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告别李咏,多关注自己身边的癌症病人

这两天朋友圈刷爆了的,都是名人去世的消息。先是李咏,后是金庸。很多人撰文纪念他们。

 

晚上去超市,连修手机的小伙子对我说,这两天好几个名人去世啊!

 

李咏是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他患癌去世,令无数人唏嘘不已,还有人写文章争论他的治疗方式。

 

如果我们大家只是为名人的去世而感叹,我们的感叹并没有多大价值。

 

我们不能为他一个名人感叹,却对那么多同样饱受病痛折磨的癌症患者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因为,中国每年有281万人,都是身患癌症去世(2015年统计数据)。

 

仅仅今年一年,我们单位就有3人因为癌症去世,年轻的刚刚38岁,年龄大的不过55岁。


那个年轻的记者我非常熟悉,我曾几次在外面看到她采访、录制节目。当一个朋友发微信告诉我她胃癌去世的消息时,我根本不敢相信!


为何是年纪轻轻的她?是因为新闻发稿熬夜加班,生活作息不规律;还是行业生存压力大,心情压抑?


两周前,我另外一个同事罹患肝癌,在医院昏迷不醒。我见到他时,原来160多斤的体重,被折磨的只剩下不到80斤。清醒时的几分钟,他努力向我微笑问候,表情又陷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

 

他们查出癌症,到离开世界,时间都很短。


李咏的背后,有千千万万个我的同事这样的癌症患者,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不为大家所知的普通阶层,没有几个人能像歌手臧天朔、相声演员师胜杰一样,为大众熟知。有人写文章怀念他们,述说他们的故事

 

他们大多数人生病时默默无闻,当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是悄然无声。

 

中国这样的癌症大国,每年癌症新发病率380多万,是世界癌症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癌症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发达国家癌症新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我国的癌症新发病率和死亡率却不断往上攀升。

 

癌症病人人满为患,看病越来越难。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癌症病人逐年上升。在医科院肿瘤医院预约知名大夫,需要提前几周,甚至一个多月。在协和、天坛这样的医院,有的专家号刚一放出,马上秒杀。


几年前,在肿瘤医院预约脑核磁,提前一周就可以。而今,需要提前两个月。


外地危重病人来京看病,想看到知名专家,几乎没有可能。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困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经济飞速发展,而癌症病人却越来越多?看病越来越难?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人际关系紧张,诚信成为稀缺资源,每个人都缺少安感,焦虑不安。


互害型的社会,有些人因为成长背景、个人性格及社会支持的不足,不良情绪无法及时纾解,郁结在心,怎么会不生病呢?


我们更应该思考,是什么导致我们今天活的如此压抑、痛苦?

 

作为一个癌症家属,这些年我见到了很多癌症病人,也探望过很多癌症病人,他们离开时无声无息。

 

有些人从生病到去世,时间很短。也有一些人被癌症折磨很长时间,经过痛苦的挣扎,走的时候也很痛苦,给家人带来很大的伤痛。这些病人、家人都很需要安慰。


我们与其为自己不认识的人感叹,不如花点时间、精力去关怀我们身边真正需要帮助的癌症患者。

 

真的有爱,就应该“与哀哭的人同哭”,体贴他们的软弱,倾听他们的需要。


当病人没有体力做饭时,是否可以为他们送去温暖的饮食;当病人无法出门时,是否可以开车接送他们;当病人孤独、痛苦无助时,是否愿意陪在他们身边耐心聆听,陪伴他们一起难过流泪。

 

有没有做到这一点,其实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

 

很多的时候,因为缺乏爱,很多人不愿面对那些生病的人。有的是惧怕,有的习惯于滔滔不绝发表高论,武断地给病人教导,有的甚至避之唯恐不及,更谈不上爱。


病人感受到的,往往只有冷漠和伤害。

 

发自肺腑的,常常是那些不为人所见,微不足道的点滴爱心。


绝望时的拥抱、陪伴,无助时的温情话语,能带给病人莫大的安慰和力量。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