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30, 2024
spot_img

《明儒学案》

明朝学术最差,政治上废除宰相属于空头政府,直到明末才有学术之曙光,但主要在经学,史学则很少。黄宗羲《明儒学案》可看作一部“学术史”,中国的学术首先在佛教具有一种规模,这可能和中国正史不载佛教有关。“学案”也属于禅宗用语,亦就当时学术中各个方案,都是因病而开。
明儒不同于宋儒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明儒讲究宗派,并且每家都有自己的宗旨,这可算是王阳明入佛操戈带来的结果,佛教多讲宗派,儒家思想怎么能有宗派呢?“理学”渊源虽然大致也有“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和闽(朱子)”四派,但只是学术上的区分,并不同于后来明儒宗派之分。王阳明一派就有浙中王、江右之王、南中之王、楚中之王、北方之王、粤闽之王等。
《明儒学案》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对明代各宗派用最扼要、最简明的语言概括他们的宗旨。即“言行并载,支派各分,择精语详。”记载一个人,不仅记载他的思想,同时还记载他的行事。每一代名家学术犹如大山耸立,若不分出脉络难以理清头绪,但若对这一大山不了解,则无法支派各分。“择精”和“语详”是同一个意思,若选择不精,就无法讲得详;同样若要讲得详,就要选择精。
清代汤斌评价黄宗羲:“黄先生论学如大禹导山,脉络分明。” 黄宗羲出自姚江学派,所以总观此书大致以王阳明为中心。这不能算是黄宗羲的偏见,因为明代理学原本就是以王阳明为中心。此乃时代变而学术也随之变造成,非人力可以抗之。
黄宗羲虽承王学传统,但并不抹杀程朱。他说:“理虽一,不得不殊。”他又说:“入手虽殊,要归未尝不一。”中国人讲礼,西方人传福音,终究都归于讲爱。做人做学问亦如此,不能抹杀中,也不能抹杀西,自然学科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抹杀人文学科。
学术虽有门派,但非门户之见。司马迁“成一家之言”,贵在能在客观中有主观,而非一堆史料的堆砌。现在很多所谓的专家既无师承,也就谈不上门派,无门派很难说有学术,又高举方法,重视材料,强调客观不许有主见,实乃门户之见,这样是很难做学问的。门户往往多偏见,学术则属各派之主见,无主见很难成为学术,人云亦云,即便手中有大量的材料,也无法盖起高楼大厦。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更不能只是为了混文凭找出路,做学问要做活得学问,要在史料中有眼光。或者说有格局,有历史观。


所属主题
老魏讲历史
老魏讲历史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

记一位被家暴的胖嫂

想起这样一群人

你我的心归了谁?

八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