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 1 月, 2025
spot_img

匝门问对:琼瑶有自杀的权利吗?

匝门问对:琼瑶有自杀的权利吗?
第四辑

16.自杀的权利
伍阳:琼瑶的“翩然”离去引发了一个哲学问题,即人在年老之时,由于无法忍受病痛折磨,是否有权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萧三匝:我不赞成自杀,也不喜欢琼瑶的遗书体现的那种价值观,但我不愿意批评她的决定。理性的答案和临事时的决定是两回事。此事与其讲应当,不如多尊重。我常常反思自己的看法是不是就都对,更不想提高到有无权利的高度来指责别人。对于私域的事情,我们应该多一点同情的理解。一个人头头是道,但唯独缺乏爱,又有什么用呢?就我的经验来讲,凡是头头是道、无所不知的人,一定不可信,因为没有人能做到无所不知。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人恭维林肯:“我们一定会胜利,因为上帝站在我们这边。”林肯的回答让我肃然起敬,他说:“我不知道上帝是否站在我们这边,我只希望站在上帝这边。”
17.道德评判
伍阳:最近,国家级女运动员吴柳芳退役后,在个人视频账号发布性感视频,被指责为“擦边”“给国家队丢脸”甚至是“不道德”等等,对此您怎么看?
萧三匝:性感与色情是两回事,性感不是问题,更与道德无关。她既已退役,跟国家队也无关。她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伍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对别人进行道德评判?
萧三匝:并不是。
伍阳:那么该如何把握道德评判的限度呢?什么情况下可以评判,什么情况下应当保留评判意见?
萧三匝:道德即公序良俗,具体的标准是人定的,不同地方、不同时代,具体标准都不相同。比如,有的民族认为杀掉老人是道德的,有的民族认为尊敬老人是道德的。中国古代认为敬畏掌权者是道德的,现代社会认为人人在人格上平等才是道德的。道德标准总是流变的,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世界,人们只能遵守当时当地的道德标准。因为道德标准毕竟是人定的,它也会僵化,以至于产生以道德杀人的极端现象。道德的目的是爱人,重要的不是遵守道德教条,而是回归道德的目的,也就是爱人。所以要用信仰提撕道德,不能就道德言道德,因为信仰是道德的源头和发动机。
可以批评别人失德,但批评的对象应该是公众人物,因为他们的影响力大,可能带来错误的示范。不宜批评普通人失德,要求普通人的,是法律的底线。关键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并不是靠批评来提升的,靠信仰的提撕和虔敬者用行动来示范、带动。改变社会的,不是人的言说,是行为;不是知识分子,是圣徒。
伍阳:这是否与您刚才所说的相矛盾呢?吴柳芳就是公众人物,所以有人评判她不道德。可您又说那是她的自由,这该如何理解?
萧三匝:她已经不算是什么公众人物了。我所说的公众人物,是掌握了各种权力(政治的、经济的、影响力的)的知名人物。就事实而言,她已经退役了,可能还算有些影响力,但终究也是个弱势人物,需要依附于流量公司而生存。而且正如刚才所言,性感与是否道德无关,就如同不性感也与是否道德无关一样。
18.思想和意见
伍阳:上一篇对话老师对各路大师的点评,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甚至认为您肯定没读过那些“大师”的书,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所以这次想请您谈谈,读过书的人和没读过书的人,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萧三匝:读书人言有所据,思之深远,不读书的人只能谈意见,不能谈思想。
伍阳:那思想和意见的区别在哪里?
萧三匝:思想内部逻辑自洽,意见不过是基于现象的感想。一个没有清晰的思想框架的人,针对不同事物的意见,它们的底层逻辑往往打架。所以要重视思想,无视意见。
19.读书及其意义
伍阳:既然谈到了读书,那么我想再问,世间之书多不胜数,我们该如何选择书来读?
萧三匝:先读通史,纵览森林;再读与自己想法相近的经典,聚焦树木;最后再读与自己意见相反的经典,拓展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伍阳:但就算是经典,也汗牛充栋,而人的精力有限,怎么办呢?
萧三匝:搞人文社科学问,的确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典太多,读不完。怎么办呢?李泽厚先生曾经对我说,读书太少不行,读书太多也不行;读书太少,没见识,自以为提出了创见,其实前人早就深入论证过了;读书太多,很可能产生以占有知识为目标的心态和习惯,最后丧失了自我。李先生还打了一个比方:读书就像腌泡菜,腌制时间太短,没味道;腌制时间过长,就太酸了,也不好吃。
要避免成为书呆子——以读书多为荣,反而丧失自我,我总结了几个方法:1.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思想框架,也就是自己辨别纷繁事物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占有知识,更不是为了炫耀知识。2.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大疑问,每个人的疑问不同,那么需要读的经典著作也不同,与你的问题关系不大的著作,可以不读。3.通过读思想史,你明显发现是错误的那些思想流派的著作,即便号称经典,也不用花大力气读,适当浏览就可以了。年轻人的确需要博览,但博览的主要目的是知道什么书好,什么书不行。到我这个年龄,遇到某本书,首先想的是这书是否值得读。我很少读别人推荐给我的书,主要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去找书读。
伍阳:那么读自己认可的经典,应该怎么个读法?
萧三匝:简单讲,就是精读。什么叫精读?关键是读完后要会总结: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论证是否服人?哪些观点对,哪些观点错?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可以通过什么办法解决?尤其是读理论著作,要时刻联系人性、历史和现实,带着批判眼光审视。最好读的时候,就随手批注,读完以后,要能缩写成一篇千字文,说清上述问题。
伍阳:那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花一辈子时间去读书?
萧三匝:读书,首先能让我们做一个明白人,即便仅仅如此,也够了。
伍阳:做一个明白人很重要吗?太多人稀里糊涂也能过一辈子,何必要求读书以图个明白?而且,读书很大可能会带来很多思想上、精神上的痛苦,我们又何必“自讨苦吃”?
萧三匝:并不是每个人都求活明白,所以也不必劝每个人都读书。任何言说,都有针对的受众。我说出我的观点就可以了,也不指望说服每个人。那样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只有最愚蠢的人,才试图说服每个人。上帝都不指望说服每个人,“任凭”是一种大智慧。
20.读书分享
伍阳:老师作为一个资深“书虫”,可否谈谈一个有志于长期读书的人,其心路历程可能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萧三匝:我谈谈自己的心路历程吧。我年轻时是文学青年,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文学是需要想象力、需要做梦的,但现实往往击碎人的梦幻。与现实社会的沉重、荒诞相比,文学太轻飘了。我就希望能明白现实社会的来路和可能的去路,于是渐渐远离文学,走向社科理论。应该说,各派政治、社会理论我都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这集中体现在我以前出版的两本书《左右为难:中国当代思潮访谈录》《站在刺猬这一边》中,这两本书算是我的问学录。但近5年来,我发觉人写的理论如果不锚定超验的根基,终归是自说自话、自欺欺人,也无补于现实,无助于未来,所以我走向了对中西文明探源的旅程,这使我慢慢形成了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系统性想法。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的读书、思考、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或许才可称为产出阶段,前两个阶段都是积累。我明年(2025)要出版一本书,提出我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宏观思考,有很多讲法可能与其他学者大为不同,这算是我第三个阶段的初步思考结果。当然,思考是个终生的过程,我还在思考,有些事我还没想清楚,正因为总有问题没想清楚,思考才有乐趣。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会读书的人,在阅读过程中,一定经历过几次思想升维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天灵盖被猛然间劈开的感觉,好像有一道光照彻了自己,让自己豁然通透。如果没有这个感觉,读再多书也是在原地打转。读书人不要固步自封,不要为了面子不敢承认自己以前的错误,要不断更新自己
伍阳:老师平时如何分配读书与工作的时间?
萧三匝:我上班时间全力工作,下班时间和周末读书。我每天晚上都要读两三个小时书,上下班路上一般会听书。
伍阳:您最近在读什么书?可否分享一下?
萧三匝:最近主要读米塞斯的代表作《人的行为》,四本,1100多页,海南出版社出的,谢宗林译本。我不是说当代思想者必须懂经济学吗?我虽然做了20来年财经报道,但没有系统研究过经济学,是很大的缺失,所以决定系统、深入地阅读一些经济学名著,米塞斯这本就是其中之一。这书逻辑相当清晰,论证非常有力,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市场经济很有帮助,也有助于廓清我们的错误认识。我几乎是一字一句精读完此书的,过一段还要重读一遍。当然,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任何人的著作,我都不会完全同意,米塞斯也一样。改日我可能写一篇对《人的行为》的哲学部分,也就是第一册的评论
伍阳:在您读过的书中,如果只让您推荐三本书,您会推荐哪三本?
萧三匝:圣经》《理想国》《论语》。
匝门问对:琼瑶有自杀的权利吗?


所属主题
匝说
匝说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