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在基督教文化上我们一无所有

在基督教文化上我们一无所有


傍晚的玉米地

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来气


说到文学,总是给人高大上感觉,不过词语无错,错的是文学家,尤其是我们的文学家,简单一些说是掂笔杆子的,在我们这,什么东西都要有个组织,有个圈或者有个坛,但也不是花圈,也不是祭坛。


我们高雅的称之为文坛,时间久了,浮浮沉沉,总有些人肮脏的裸露在阳光下,死的彻底,所在的圈子也真的成了自己的祭坛。


说到基督教的中国化,清晰一些说,现象一直都在,只是被付诸了理论,成为了口号而已,我以前回家,农村的路坑坑洼洼,现在修成了柏油马路,快捷方便舒适,我们也以为中国化是一条柏油马路,只是过于笼统,细化的路倒没有被建设性的总结出来,提出来。


提这个口号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希望我们的信仰国度,像面酵一样发起来,像荠菜种一样长起来,所有方面来说,多多益善。


我上初一的时候,冬天,院里下着雪,也是这样的夜晚,我靠着墙看高尔基的母亲,他在小说里描写的自己的祖母对基督的感情我现在记忆犹新。


国外的文学大都是有自己的思想,所以谈不上思想上的被统一,这样就毫不留情的会遇见一些比较让人难过的书。


比如艾丽伏尼契的牛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我在初三看过一次,后来在县城买了一本豪华版的,后来送人了,送给谁了也忘了。


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纵使是神职人员,也难免犯罪,这部小说,不是歌功颂德的对信仰进行粉饰,而是真实的描写人性,人的情感,人的选择,合上书,有感同身受的痛苦。


然而这本书,并没有拦阻我对信仰的热度,而是加深了我对信仰的情感,因为我能感觉到作为一个女作家,艾丽伏尼契是带着泪水写的,所以作为人,我理解她小说中的真实,她的文字是泣血的,不是铜臭味。


她对信仰的爱,她对人在神面前罪的恨,一览无余。


在基督教文化上我们一无所有

深夜在院子里拍摄云彩布满的天空


奇怪的是我们可以在网上,在各样的书店中买到国外的一些名著,而这些名著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基督信仰,而我们本国的文学作品则极少有涉及基督教信仰。


书籍是人的思想,文学也是文明的基础,一个开放的成熟的民主社会,必有基督教文学的出现,我们不能说国外的作家是基督教作家,不是这样,标签化是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也是导致我们发展受阻的因素,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为陶造人的灵魂而写。


所有创作出基督教文学作品的作家,他们都是生活在思想自由,能够真正追求真理,并且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他们是真正的人。


我们希望我们的信仰枝繁叶茂,在这个国度,但是在旧的文化上的妥协是一条不合历史的路子。


因为基督教文化不是在旧文化里面,

而是旧文化在基督教文化里面,

我们囊括它们,

所以,任何觉得可以找到道德上的共同点,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因为找到的只是旧文化在基督教文化里面的交集,

离开了基督教文化,

传统文化不复存在。


前些年韩寒拍了一部后会无期,主题曲比较好,调子沿用的西游记中的女儿情,虚构的儿女情总是这样,令人伤感唏嘘,女儿情里面涉及的佛家的词汇被韩寒团队信手拈来的古为今用,文艺青年们并不觉得突兀,反而别有一番风味。


我从这里看到一个问题,基督教文化在哪里?我们有吗?以前有吗?何谈继承何谈融合?基督教作家在哪里?是仅仅局限在我们内部一些尼哥底母似的地下作家吗?


不!


基督教文化不应该是自卑的,隐蔽的,它是光明正大,日光之下的,成为人潜意识里思考的,成为人自然而然联想的到的,这就是意识形态,国人在迷信方面亦有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


基督教中国化,首先是两个对象,一个是基督教文化,一个是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连根基都无法建立,甚至压根就没有被我们自己建立,何谈转变为另外一种文化?


我们自身一无所有,倘若日复一日,我们也终将一无所有!


 


写一些文字,讲一些事

公众号:静默溪水旁

个人微信:zhaohewei

长按下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在基督教文化上我们一无所有

在我们里面的

比他们更大

没有敏锐就会面临

没有道路的窘迫

所属主题
zhaohewei 静默溪水旁
zhaohewei 静默溪水旁
分享个人读书感想,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