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香港金像奖《明月几时有》:普通人的抗战 你如何选择?

走过三十七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近刚刚落下惟幕,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毫无悬念地摘得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音乐奖项。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2017年的77日,卢沟桥事变80周年的抗战纪念日

 

但是,我对香港普通民众抗战的历史却非常陌生。


过去的影像记忆里,沦陷的香港似乎不是酒色迷离、靡靡之音,就是国、共、日三方谍报人员斗智斗勇。却不知,还有那么多市井小民参与抗战,发光发热。

 

感谢《明月几时有》,让一段鲜活的,庸常小人物的香港抗战故事浮出水面。

 

 

1941年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东江纵队穿越日军封锁线,营救茅盾、邹韬奋、何香凝、柳亚子等数百名文化名人脱离危险……

 

那一年,作家茅盾香港房东的女儿,小学教师方兰意外卷进东江纵队营救在港文化名人行动中……

 

周迅饰演的方兰是深受茅盾左翼文学鼓舞的新青年。


当她看见有人在家中埋伏,意图伤害茅盾等人,及时报信;她看到了打斗中流淌的汩汩鲜血却没有退缩;她机智应对并掩护茅盾一家和游击队队员从自己的房屋脱身……

 

那一年,香港爱国的文化名人顺利撤离。铜锣湾岸边船坞匆匆告别之后,方兰被香港抗日游击队短枪队队长刘黑仔(彭于晏饰演)看中,从送传单开始,迅速成长为市中心游击支队的支队长。

 

方兰的果敢坚毅、冷静沉稳在最后母亲送情报,被日本宪兵抓捕的戏份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人心痛。

 

大难当头,方兰克制了自己的伤痛,让游击队队长刘黑仔放弃营救计划。她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白白牺牲性命,她也相信,母亲既然选择了与她同行的路,就一定能理解自己。

 

方兰的英雄故事确有真人原型。


方兰的原名孔秀芳,1921年出生于香港,在崇德学校读书就业,1938年在香港加入共产党,香港沦陷之后,任港九游击大队女子队队长,1943年组建香港市区中队。当年“方姑游击队”各方收集日军情报,破坏日军军工生产,配合了太平洋战争正面战场。1948年方姑回广东工作,1998年病逝于广州。

 

老作家李桦整理这段史料和素材,专门为她写了传记,《香港故事:“方姑”的故事》。

 

我没有看到这部传记,也不知道英雄传奇之外,是否还有一些无法言说,也暂时不能解密的历史。

 

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方兰的男友、同事,则做了另一个更艰难的选择。

 

战争来临的时候,李锦荣没有回内地当教师,也没有留下来假装无事麻木度日。他突然离开深爱的女友,去日本宪兵队做抗日游击队的卧底……这意味着他不仅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还意味着可能被自己心爱的人,被自己的亲友误解。

 

李锦荣的选择确实与众不同。


影片开场不久,芳草地,碧云天,西装革履的他已经选择做特工报效国家。出于纪律要求,他不能向女友方兰解释自己的行踪,但他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他竟然在分离前大胆开口向方兰求婚,请方兰赶紧嫁给他,却被满怀困惑的方兰拒绝。

 

李锦荣和方兰再度相逢,已是影片临近结尾之时。因为看到方兰母亲被捕,李锦荣冒着可能暴露的风险坐船赶到渡口,见到了久别的方兰。

 

苍茫暮色里,他们重逢了,方兰竟然问了一句话,“你投敌了?”,令人唏嘘不已。

 

李锦荣的回答还算镇定:“你觉得我会吗?”。

 

做卧底英雄的代价就是如此巨大,掩藏身份,还要掩藏情感。彼此再深爱的人隔着岁月的河流,也会变得非常陌生。

 

因为通风报信,李锦荣身份暴露,返回宪兵队后遭杀害,倒在夜幕的枪声中。电影将这些情节和场景拍摄得很节制,甚至有一些隐忍的意,但流血的牺牲依然让人深深触动。

 

李锦荣的真人原型是多人叠加的。有网友考证,当年东江纵队的李荣全比较贴近,他精通日语、英语,受组织安排潜入香港日军宪兵司令部特高课卧底,之后的人生履历不详。

 

 

 

影片有些场景在灰蓝黯淡的夜晚发生,枪声、流血的伤口、全副武装的凶恶日兵,压抑又瘆人。

 

这么恐怖,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我记得,当时在电影院,低声问老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老蒋沉吟半响,回答我说:“不知道,这要看当时的情境。”

 

是啊,谁知道呢,乱世之中,人如浮萍。


不过,我又想起另一句话“洪水泛滥时,耶和华坐着为王”,那恶者长久不了。

 

可是人性如此脆弱,我也不知如何选择,多半会和很多人一样选择逃难,颠沛流离躲到大后方重庆,发发抗日传单,喊喊口号,因为我怕疼怕流血。

 

但是逃难并不意味着安全,流弹随时会击中人,也有可能在逃难中饿死、病死……许鞍华的另一部电影《黄金时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就在逃难中客死香港。

 

也或许我会像方兰的表姐,留在日本占领下的香港苟且偷生。

 

你不得不佩服许鞍华,大敌压境,还把方兰表姐婚礼那场戏安排得那么细密从容,要换得体的旗袍、媒婆不能少、撒米讨吉利的习俗不能免。

 

直到那一刻,突然而来的飞机炸弹巨响炸醒了婚礼中热闹的人群!

 

这就是沦陷时期香港普通百姓的乱世生活,战争在继续,凡俗的日子也不能不过。他们不是挺身而出的英雄,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对战争对侵略者没有自己的态度。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抗议强权暴力。


婚礼上,媒婆说向天撒米是表示拜天皇,向地撒米随随便便,方兰表姐立刻大声表白:“那就随随便便好了!”她的话音清脆而坚决。

 

其实,面对血淋淋的强权暴力,很多人的抗争就是从这不经意之间的发声、抗议开始的。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

 

影片从头至尾,经常听到文静秀美的方兰诵读茅盾散文《黄昏》这段话。这是她的精神支柱,指引她从香港沦陷的黑暗中出发,勇敢地踏上寻找光明路途。

 

出发前,方兰妈妈发出疑问:“那么多人都不去,为什么是你去?”


站在黑夜里的方兰沉默片刻,回答说,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香港就完了。

 

影片中间部分有个场景我至今难忘。


表姐婚礼的那一天,一身褚红色碎花旗袍的送信人方兰穿行市区,路途遇到盘查,一位穿日军制服的中国哨兵发现了方兰手拎箱型包包里藏着的抗日宣传单,质问方兰。


方兰竟然直视对方,莞尔一笑,那笑容坦坦荡荡,大义凛然,彷佛行在光中,大大震慑了哨兵,以至于哨兵担心包里有炸弹,摆手让方兰快走……

 

光明和黑暗不可相交,希望行在光中,也意味着要将生命交托出去。

 

方兰出发了,方兰妈妈出发了,小斌仔出发了……更多的人仿佛行在追求光明的路途中,甚至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

 

叶徳娴饰演的方兰妈妈,本来怎么看都是个标准的香港好阿婆,在乱世之中盘算着如何煮好一粥一饭,忍耐存活下去。她絮絮叨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与房客讨价还价;用军票换猪肉给方兰吃;盯瞩远离家参加中心支队的方兰带一把伞……温馨暖人的小细节总是打动人!可是,谁也未曾料到她会受女儿感召,主动替游击队送重要情报,最后被日本人抓捕后,坚强不屈,宁死都不肯吐露一句关于游击队的信息。

 

这一转折太过惊人,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许鞍华这一情节设置牵强,非常戏剧化,却经不起推敲。


但是影片末尾字幕说该片“真人真事改编”。后来看资料,“方兰”的原型孔秀芳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香港好阿婆,加入游击队送情报,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我晓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耶利米书1023)。其实,电影只是记录了这群港人抗战时期人生的片段,他们最后走到什么路上,是否还行在追求光明的路实在没有人能知道。

 

方兰的精神导师,作家茅盾在《黄昏》一文呼吁新生和光明,但并未指明这光明究竟源自何处。香港大营救之后他返回内地,历经国共内战、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7年反右、1966年文革考验与磨难,1981年逝世,是非功过自有公论。

 

电影结尾之处,交代了方兰、刘黑仔最后被组织撒回广东工作。建国后经历数次政治运动,他们如何选择,如何面对?

 

选择站立在光中,不只是一场抗战。


苹果手机打赏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香港金像奖《明月几时有》:普通人的抗战 你如何选择?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