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渴望生出生活习惯。我们在此将更深挖掘我们做事的真正动机。
重复便形成习惯。我们有时会听见别人委婉地说,那人有“某种习惯”,暗指他是瘾君子、赌徒或酒鬼。他们因为重复做某件事而形成习惯,如今已被那习惯控制,无法摆脱。他们不断纵容自己去满足心中的欲望,这些欲望如今便反过来控制他们。
他们养成的习惯只会带来自我摧毁;他们的人格越来越严重和明显地分裂,于是,罪遗传给我们各人的内里的分裂状况,不仅得不到医治,还变本加厉。被这些习惯控制的人,变得越来越不可信和不可靠;而越来越明显和可悲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潜质完全浪费掉。从每一个角度看,这都有悖于灵命健康。
这些痛苦的人,其实跟其他人一样,心中都有各式各样的渴望,只不过他们会更多地去满足不良的渴望;长远而言,那些渴望得到满足后,会变得更加强烈;它有时会短暂退却,但只要我们向它屈服一次,下次它就会来得更猛烈。
我们提到那些瘾癖,跟吸烟、贪吃、滥交、偷窃等其他瘾癖一样,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偶尔出现的欲望,也许只因渴望被同伴接纳而一起做那些事,但沉溺之后,那欲望却强到难以抗拒,还要侵占到其他领域——通常都是生命中的核心领域。
随着那些不断索取的欲望助长了习惯,习惯也因而助长了欲望,那人便越来越被这两股力量牢牢控制。
如今我们要指出的是,所有健康的信徒生命都会出现一个相似却完全不同的过程。
随着我们的内心渴望认识祂,爱祂、取悦祂、服侍祂、称颂祂和荣耀祂,我们的行为中就会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这种渴望也会掌控我们的创造发明和想象力;于是,那个渴望便会越来越强烈,其结果就是,它产生习惯,并在我们的生命中越来越根深蒂固。……当新约作者们呼吁重生之人培养、追求这些标志信徒身份的生命特质时,这显然是他们所指的。
要明白这点,我们必须首先注意,那种渴望不一定以同一种心理形式出现。渴望的范围,可以包括某个孩童经常渴望吃冰淇淋,某位学者极为渴望解决一个学术上的难题并用令人信服的方式表达出来,某位工作过劳的教师极度渴望假期……渴望有时是热烈的,有时是冷静的,有时是肉体上的,有时是理性上的,有时是惶恐和歇斯底里的,有时是完全不牵涉情感的。
渴望之所以成为渴望,不是因为它诉诸感受和情感,或者诉诸道德(不管是正义高尚的还是恶毒卑污的),也不是因为它相对地强或弱,而是因为它进入我们的思想,而且不管成功与否,都试图或多或少地掌控我们的计划,确保它得到满足。我们的实质行为纵然可以抗拒它的牵引力,但却不能把它逐出头脑,至少不能简单地叫它“离开”。非基#督#徒的深切渴望会使他们深陷烦恼,基#督#徒的深切渴望也是一样。……
“渴慕祂”是指渴求三件事。首先,是渴求祂的脸转向我们(这个意象表示最靠近祂和清楚知道祂与我亲近)。……其次,是经常寻找各样标记,来证明祂与我们为友的一种心态。……第三,是认定祂为我们所定的将来,以此引导我们走这一生的一种心态。它就像指南针,引导着我们,永无止境地期盼和发现祂如何在恩典中不断地将基督的样式赐给我们,让我们荣上加荣,我们的喜乐也因而加增。……
由此看来,渴慕祂显然是一个快乐(delighting)、清除(deleting)、否定(denying)和死亡(dying)的过程(确切地说是操练)。……
快乐关系到专注于思想祂,明确地提醒自己祂已赐给我们美好礼物,因此,这等于思念祂的身份和属性,以及祂为了让我们与基#督#一同得荣耀,在过去、现在及将来为救我们而做的一切。思念这些事,必会令我们时常快乐。
清除是远离曾经引诱我们、如今仍不时设法引诱我们的各种自我满足的事。
否定是向清教徒巴克斯特所称“肉体的自我”(有别于“人格的自我”)说“不”,因为那个肉体的自我设法逃避完完全全和毫不妥协地跟从主。这个肉体的自我每天都在逃避和躲闪,我们必须每天都向它说“不”。
死亡是去认知、理解和想象在祂的眼中,我们已经与基#督#一同被钉在十字架上,已经死了、埋葬了(换言之,过往的生命已经完结),如今我们已经与祂一同复活,进入新的生命,这生命取代了旧的生命。提醒自己这是我们的真实状况,并且尽量保持这种警醒,也是每天必需的操练。
渴慕祂就要走上这条四合一的道路;我们有多努力去走这条道路,我们的心就有多渴慕祂。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有什么习惯,显示出我们的内心对什么事的渴望最强烈。……
一颗重生了的心,会自然地习惯这样渴慕祂和寻求祂;这渴慕和寻求,是真正不断深入认识祂的根本。基#督#徒可以确实地说“有某个习惯”,但那不是吸毒和醉酒的上瘾习惯。基#督#徒的心因为被祂改换一新,因此会生出别样的习惯,会渴慕祂,会享受崇拜祂和取悦祂多过其他东西,并且想更多认识祂的作为、道路和心意,以便更好地敬拜祂和服侍祂。
[本文摘编自《寻求引导》,上海三联出版社,201;标题另拟。]
欢迎关注备用号:
↙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