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20, 2024
spot_img

阿信:共读《苏东坡传》,答蓝一凯同学

阿信:共读《苏东坡传》,答蓝一凯同学


广西希望高中高一实验班蓝一凯同学问:蔡老师曾说过,英语是最准确的语言,smartcleverwise 都存在细微差别。我很好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否翻译成“竹林外的桃花开了两到三枝,鸭子最先知道水的温度变暖了”。这好像还可以接受。但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如何?换为英语,好像少了点灵气和格调,而(《苏东坡传》)文中却出现了较多的原词,想请教阿信老师如何翻译既有诗意,又保格调?

 

 

回复:一凯同学您好!谢谢你的来信。准确、清晰的确是英文的一大特点。我当初读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书名英文全文是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文翻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有很长一段时间时间,我对为何要把“Nations”翻译为“国民”很不理解。因为根据我的理解,《国富论》就是要论述如何让国家富强,当然我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认真读过《国富论》,人云亦云。后来,你们蔡老师告诉我,在英文里代指国家的单词有好几个,其含义区别很大:其一是Country,主要指国土;其二是Nations,主要指国民;其三是State,主要指向政府。虽然三个单词都指向中文的“国家”,但其意思却有严格的区分。中国文化讲究“一”,而西方文化讲究“多”,此为一证。我们最近精读《苏东坡传》,仔细探究王安石变法,知道当时苏东坡和王安石的一个主要分歧就是:王安石要变法富国,而苏东坡觉得他这样做是与民争利,因此极力反对。《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的经济学思想所述不多,我最近细读苏轼《上皇帝书》,发现苏轼的经济学思想和亚当·斯密相似,即使在今天也很精到。如果他活在今天,无疑会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大师。

 

您文中谈到的翻译问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还没有在《苏东坡传》英文版查到翻译原文,但我猜测你的理解大约不会错。“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我倒是查到了,在湖南文艺出版社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英双语上册156页。这书心和公益基金会给西乡书馆捐的有,你可以去图书馆找来看。这首诗的中文全文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下面是林语堂所翻译的英文全文:

 

Ten years have we been parted: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Hearing no news,

Not thinking

And yet forgetting nothing!

I cannot come to your grave a thousand miles away

To converse with you and whisper my longing;

And even if we did meet

How would you greet

My weathered face,my hair a frosty white?

 

Last night

I dreamed I had suddenly returned to our old home

And saw you sitting there before the familiar dressing table,

We locked at each other in silence,

With misty eyes beneath the candle light.

In heartbreak meet,

On the pine-crest,

In the moonlight!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英文译文是:In heartbreak meet, On the pine-crest,In the moonlight,我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明媚的月光下,

在长满矮松的山坡上,

你我终于重逢,肝肠寸断。


林语堂的翻译未把“年年”二字翻译出来,而苏轼的原文中也没有“相逢”的意思。“短松冈”翻译成“Pine-crest”也差强人意。查阅史料1065年,苏轼妻子王弗病逝,根据苏轼父亲的提议,苏轼把妻子和母亲葬在一起。又据中华书局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上80页,埋葬地在“眉州武阳安镇乡可龙里老翁泉侧”,即今四川眉州东坡区土地乡内的苏洵家族墓地。这里三面环山,面朝岷水。妻子去世次年4月,父亲苏洵去世。苏轼把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沿长江水路运回家乡安葬。苏轼还在墓地周围种了三千棵松树,陪伴父母、妻子的亡灵。松柏天性寂寞、生长迟缓,十年后应是尚未长高,也许是这个原因,苏轼称呼葬妻之地为“短松冈”,也未可知。

 

阿信:共读《苏东坡传》,答蓝一凯同学


有外国人曾这样说:中国古文像电报一样简单,因此词义模糊、要做到清晰理解非常艰难。诗词尤其如此。从林语堂的英文可以清楚看出,当他把苏轼的这首词翻译成英文以前,他首先必须用现代人的思维清晰地理解它,或者说他必须首先把这首词翻译为现代汉语,然后再翻译为流畅的英文。当然我这样说是基于自己的翻译经验,因为我的英文还没有到自由思考的程度,或许林语堂读中国古文时已经可以直接用英文思考并翻译,但必须走进古诗词、准确清晰理解却是基本的功夫。而且,以我翻译的经验,台湾学者张振玉先生翻译《苏东坡传》时最头疼的恐怕也是把这些诗文重新翻译回苏轼的原文。因为林语堂已经把苏东坡的古诗文翻译成英文,英文对应的是现代汉语。即使对苏轼的人生及诗文极其精通,要把林语堂书中所选的诗文全部翻回苏轼等人的原文,也要花费大量的功夫。这是今天把涉及中国典籍的外文翻译回中国文字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国文字自创造以来,历经甲骨、篆、隶、楷、行、章草,但未有根本变化,绵延至今,是世界上极少的几种至今仍然被大众阅读的文字,其音韵之美独步天下。中国文字有朦胧之美,犹如隔着一道山谷看远处云遮雾绕的景色,美奂美轮、隐约可见,而抵达的路径埋没云中。这是多么迷离的美啊。因此我们读中国古诗词,心中感受其美,而口不能言。但如要让中国文明融入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诗词之美,我们就必须先把它翻译成优美的现代汉语,然后翻译成世界其他文字。这就像你不甘心只是远望高山,而决心登高望远,就必须涉深谷、爬高山,和脚下的碎石、凹处的积水、滚落的山石周旋。此中之美,又是另一翻天地,另一个世界。

 

而这些年的翻译工作,一方面让我更深地领悟中国文字那奇特的美,另一方面也学会欣赏西方诗歌那份平实、自然、淡泊、从容、准确。比如弗罗斯特的诗,我以前读着感觉就像你把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翻译成“竹林外的桃花开了两到三枝,鸭子最先知道水的温度变暖了”一样,觉得韵味全无,但我现在想,你这样的文字简单、准确、平易,更容易接近和抵达,这难道不是古人所说的“及物”吗?

 

翻译能够让你体验人类不同语言的美丽与局限,唯有躬身入局,才能一睹芳泽。一凯同学,你对文字的感觉跟敏锐,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盼望你将来能成为一个写作者和翻译者,你具备这份潜质。加油!

 

阿信,2020年14日 于蓉城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