事迹5:18-22,25-26
c) 利未支派6:1-81
d) 北部:以萨迦支派7:1-5
便雅悯支派7:6-11
但支派7:12
拿弗他利支派7:13
e) 中部:玛拿西支派7:14-19
以法莲支派7:20-27
约瑟的儿子7:28-29
亚设支派7:30-40
便雅悯支派8:1-40
f) 总结9:1-2
C 耶路撒冷的居民9:3-34
a) 耶路撒冷的居民9:3-9
b) 祭司9:10-13
c) 利未人9:14-34
D 扫罗的家谱9:35-44
由此可见,代上1:1-2:2从亚当记录到以色列,说明以色列是世界的中心;代上2:3-9:34以色列的家谱是在以色列版图中,以一个逆时针方向记录的。从南面的犹大支派一直到中心位置的耶路撒冷,说明耶路撒冷是土地的中心。最后,代上9:3-34由耶路撒冷的居民到祭司及利未人,说明耶路撒冷的中心是圣殿的敬拜与礼祭。
从经文主题分析,可以得到另一扇形结构的分段:
A 以色列之前的世界 1:1-54
B 以色列的儿子 2:1-2
C 犹大——大卫王的支派2:3-4:23
D 胜利与战败的以色列支派 4:24-5:26
E 利未的后代 6:1-30
F 大卫设立利未歌颂者的礼祭6:31-47
F’摩西吩咐亚伦祭司的礼祭6:48-53
E’利未的后代与他们的分地6:54-81
D’战败与归回的以色列支派7:1-40
C’便雅悯——扫罗王的支派8:1-40
B’全以色列被计算9:1a
A’以色列重新建立9:1b-34
由此可见,历代志作者将大卫设立利未歌颂者的礼祭与摩西吩咐亚伦祭司的礼祭并行,抬高了大卫的地位,将大卫的权威与摩西的权威放到一个平行对等的位置上。并且,作者希望通过家谱,突出利未支派以及利未人的职责。使他们成为九章家谱的重心。
另外,在C-C’中可以看到犹大支派与便雅悯支派的对应,第一个与最后一个记录的支派。这是作者希望透过家谱,给大卫王与扫罗王的对比做预热。
除此以外,作者在家谱中还带出了一个观念——淡化出埃及的传统。在记录西缅支派的家谱中,代上4:33中的“住处”有别与约书亚记19:8中的“地业”。约书亚记强调的是出埃及的传统,以色列人作为外族要进迦南得地为业。而历代志的描述,则更倾向于淡化出埃及的传统,强调这些地不是透过战争夺来,以色列人一直都是住在当中,带出原住民的观念。并且代上7:27有提及约书亚,却没有提及约书亚攻打迦南的事迹。其原因也是作者希望淡化出埃及的传统。同样,在代上9:1-2中,作者使用了“全以色列”的观念,强调被掳的只是犹大人,而非“全以色列”;并且被掳也是有时限的。加强以色列人一直住在耶路撒冷的观念。
总结。历代志上一至九章的家谱,是作者作为第二圣殿时期的以色列人,根据史料按自己的神学思想编写的,历代志的引言。他强调了“全以色列”的观念,合理化以色列民族的身份认同及土地的继承和运用;淡化了出埃及的传统,强调以色列人原住民的身份;强调了以色列是全地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圣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敬拜和礼祭是圣殿的中心;强调了利未支派的重要性。
(1585字)
参考资料
高铭谦。《历代志上:预备天地同步的圣殿敬拜》。香港:明道社,2016。
高铭谦。《历代志下:启动天地互通的圣殿敬拜》。香港:明道社,2018。
马撒乐|箴言
思考 追问 沉淀
文字|Masal
图片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