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3 11 月, 2024
spot_img

萧三匝:中国思想的祖坟

中国思想史批判》第三讲:中国思想之起源


这一讲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思想的起源问题。

 

让我们从中西对比开始讲起。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强大的法治传统,也可以说西方政治就是法治的政治,西方社会就是法治社会,这是西方从古自今的特点。那么,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特点是什么?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呢?我认为可以,那就是“礼治”。所谓“礼治”,就是用“礼”来治理。中国古代政治,就是礼治的政治;中国古代社会,也可以叫做礼治社会。

 

“礼”是什么?礼不仅仅是我们今天讲的礼仪,它是一套整全性的、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的社会规范,它的范围远远超过法律条令。我们知道,《五经》中就包括《礼》经。《礼》经一方面讲周代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讲不同身份的贵族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非常细致,对贵族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比如,周天子可以用九鼎吃饭,诸侯只能用七鼎,卿大夫只能用五鼎,普通的士就只能用三鼎。

 

礼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治理结构,天子高高在上,然后实行层级式管理,最底层的就是老百姓。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讲克己复礼,本质上就是为这套即将崩溃的体系注入新元素,从而寻求新的合法性,让它得到新生。孔子被称为圣人,孔子的思想又以维护周礼为核心,可知“礼”确实是中国思想的核心。

 

礼治的核心是宗法,在先秦时代,它在政治上表现为封建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它表现为郡县制。这里顺带纠正一个错误的说法,即认为秦朝到清朝,中国历史一直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事实上,中国在先秦时期的确是封建社会,但秦朝以后,并不是封建社会,它跟西方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人之所以把中国古代社会叫封建社会,是受源自西方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的影响,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么一路讲下去。这是用西方的某一派理论来套中国历史,其实是非常不适用的,因此现在学术界已经基本抛弃这种说法了。

 

那么,到底什么叫“封建”?“封建”就是“分封、建国”的意思,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功臣,让他们建立国家,而这些功臣也是自己的家臣。领受封地的人就是诸侯,诸侯又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受到封赏的人就是大夫。这样一级级封下去,所以叫封建。在封建制下,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不能越级负责,比如对天子负责的只是诸侯,老百姓与天子之间不会发生直接联系,他们只需要对他们依附的诸侯或大夫负责就行了。为什么秦朝以后中国就不是封建社会了?因为秦以后,分封建国的制度逐渐消亡了,汉代“七王之乱”以后,王子们基本上就没有封地了。

 

另外,先秦的封建制又与嫡长子继承制等其他制度相结合。什么叫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天子、诸侯、大夫等等的权位、名号必须由正妻生的长子来继承,分封到封地的,是其他儿子。这样,金字塔式的政治、社会结构就形成了。

 

上面讲,礼治的核心是宗法,那什么叫宗法?最浅白地说,就是一个家、一个宗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好处,得分给共同体内部的人,大的好处分给直系亲属,尤其是儿子,小的好处就分给旁系亲属。封建制可以消亡,秦朝以后,郡县制代替了封建制,但宗法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宗法制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家天下,就是权力私有,就是公私不分,既化公为私,又化私为公。“国家”这个词典型地反应了中国的宗法精神,“国”不过是“家”的放大,对君王来说,家事就是国事,没法分开,这就是所谓的“家国同构”。中国人的国家观与任何其他民族都不一样,就是到现在,我们不是还有“家国情怀”的说法吗?说白了,我们还没有走出家国同构的观念,还没有从观念里把家与国分开。

 

家天下又是怎么来的呢?从历史上考察,传说尧、舜都是公天下,尧把天下禅让给舜,舜把天下禅让给禹,舜不是尧的儿子,禹不是舜的儿子,那个时候是传贤不传子。但天下传到禹这里,他不按尧舜的旧规矩出牌,他把权力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以后,中国就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为什么尧舜不把权力传给儿子,而禹要这么干呢?我猜想,大概是因为尧舜时代社会还没多少财富积累,当王也没多大实际好处,而到禹的时代,财富有所积累,当王的好处就大了,所以他就把位子传给自己儿子了。

 

这里还涉及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传统。为什么要搞祖先崇拜?因为迷信血缘,认为血缘最靠得住。中国人为什么有多子多福的思想?因为子孙身体里流淌的是自己的血脉,而这血脉又是源自祖先的。人都有一死,但中国人认为,自己死后,自己的血脉还在,相当于自己的灵魂就延续下来了。

 

说白了,宗法制、家天下都是私心萌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禹传位给儿子,开了一个恶例,我认为禹不能与尧舜并称圣王。

 

总结一下,礼是观察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关键词,礼的核心是宗法,宗法制的来源是家天下,家天下的来源是私心萌动的结果。

 

问题是,任何政治制度都存在一个合法性问题。所谓合法性,就是一套逻辑自洽的说辞,这套说辞要说服老百姓,老百姓要心悦诚服,否则任何统治都是没法持续的。中国这一套礼治秩序的合法性来自哪里呢?我在前面说到了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天子要分封诸侯,要行宗法,老百姓为什么要听他的呢?

 

我认为是中国先民对宇宙的看法塑造了,或者说虚构了人间秩序的合法性。

 

让我们来看孔子说的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你看,天子像北极星一样,位居中央,天子以德治国,大臣就会像星辰一样拱卫他。

 

这个比喻揭示的是什么呢?揭示的是人间秩序的合法性来自于天,北极星是天的中央,被比喻成北极星的天子就是人间的中央,作为中央,当然都有被“众星共之”的权力,所以中国人的王权观源自宇宙观。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中国从上古到周代的宇宙观。

 

上古社会还没有文字,那么如何理解上古呢?有两个办法:一是人类学的办法,也就是通过调查那些尚未开化的部族来推测“文明”人的过去。但每个部族的进化路径未必都是一样的,所以这种办法的说服力越来越弱,人类学家基本已经不用这种方法来论证人类的上古时代了。第二种就是考古的办法。这是比较靠得住的,因为毕竟有很多实物能说明问题。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玉琮。玉琮是上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礼器,就是古人祭祀天地的祭器。玉琮内圆外方,中空。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天地形状的想象,玉琮内圆,象征天是一个圆顶,外方,象征地是方形的,中空,表示天地之间是可以沟通的。

 

天地虽然可以沟通,但谁来沟通天地呢?只有作为上天之子的天子,才拥有这种资格和权力。天子是天人之间联系的枢纽,他上承天命,下令百姓。他借助巫史卜祝一类人来解释天命。垄断了对天命、天意的解释权,也就是垄断了话语、垄断了真理,这样,也就垄断了人心。由此,天子才可以号令天下。

 

葛兆光先生说,早在上古时代,中国的先民已经有宇宙的观念,认为天地有中心与边缘,中国人自居天地中心,而帝王又是人间的中心。这个观念“通过一系列的隐喻,在思维中由此推彼,人们会产生空间关系上中央统辖四方,时间顺序上中央早于四方,价值等级上中央优先于四方的想法。”既然天是围绕北极星旋转的,人就该围绕天子转。这些想法既然源自于天,王权观是人们对宇宙观比附的结果,它自然就是神圣的。

 

如果说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上古的解释还有些想象的成分,那么进入商代以后,历史基本就是真实的反应了。这不仅是因为《史记》里就有《殷本纪》,最重要的是考古学家发掘了安阳殷墟、江西大洋洲遗址和四川三星堆遗址,在殷商遗址中,还发掘出了十万片以上的甲骨卜辞,卜辞就已经是文字了。

 

殷商时代是一个加速秩序化的时代。首先是神灵谱系的秩序化,帝、天是诸神之神,之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四面八方都有分管的神灵。一个完整的时空观念被构造出来了,中国和四夷的观念被构造出来了。这个宇宙神灵世界是一个等差结构,因此祖宗的神灵系统也是一个等差结构,祖灵世界以父系血缘为主构成,兼及母系血缘。祭祀自然也就分出等级来了。与此同时,巫史上能通天,下能通人的作用得到了凸显,按葛兆光先生的看法,职业思想者在殷商就已经诞生了。他们必须懂得占星历算知识、祭祀仪轨和医药方技知识。

 

周代照样祭祀天地神灵,但进一步强化了血缘关系的价值,也就是礼的价值。周礼成熟于成王、周公的时代,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家国同构。在周代,巫史的分工更为细密,比如,史就分为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御史等等。巫史一类人制礼作乐,由天地等差秩序构造出人间等差秩序,所以《礼记》的《礼运》篇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因为人间秩序遵循的是天地秩序,所以它就具有合法性和神秘性,这套礼治秩序一旦确立,它就具有强制性。也就是说,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一旦被人接受,它翻过来就会塑造人,甚至强制人。

 

而这,就是中国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思想的秘密,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礼治之道规定了中国之后几千年历史走向,直到晚清西学东渐,中国遭遇了天崩地裂、天塌地陷的巨大思想困境,历史才发生渐变,而这种渐变到今天都尚未完成。

 

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中国传统政治和社会的核心词是礼治,礼治的合法性源自中国人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与神灵系统的结合虚构了人间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本质上是自私的。这一切,与古希腊的共和国理念是多么的不同啊,所谓“共和”,就是公共的意思,共和国的国家事务,是每个公民的事务,由公民共同决定,因此它姓公。所以,中西关于政治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