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2024年春季用心生活父母群“用心陪伴”系列课程内容,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1
是,父母亲自陪伴儿女很重要,所以,养育必备的清单又长了一点,是吗?
是,也不是。
父母的陪伴的确要上榜,但陪伴者的名单上,却应该超过父母二人。
远在上百年前,甚至在今天的第三世界国家、未被科技文明淹没的地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包含着不同的陪伴者。
非洲名谚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一九九六年,美国前总统夫人希拉里也呼吁:用部落的力量养孩子!这观念在线上连结、线下疏离的美国家庭现状里,成为一声春雷。现在这个观念已渗透进美国年轻父母群体,受到重视。
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产业,有智慧的父母不应该把他们锁在家庭的城堡里培育。
那么,谁可以成为孩子成长部落里的陪伴者?
2
隔代教养这件事,很难叫我站起来拍手叫好。虽然知道在很多家庭里,由于现实生活的各样难处,夫妻俩生了孩子后需要出去工作,只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但我总觉不妥,能不这么做最好不要。
记得第一次到国内为《管教的智慧》出书演讲时,在问答时间有人发问,对话后发现,发问者虽是父母,但孩子是老人在带,所以我提出来的任何“不当”,都变成他们家祖父母的错,这让我于心不忍。
虽然三个孩子已成年,我仍相信养育孩子确实不易,也仍坚持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我的想法拓宽了,想给爷爷奶奶们竖起大拇指,告诉他们:关于陪伴,你们是神队友!
各个领域的一些优秀人士,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都提及祖父母的陪伴,对他们有相当的影响力。我的家庭很蒙福,婆婆同住,三个孩子虽然不是奶奶“带大”,却享受到奶奶爱的相伴,我也有机会近距离去观察,上一代的同在如何祝福了孩子们。
“不行不行,上一辈的人没有养育知识,又坚持老旧观念,带来的困扰比帮助更大!”耳边有人抱怨。
的确,过去和父母的养育讨论中,只要提到祖父母,免不了会出现以下这些关键词:溺爱、没有原则、营养或卫生观念不足、给孩子看太多电视电脑手机。
也有父母表示老人对某个孩子的偏爱毫不掩饰,严重地伤害了其他手足,或是平时虽疼孙辈们,生气骂人时却口无遮拦,丝毫不顾孩子的自尊心。
而在这些评语当中,最让他们困扰的是:尝试沟通无效,甚至还会惹怒老人家。
包括我自己,都曾经在类似的状态里:潜意识里希望上一代能成为孙辈们的“优质父母”。
于是,错误的角色带来错误的站位,当祖父母不能只是祖父母,而必须兼备父母的管教养育责任时,他们一些好的特质就会因为摆错了位置而显得不合适。
比如给糖吃这件事吧!
在老大老二小时候,我是忌糖如仇的妈妈,不能明白这种一丁点好处都没有的东西,怎么可以给孩子吃到肚子里,去扰乱他们的成长生态?
所以,只要是想给我孩子糖吃的人,我就算不把他们当成仇敌,起码也要把孩子抓紧,敬而远之。
偏偏我的婆婆就是甜食爱好者。从年幼到年老,她的生活中不可一日无甜,还津津乐道地说:吃糖的人比较快乐!
这和她从小被送去给爷爷奶奶养育有关。“我们那个年代没钱买什么高级甜食,爷爷从杂货店带回来一袋烹饪用的黑糖,要放进罐子里时,抓几块结晶给旁边的我。哇!太好吃了,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滋味。”七八十年的岁月仍吹不走这么甜蜜的记忆。
无论她怎么爱好蛋糕巧克力各种甜食,八十几岁的老人,验血单上竟然没一个红字,体重也非常标准,这更让她确定“吃糖不影响健康”。
曾经,两个姐姐只要从奶奶房间出来,就满面春风,我怀疑那快乐是甜食的遗物。
有一回跟人聊天,不知怎的大家都回到童年记忆盒子里去挖宝,好几位都提到小时候许多在父母眼中的“禁物”,都是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那儿得到的,讲述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纯真而幸福的笑容。
我听着听着,突然自问:如果拦阻了老一辈给孩子们的私藏,我眼前挡掉的只是偶尔一些甜食,但却让他们童年的记忆墙上少开出许多可爱的小花,这会何等单调呢!
老二出生后五年多,意外有了老三,一方面三个孩子够我忙碌,另一方面我也没了从前初为人母时的猛劲儿,他进进出出奶奶的房间,和她叽叽喳喳地吐舌头,交换眼神,我看着他白牙上的巧克力残渍,还一副啥事都没发生的模样,偷偷在心里大笑。
我告诉自己:既然妈妈是孩子的养育者,也是为他们调配主要营养食物的厨师,其他,就当成是一点调剂吧!何必那么较真?糖啊!零食啊!这些玩意儿从营养价值来说的确为零,但是和奶奶的爱包在一起,就成为那些陪伴岁月中的情感粮食。
“爸妈要出去办事,奶奶在家陪你喔!”我对孩子说,他眼睛里星光闪烁。
等我们回家时,虽然功课没照原定的计划完成,该整理的房间也没整理,还到处留水杯,但每次都看到他们老少一脸满足地走出来,奶奶说:一切都很好,他很乖。他接着说:是的,一切都很完美。
我转过身,又笑了。
3
的确,就像父母有很多种,祖父母也有很多种,砍不断的是亲情浓郁,理不清的是界线拿捏。
曼的公婆住得不远,她和先生都上班,所以老大出生后有一段时间由公婆照顾。
每次周末带孩子和别的家庭聚会,曼的孩子经常抢其他孩子的玩具,还动手打人,诸多行为让她和丈夫难堪不已。
“没办法,被我公婆宠得不像话。”讲起孩子,她就抱怨,“我读了一堆书,给他们讲管教原则,他们就说我,这么懂自己带回去教。”
老二出生后,曼铁了心告别已努力经营十多年的职场,真的把孩子带回来养。孩子慢慢地进步,旧毛病调整了,又有新的毛病要对付。她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家比上班辛苦这么多,常常觉得疲惫,没有成就感,心情低落,对上班的丈夫不晓得是嫉妒还是怎样,每当听到他下班进门的声音,就想摆臭脸给他看,弄得婚姻关系也很紧张。
朋友劝她偶尔给自己放个假,让公婆带半天,她尝试了,但看到他们和孩子的互动,又一肚子火,回家后总觉得孩子过去的坏习惯又死灰复燃,所以宁可累到受不了时,让孩子看平板打手机游戏,也不让老人家陪伴。
其实曼的公婆对儿媳妇很关爱,看她气色不好时,常问要不要帮忙带孩子,被推拒几次后,干脆主动上门帮忙看孙子,让她放松,却又常常被说这个不行,那个对孩子有害处。二老觉得自己是被嫌弃了,渐渐就不再上门,过年过节团聚时也小心翼翼。
曼在很不快乐的岁月里,带老大上游泳课时认识了爱笑的雰雰,第一次跟她认识就被她阳光的个性吸引。加上老大和雰的老幺同龄,她们很快成了朋友。从雰那里她得到了更多育儿的知识,也跟着她参加一些JH的妈妈小组活动,感觉世界宽了很多,人也不再那么郁闷。
但在这一切进步中,对她最大的影响,却是看到在雰家小组聚会时,雰的爸妈成了几个小孩子的照顾者,每次结束后她看到自己的孩子还黏着赵爷爷赵奶奶不放,内心深处都有个角落悠悠疼着。
有次跟雰聊天时,她才知道雰曾经也在外上班,将孩子交给父母带,后来为了和曼类似的理由,辞职回家当全职妈妈。
“所以你应该懂我,其实我公婆人很好,我并不是拒绝他们,只是真的很怕孩子跟他们在一起又养成一堆坏习惯。”曼忍不住脱口讲出内心话。
“既然是习惯,照理说不应该是爷爷奶奶可以培养出来的。”雰温和地回应,“从前是我先把孩子交给老人家带,把孩子塑造好习惯的权利给出去的人是我,不是他们。”雰对她眨眨眼。
逻辑是这样没错,但曼仍觉得事实不是这样:“即便我回家自己带孩子了,还是会觉得每次孩子去公婆家回来,就特别难管。”
“是会被影响的,但习惯的养成一定跟谁是主要照顾者有关,因为习惯是累积出来的,不是偶尔促成的,对吗?我们去旅行,或参加party时对食物会偶尔放纵一下,那叫享受,而真正影响身体健康的,是平时的饮食习惯。所以……”她闭眼停顿了一下,仿佛接下来要说的话是一个重要宣言。
“我孩子都把去姥姥姥爷那里当成度假,那我也度假了,而且,我相信孩子长大后的回忆里,姥姥姥爷的陪伴会特别美好。”
曼的脸颊发烫,眼中沸腾出几颗泪珠。
那个周末,曼主动微信公婆,说她很久没和丈夫出去走走了,能否麻烦他们陪孩子一天?
将孩子送到公婆家时,她发现老人家头上如下了场雪,白了许多,但他们看到两个孙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孩子也迫不及待地脱了鞋就往里头冲。
幸好,一切还来得及。
4
转眼,我也有了外孙女,朋友说我显然因着身份的改变,开始为老一辈发声。
或许吧。
也或许我有了不同的身份之后,看到的角度更多。在当了姥姥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简约陪伴。
和外孙女在一起的时候,我没有目的,没有心机,没有计划——眼前的每一分钟都是目的,在一起就是动机,静静地待在她身边已是全部。
我享受她的全部,希望她也享受我的全部。
若不是全部也没关系,在一起就繁花满树,星光灿烂。
感受到这种美善时,我为从前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给予太多这种陪伴而遗憾。时光不能倒流,但,若有年轻父母因读到我所暴露的缺乏被点醒,可以转个弯,多给孩子一点没有目的、心机、计划的陪伴,那么,我孩子曾经的缺失将成为许多孩子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在华人仍和上一代有紧密连结的文化里,我们有机会让孩子得到老人家的陪伴,这份幸福,在给老人更健康的定位和撤掉错误期待之后,可以更丰盈。
对孩子的苦心,对家庭的细心,对配偶的耐心,对关系的存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颗心。
公众号:结伴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