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6 12 月, 2024
spot_img

进入文字的缝隙,探寻历史的踪迹




本期为你介绍几种橡树书屋8月9月上架的新书。其中不少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从前刻印的文字,来了解过往发生过的故事。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奥古斯丁在中国》收录的丰富文献来了解奥古斯丁思想在华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全程;


我们可以通过《马礼逊教育会纪实》了解新式教育的办学历程;


我们可以通过《从历史理解中国》了解《教务杂志》七十多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介绍;


我们还可以通过《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来一窥德国新教宣教团体巴陵会的图书馆馆藏……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著作、期刊、报告、馆藏目录等等文献资料来探寻过去的故事,那么,未来又会怎样来讲述我们的故事呢?


[ 点击文中封面 即可购买图书 ]


0
1


《奥古斯丁在中国》

周伟驰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4.07



奥古斯丁是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重要性可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相提并论,其影响的深远可能还在其余三人之上。研究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奥古斯丁并不是今天才为中国人所知。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奥古斯丁就随着耶稣会士来华而被介绍给了中国人,四百多年来,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字。


本书作者从事奥古斯丁译介30年,历时9年从海内外各地搜集资料整理研究成此书。


《奥古斯丁在中国》全书分三册,约150万字。第一册为“研究篇”,40万字,考察了奥古斯丁思想在华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全程;第二、三册为“文献篇”,110万字,汇集了四百余年主要的奥古斯丁汉文文献。  



“研究篇”导论部分介绍了奥古斯丁在中国的一般情况,如历史分期、各阶段的特点、“中国化”问题等。


“研究篇”内文10章,其中1-3章讲述明末至民国奥古斯丁汉传史的文献与历史,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对奥古斯丁形象的建构与解构,《忏悔录》的翻译和理解;4-6章考察重要的神哲学主题,涉及奥古斯丁三一论、形象论、原罪与恩典论、自由意志论、末世论;7-9章考察重要的哲学主题——“我思”、自身意识、主观时间论、政治哲学;最后一章比较中日韩三国的奥古斯丁研究。附录列出1584-2024年所有主要的奥古斯丁汉文文献目录。


“文献篇”按时间分为四卷:明清卷(1584-1807)、晚清卷(1807-1911)、民国卷(1912-1949)、当代卷(1949-1989)。


明清卷搜罗到早期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庞迪我、高一志、艾儒略等人有关奥古斯丁的文字,亦搜集到同一时期多明我会士高毋羡、罗明敖黎尼妈、多麻氏等人在中文著作中的珍贵资料。晚清卷主要收录了《忏悔录》的两个文言文译本,即慕维廉和胡贻穀谷译本,以及林乐知的奥古斯丁传记。


民国卷除收入雷鸣远、王德纯等“中国化”的文字外,尚收入了中国学界的代表著作,即徐景贤《奥斯定与中国学术界》和王昌祉《奥斯定与异教徒美德》(自法文选译),后者代表民国学者的国际水平。由于1990年以后的资料易于从知网等网络上获得,因此,本书未收近年的作品。


可以说,“文献篇”几乎囊括了四百年间(1584-1989)所有主要的奥古斯丁汉文资料,将汉语的奥学风景如卷轴画一般地予以全幅展现。

0
2


《马礼逊教育会纪实》

王海 张丽冰 辑译 人民出版社 2023.12


1836年,“马礼逊教育会”在广州成立,其以弘扬马礼逊的教育工作为己任,致力于培养能够沟通中外的年青华人为目标。除了对一些性质相同的办学团体施以财政援助外,马礼逊教育会还在澳门筹办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马礼逊学堂。该学堂不但注重引入近代西方教育,也对传统中式教育加以积极改良,期望培养兼通中西文化的中国青年。


《马礼逊教育会纪实》记录了马礼逊教育会的办学历程,包括其创办背景和章程、运作情况与社会影响、课程设置及图书馆建设、学生书信来往与终考范文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史料借鉴。


书中收录有马礼逊教育会1837-1838、1841-1848共10年的年度报告。与中国传统的地方办学机构不同,马礼逊教育会在推动有关工作时,曾保留大量“年度报告”。这些报告逐年记录了马礼逊教育会的运作情况、财务状况、学生情况及教育成果,包括各年度的详细报告,极具史料价值。

0
3


《从历史理解中国:〈教务杂志〉与中国历史研究本书》

崔华杰 商务印书馆 2024.06

教务杂志是美国教会在华出版的英文月刊杂志。1867年由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裴米尔创刊于福州。1871年5月一度停刊。1874年1月上海复刊。1941年12月停刊。这份杂志是美国在华各差会互通情况,讨论教务和对中国政局发表意见的工具。


《教务杂志》创办七十四年,主题广泛,内容丰富,作为近代西方人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为西方学者提供了将历史当作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方法的独特视角。


《从历史理解中国:〈教务杂志〉与中国历史研究本书》注目于该杂志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原原本本再现晚清以来在华西方人的思想、活动轨迹,呈现来华西人群体接触和诠释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历程,以及这种接触和诠释背后隐藏的中国观。


0
4


《德国巴陵会馆藏文献中的中国叙事》

陈悦 商务印书馆 2024.01


作为近代最早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团体之一,巴陵会对中国的描摹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


本书对德国巴陵会图书馆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的馆藏文献进行史料爬梳和学历分析,涉及小说杂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等题材。


这些珍稀的史料文献承载着传递中国社会文化信息、塑造中国民众精神风貌的媒介功能,横跨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等多重领域。



05


《基督教思想史十三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 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09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七位专家主笔的专题讲稿,论及基督教的历史脉络、思想演进与分殊、重要代表人物思想探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等若干主题。具体篇目如下:


第一讲  董江阳:哪种基督教?哪类基督徒?——现代基督教内部的阵营分组与分野


第二讲  杨华明:基督教神学辩证法刍议


第三讲  唐晓峰:不为阳春白雪转曰下里巴人——评君士坦丁到公元600年的基督教发展史


第四讲  刘国鹏:从教会法角度试析罗马教廷的古今之变


第五讲  刘国鹏:教宗首席权:来源、合法性及功能


第六讲  卓新平: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巅峰之旅


第七讲  卓新平:波拿文都拉在神秘“智慧”中的沉醉


第八讲  周伟驰:形象观的传承——阿奎那对奥古斯丁三—类比的继承、转化及其问题


第九讲  唐晓峰:亦佛亦道亦基督——唐代景教的“中国化”尝试


第十讲  周伟驰:奥古斯丁复形说的东传及其问题的


第十一讲  董江阳:自然神论及其对美国开国者的影响


第十二讲  杨华明:再洗礼派神学家尤达与基督教和平主义


第十三讲  黄瑛:朋霍费尔《伦理学》手稿中隐藏的和平伦理学


0
6


《T.S.艾略特全集》

T.S.艾略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08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S.艾略特诗歌全集。

数十篇罕见作品,中文世界独家奉献。


T. 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现代派诗歌领袖。1948年,艾略特因“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文学各方面的成就令他在20世纪后期被公认为在世最伟大的英国诗人和文人,其对英美文化的深远影响一直持续至当今时代。


《荒原》和《四个四重奏》等通过对语言、写作风格与诗歌结构的创新尝试令英语诗歌重现活力,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之作,对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S.艾略特诗全集》前半部分为艾略特本人生前所编辑的《1909—1962年诗集》,后半部分则由为孙辈儿童创作的诗集《老负鼠之才智猫经》(著名音乐剧《猫》即由此改编)和诗人生前未结集的众多诗篇集《三月兔的发明》《比纳之夜》等构成,其中有几十首此前未曾有过中译版。


本书译者为翻译家陈东飚,近年来专攻二十世纪英美现代派诗歌,对艾略特诗歌中的要点和难点均做了注释,使之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的汉译艾略特诗歌全集。



07


《愈青牧场》

米雪 九州出版社 2024.09



一场充满爱的探险之旅


大卫、克莉斯汀、麦克三兄妹在外婆旧宅度假期间,无意中通过魔镜闯入了一个地方一愈青牧场。神奇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地发生了……


青青的牧场上,会说话的各种动物——

小羊、看护羊群的狗,青蛙,还有披着羊皮的狼……


本书作者米雪(Mi Xue)是一位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先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她与丈夫李结婚54年,有三个成年子女,大卫、克莉斯汀、麦克以及5个孙子孙女。热爱写作,其作品《珍珠项链》深受读者喜爱。


少年冒险小说对少年们进入险境的原因、在险境中的曲折经历、胜过险境的关键品行往往都有精彩描写,而这些多发生在另一个时空中,《愈青牧场》除了有另一时空冒险的故事,还留了很多笔墨给现实生活,少年们经历冒险之后都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着真实的改变。这些改变是冒险的价值所在。


——刘纳新

《小读者》执行主编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购书———

所属主题
橡果阅读空间
橡果阅读空间
好书齐分享,生命共成长!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