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7 1 月, 2025
spot_img

小学教师一苇为孩子做了件造福千年的大好事

小学教师一苇为孩子做了件造福千年的大好事

一苇是我至为佩服的小学语文老师。单亲妈妈,带孩子,完成繁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抽出时间,花费10年时间写出《中国故事》。我告诉朋友美忠说:“读一苇的《中国故事》,完全不是我们读到的充满道德说教,老掉牙,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生动活泼,趣味横生。”

美忠兄说:“是啊,我也在想,如果中国故事真那么差劲,何以流传上千年?”

我读《中国故事》中的“卖香屁”、“射屁股箭”、“罗隐的故事”,边读边笑,讲给4岁半的女儿听,女儿也边听边笑。一再说:“爸爸爸爸,再讲一遍,好好玩嗷!”

昨天晚上做梦,还想着给《中国故事》写书评,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喜欢讲故事的好妈妈、好爸爸。一苇的讲述自然、纯真、画面感强、满有童趣;这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书里是很少见的。中国的民间故事里常见的是一个道德说教先生,而《中国故事》里出现的是一个和孩子们你来我往说话逗趣的玩伴。

我是理科生,写文章也喜欢有论据。我恨不得把里面好的故事全抄下来,以证明我没有言过其实。

但作为一个写作者,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苇的真诚。完全袒露、毫无保留的真诚。她在自序中详细叙述了她为什么写这本书,怎么写的,都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是怎样一一克服的……

她只是普通的小学老师,在中国的小学老师绝大多数根本不会写作的情况下,如何凭一己之力,校园夜雨十年灯,完成这样一部必将流传后世的巨著?我在她的自序中找到了答案:

一苇本名黄俏燕,从小在东莞乡间,是顽皮捣蛋的野丫头,只有祖父讲的中国民间故事能让她安静。长大结婚,自己肚子里有了孩子,于是找来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选》,希望重温童年迷人的情景,也预备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可是书上的故事全部只有梗概和道德说教,枯燥乏味、毫无童趣。他拿给同样做老师的丈夫看。

丈夫看了几眼,把书丢到一边,气愤地说:“好端端的民间故事,给整成这样,又土又呆,满篇大道理,这样的书怎么能拿给小孩子读,能有什么益处?”

一苇问先生:“那你说怎么办?”

先生回答说:“你不是写童话的吗?我们小人物,浑浑噩噩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大事。但我们总可以做件实事吧?——不如学德国格林兄弟,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样?”

一苇当即同意,拟定书名《中国故事》。

柴米油盐。奶瓶尿布。转眼儿子5岁了。2010年,夫妻俩带着孩子去湖北神农架旅游,先生意外离世。

望着墙上先生的遗照,她决定着手整理中国民间故事,既纪念先生,也帮助自己。

于是她开始买书,每周去图书馆、网上查找中国民间故事的资料。然后动笔开始写。她写出的第一篇是《狗耕田》,这是她童年时代最爱听的故事之一。她不满意书上的中国故事枯燥无味,决定自己干;但当她开始动笔,发现笔下出来的文字一样枯燥。

她知道什么是“好”,但她做不到。

王阳明所谓“良知”,就是说一个人即使能欺骗全世界,但他欺骗不了自己;只要他对自己的内心保持真诚。一苇体悟到心中的良知。不好就是不好。即使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她把写出的《狗耕田》打印出来,等晚上孩子入睡后,与格林童话里面的《青蛙王子》对照悦读,琢磨比较。

我猜想当年格林兄弟也是这么干的。《格林童话》是德国民族的宝库,但深深地打上了格林兄弟的烙印;因为写这本书,他们耗费三十年青春、九易其稿。

一苇发现了她的问题:

和格林兄弟相比,我的故事说得不够精巧,讲故事的语言也不地道。

 

找到问题,怎么克服呢?听听她怎么说:

于是,我去查找《狗耕田》的故事,买回来各式各样的故事书……我开始专门针对一个故事做笔记,抄下不同文本的精彩部分,慢慢揣摩,试着把故事的鳞爪整合起来……

 

我猜想她还慢慢学会为每个故事单独建立档案,找到同一种故事的各种不同文本,反复悦读甚至朗读。这样,比较鉴别的功夫慢慢无师自通的在她的生命中生成。

我为什么敢这样猜测,因为在走向写作道路的关键时刻,我也是这样干的。

写作需要天赋,更需要勤奋,心甘情愿去做那些聪明人不屑去干的事情。很多年轻人很佩服我师兄冉云飞的学问,希望学得和他一样有名。但听到让他们先从整理手稿开始,就纷纷摇头,认为我大学毕业,不能干这琐碎事。

他们不知道冉云飞先生为了做研究,经常去书店、书肆收集手写的日记、书柬,回来后把这文字一一录入电脑。云飞兄烦不烦,我想烦的时候一定有,但这是学问的基本功,也是冉云飞能成为冉云飞的原因。

故事过了一苇这一关,再拿去给孩子们过堂:

我抓住一切可以讲故事的机会,真刀实枪给各式各样的小屁孩讲——十来岁的孩子、八九岁的孩子、七八岁的孩子,乃至三四岁的孩子。要吸引住他们,要让他们安静地听下去,我知道故事必须迷人,要生动有意思。

小孩子喜欢细节,喜爱如在眼前的动作描募,喜欢绘声绘色的对话,喜欢真切有真情的内心想法。

是的,讲过故事我就知道啦。小屁孩们不爱听“小鸡仔哭着走回家”,他们要听“吱呜呜……吱呜呜……”小鸡仔一边走,一边哭。眼泪“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落在路边一坨牛屎上。

 

一苇说:“我深信中国不是没有好故事,只是没有像格林兄弟那样用心的整理者。”如今我们做悦读推广,符合儿童语言习惯和儿童心理,适合孩子悦读的中国作家写的书少之又少。中国传统中流传下来,适合今天孩子悦读的书也不多。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普通小学教师一苇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女儿佳音四岁半,最近特别喜欢让我给他讲年已8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志林先生专门写给孩子们的童话《会飞的羚羊》。王先生是做工程的,退休后拿起笔给孩子们写作。

我发现女儿特别喜欢听里面小动物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在我看来当然很幼稚,但女儿可喜欢啦,觉得很好玩,听得眉开眼笑。我一遍一遍地读给她听,直到她点头满意。完了还要我和她一起扮演故事中的小动物玩。

我这样推崇一苇的《中国童话》,可能有朋友要问:“你是不是收了她的钱,给她打广告?《中国故事》就没有你不满意的地方?”

小学教师一苇为孩子做了件造福千年的大好事


其实我没有见过一苇,更谈不上是她的朋友。我当然会有些不同看法,因为文无定法,故事也永远不会只有一个讲法。我读一苇《中国故事》里面的《马生儿》(该书第333页),故事的内容是马生儿和两个朋友结拜三兄弟,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去黑森林里战胜“老妖婆”。但两个兄弟为了独吞胜利果实,蓄意杀死马生儿。后来在鹰的帮助下,马生儿脱离困境,回到当初三兄弟一起居住的屋子,两只箭把两个兄弟全杀啦!

这样的故事符合中国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快意恩仇”的中国传统。但现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做阿福童教育,提倡合作和包容。如果由我来讲述这个故事,我可能会像圣经《创世记》末尾讲得那样,约瑟的哥哥们当年迫害约翰,后来担心约瑟报复他们,匍匐在他面前。约瑟对哥哥们说:“不要害怕,我岂能代替上帝呢?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

如果我来执笔,我会把这故事讲成一个感恩、饶恕,光明正大,合作共赢的故事。

可能有朋友又要问:“怎么可以这样,你这是不尊重故事的原意啊?”

或许。《中国故事》的署名是“一苇述”。重述也包括创新。“温故而知新”乃中国最伟大的传统。我非常佩服一苇所付出的努力,我也很认可她所讲的故事结构。我说我的看法,是希望给她以后的修订(格林兄弟修订了9次啊)中提供参考性意见。

这是真正的朋友的态度,我希望以此作为和她交友的“投名状”。

我这几年也感到中国民间故事太老套,有愿望要学一苇那样给中国孩子们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践行知行合一的功夫。而不是看到不好,骂一顿了事。

诚愿一苇带给我的感动能够成为切实的动力,也盼望藉着小学老师一苇的真诚和勤勉,藉着《中国故事》的成功,中国有越来越多多的作家、教师到儿童文学这块接近于处女地的天地里深耕,讲出可以造福千载的中国故事,培养适合未来中国和全球时代地球村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说:“写字的人长生不老”。

一苇曰:“童年时光丰裕漫长”……

                                  阿信,201771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