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3 11 月, 2024
spot_img

萧三匝:他参与了风云,见证了兴替,记录了成败

10年前,我认识了明星投资人孙强。那时他刚刚离开私募投资行业,不再担任华平投资集团亚太区主席了。此前,他在华平干了20年,投资了很多明星企业。

不干投资了,干什么去呢?孙强成立了一家农业公司,分别与黑龙江两家国有企业合资,种植水稻和马铃薯。我被邀请去见证他的新事业,听他讲他的商业计划,也见到了他的合作伙伴。

孙强腰板笔直,西装合身,言辞谦和,举止优雅,他有一种让所有人都感到舒服的能力。但觥筹交错间,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的转型未必能成功。为什么?一是因为投资家和实业家毕竟是两个行当,二者逻辑差异很大;二是因为他投资的地域、行业,包括合作伙伴都普遍不被外界看好。

后来,我通过他的下属了解到一些他的情况。不出所料,他的农业公司做得并不好。由于选错了合作伙伴和运营模式,项目连续受挫,最后只好收缩战线。而孙强自己,又选择了回归私募行业。他现在是TPG集团中国区董事长。

最近,孙强告诉我,他出版了一本自传——《一个投资家的成败自述》。单凭这个书名,就已经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在中国,成功人士出书,普遍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天降奇才、无所不能,他们的人生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成功不断走向成功”。我从来不读这样的书,因为只要稍有阅历,就明白它说的绝不是事实。

孙强的自传,书名就突出了“成败”二字,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从他个人的成败中读出中国经济转型的脉络。众所周知,投资人是中国创业创新潮的重要推手。作为一代投资人的代表,孙强个人的成败一定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运行逻辑。

我找来了孙强自传,集中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读完后的最大感受是,这本书满足了我的预期。概括起来,我认为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也是最大的特点,它不仅写成功,也写失败。

作为明星投资人,孙强成功地投资了很多明星企业,这没什么稀奇的,但他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败,甚至读完他的自传,我发现他用不少篇幅在叙述自己的失败,以及何以失败的原因,这就值得尊敬了。

投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两个——看走眼,踩错点。这两个错误孙强都犯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己盲目试水互联网投资的反思。

2000年前,互联网虚火。电子商务网站8848是舆论场的宠儿,不少创投机构扎堆给8848投钱。孙强在没有做任何尽调的情况下居然在3天之內投给8848网站100万美元。那两年,他还跟风投了不少互联网创业公司。

在自传里,他写道:“这种追赶时髦的极速投资无异于赌博。如果做一下基本的尽调,我们就会发现,当时中国经营电子商务的环境远未成熟,8848的经营模式只是在打磨中,亏损十分严重,前途未卜。不过,那时被市场的狂热冲昏了头脑的我和同事们很快就投资了亚商在线、Go2Map、EGoChina、华腾软件、浙大网络、港湾网络、Abest、Nissi Media等早期企业,全力追赶电商、网络通讯和数据服务的浪潮。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早期企业成批倒下,华平在全球试水投资的亏损企业也都销声匿迹,使基金蒙受了近4亿美元的撇账。2002年,佛格斯坦(华平联合创始人)告诫全公司的合伙人,不能再追赶热潮,必须回到传统的价值投资轨道。”

其次,它不仅写故事,也写道理。

孙强自传中,写了很多故事,比如他个人的人生选择故事、他与商界大佬交往的故事、华平投资明星企业的故事等等。但仅仅是讲故事未必能带给读者启发,孙强采用的是事理结合的写法。比如,关于投资故事,他不仅写了投资和退出的经过,而且还写了他做出每一个决定的原因。显然,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写法。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事理结合的写法。谁都知道投资银行是精英扎堆的地方,投行员工收入待遇远高于大多数职业,孙强的第二份工作是在高盛,他现身说法透露了高盛的收入和待遇:大学毕业刚入职先从分析师干起,起薪近10万美元;以后每年平均涨薪10万美元;3年后,升为协理,年薪近30万美元。这只是投行员工收入的一小部分,大头是年终奖,年终奖金根据公司盈利状况和员工具体表现决定,是底薪的一倍至数倍。

孙强刚入职高盛时,从纽约居家搬往香港,公司给他还提供了如下待遇:每月6万港币的房屋租金、装修费、家具采购费、物业中介费、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学费、一年一次全家回美国度假的商务舱机票费、私人会所费等等。

高盛为什么给员工如此优厚的待遇?因为高盛认为,它最重要的资本和竞争力就是人才,所以它极端重视人才的聘用、培养、提拔和待遇。高盛有14条至高无上的业务准则,其中关于人才的条目这样说:“我们不遗余力地为每个工作岗位物色和招聘最优秀的人才。虽然我们的业务额以十亿美元为单位,但我们对人才的选拔却是以个人为单位,精心地逐一挑选。我们明白,在服务行业里,缺乏最拔尖的人才就难以成为最拔尖的公司。”简言之,高盛的用人逻辑是:高盛员工必须是精英,既然是精英,就要给超常的收入待遇,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高强度的工作,为公司创造巨额财富。

无数公司号称人才是其最重要的资本,号称它们重视人才,试问有多少公司真正做到了它们宣称的理念?

再次,它不仅写商业,也写政商互动。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创投行业进入中国不久,面临五大难题:融资难、选项难、估值难、管理难、退出难。融资难是因为国内缺乏长线股权投资LP,主要的资金来源还是欧美的退休金和保险公司;选项难是因为民营企业刚刚起步,优秀企业不多,经营也不规范;估值难是因为缺乏已上市的可比公司,国外LP对中国信心不足,要求在估值上打折扣;管理难是因为那时全球化的管理人才奇缺;退出难是因为国内上市渠道逼仄,审批流程复杂冗长,而海外上市在合规审计和企业规模方面要求又很高,早期创业企业很难达到。

怎么解决这些难题?那时进入国内的股权投资机构不多,孙强和朋友们就商量是不是应该抱团取暖。于是,在他牵头下,2002年6月18日成立了中华股权投资协会。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和辅助机构都加入了协会。

中华股权投资协会成立后,不断加强与政商两界的沟通交流,尤其值得一提是与政府的交流。2006年8月,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本意是限制境内企业通过返程投资把资产转移到海外,但这样做却堵死了VC/PE基金投资的企业境外上市通路。《规定》出台后,投资界哗然,反对声此起彼伏。

《规定》出台的第二天,孙强就邀请商务部、发改委和外汇管理局等部门派代表与中华股权投资协会会员座谈。政府官员在座谈会上积极回应了投资行业的关切,并表示《规定》并不针对VC/PE投资企业,也无意限制中国企业到境外上市。

会后,协会写了一份报告,呈送有关部委参考。很快,外汇管理局就对《规定》进行了解释,为民企对外投资和海外上市留出了通道,圆满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解决VC/PE在国内融资难的问题,中华股权投资协会积极与当时的保监会和社保基金理事会沟通,并在2010年前最终打通了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投资VC/PE的政策通道。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房地产行业井喷式发展,这是一个高度依赖资金的行业,但大多数开发商普遍缺乏融资渠道。为了加强投资行业和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2006年10月,孙强又牵头成立了中华房地产投资开发商会,为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做了很多贡献。

最后,它不仅写风云,也写风雨。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事件、国美黄光裕入狱及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都是当年的商业大事件,长期占据商业新闻头条。在这两大事件中,华平和孙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因为华平是汇源和国美的股东。孙强在自传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当年事件的前因后果及朱新礼、黄光裕、陈晓等人在事件中的或正确或错误的应对。比如,朱新礼是如何漫天要价的,是如何为了小钱不顾大局的;黄光裕是如何听不进别人意见,误判大局的。

孙强对这两个事件的复述可谓刀光剑影、惊心动魄,其中不仅呈现了商业利益争夺和营商环境的复杂性,更呈现了人性的幽微。也可以说,孙强的自传不仅写了他自己的成败,也写了一些著名企业家的成败,这些部分都值得后来者深度思考。

孙强这本自传也存在一些不足:它没有站在全球角度对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逻辑进行深度评析;没有对现代金融的重要性及国人对金融投资的错误认识进行深度辨析;没有对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方向、重点、难点进行深度阐述;没有对中国创投行业的变迁进行深度回顾与展望;没有对他离开华平后的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这本书近270页,我希望它至少增加100页的篇幅,这样,它的代表性和折射力将更强。

我把这些不足直言不讳地告诉了孙强。他认为我写得“非常中肯”,但他告诉我,他写的原稿其实有400多页,我指出的不少问题,他都写到了,但各方面人士顾虑比较多,不赞成他出版原稿。一个可以提的理由是,他所交往的很多人都还活跃在舞台上,写得太细致了,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他还说,他平生的志业是通过投资加强中美两国的合作,但如今他感到自己犹如身处在夹缝之中。我给他的建议是,期待再过几十年,他有机会出版更加详实而无所顾忌的自传。

中国人对金融业的认识和中国的金融实践与中国经济的体量是不相称的。在大众和一些学者眼里,投资家就是资本家,而“资本家”还是一个贬义词。不能对金钱抱以正确的认识,而期望持续繁荣,是不可能的。基于此,我希望更多像孙强一样的金融家、投资家参与到出版自传和相关图书的行列中来。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