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8, 2024
spot_img

盖士利的故事(3):来到中国

盖士利的故事(3):来到中国


188525早晨,是一个忘的日子这一天戈登将军的死讯对外公布(General Gordon盖士利也在这天母亲友告别,前往中国与传道团一起维多利亚出发,计划中途走陆路从意大利的布林迪西亚Brindisi 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在亚历山大港,他们与“印度皇汇合,然后坐船驶过苏伊士运河

 

传道团成员沉重的行李已被搬运上船,每一件行李上都贴着醒目的标签,标贴上是用粗体大写字母所写的鲜红色大字——神居首位God First)。这使得行李主人献身救主的激情跃然纸上他们传福音的热情像火一样燃烧,无法隐藏。此后很久,“神居首位”这句话被南伦敦朗伯斯区教区的教友们用做临别赠赠言,还有一些家庭把这句话写成格言,精心装裱后悬挂在家中醒目位置。


神居首位!”这句话不仅激励盖士利远赴异国他乡,而且主宰了他此后的一生。没有任何事物能削弱他对主的在中国长达四十年艰苦卓绝的默默奉献、辛苦劳作见证的了离开英国、为主争战的初心不仅没有熄灭,而且愈加激情四射。


在旅程中,上帝的祝福也时时伴随着他们。船上的乘客和船员因着他们所传的福音,生命发生惊人的变化,神救赎的大能有一次得到彰显。其中变化最大的人是船长。船上所有人都知道他不信上帝,如今他不仅悔改认罪,勇敢地站出来为基督见证。这些事在船上引起了轰动,因此悔改信主的人不少。


位曾经对神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的乘客这样写道:

 

我们本希望通过嘲笑这帮传教士给众人带来很多乐趣我们假意答应出席他们的唱会,并认为他们的热情完全是出于愚蠢。在船上的头天晚上,我们带着这一想法来到他们中间。但当主接纳罪人Christ receiveth sinful men的赞美诗响起,音调雄浑,情真意切然后他们中间有人用柔和坚定的声音祷告说:“主啊,亲爱的主爱,请来到我们中间!”这声音感人至深,触及灵魂即使铁石心肠的人也被软化。现场许许多多的人都留下了感恩泪水……

 

大约10敬拜赞美会正式结束,但他们事工的果效还在继续。

 

他们沿途所到港口当地的基督徒朋友们无不尽量利用他们短暂的停留时间,开办聚会,请他们为主作见证。

 

1885318礼拜三。他们一行抵达上海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牧师亲自赶来码头迎接。身穿中国服装,众人一下还没有把他认出来。

 

任何一初次离开祖的人来说,首次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总是令人难忘。抵达的当天他就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一开始就这样说道:

 

亲爱的妈妈,藉着天父慈爱的护理,我们已平安抵达可爱的中国。今晚,想到我们居然真的站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是感慨万千!想到即将在这块土地上开始的美好事工,我们又心潮澎湃我们愈觉得必须凡事都向主敞开,忠诚于,因为从未失信!

 

但只有决心和誓言是无用的,除非我们能将自己完全交付于主只有能保守我们不失脚,叫我们无暇无疵(犹大书1:24)”。主吩咐我们“要刚强壮胆!”,而秘诀就在于“我与你同在”。

 


盖士利的故事(3):来到中国

盖士利小时和妈妈在一起


过了三天又给母亲写了较长的信,详细描述了上海城及内地会上海总部的情况。他告诉妈妈英国圣公会副主教慕雅德(Archdeacon Moule前来看望,并带领他们去一些基督教事工现场观摩。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看到这么多中国人,我的心禁不住仰望上帝,求他施展大能,祝福如潮水涌流这地。大自然的潮汐尚且可以遍及此地,何况上帝的恩慈呢?

最近我常常默想神在约翰福音》中那些美好的应许:4章14节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6章35节: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永远不饿!永远不渴!想到接下来的事,在中国常常会经历的少则十天半月、长则数月的寂寞而枯燥的旅行生活中,我将永远不饿、永远不渴,主的这一应许对于我是多么大的祝福。主必赐给我永远的满足和永不枯竭的泉源。何等荣耀信实的主!

 

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他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在主的呼召下,我们全心踏上这片可爱的国土。可能有人会问,当我们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看到那么多的中国人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的回答我马上意识到接下来的工作量会异常巨大……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圣灵那丰富的同在


盖士利的故事(1)家族历史,溪流汇聚

盖士利的故事(2):10岁以前,童年的幸福时光


注:本文选自《W.W.Cassels-First Bishop in western China》,by Marshall Broomhall,M.A. 阿信、何怿昕译,尹红校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阿信微言”

盖士利的故事(3):来到中国


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行善不可丧志。(帖后3章12节)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