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3 12 月, 2024
spot_img

《塞缪尔·柏格理传》译者东旻讲述她和柏格理的故事(1)

《塞缪尔·柏格理传》译者东旻讲述她和柏格理的故事(1)


文/ 东旻


很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一起聊聊柏格理和石门坎,聊聊《塞缪尔·柏格理——在华传教士的开拓者》这一本书。

这是一本传记而不是学术著作,不存在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我不打算按照顺序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而是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我们家同柏格理的渊源,还有就是,作为译者,在完成这本书之后,我自己对柏格理的一点点总结。

 

柏格理第一次到石门坎是1905年,我第一次去石门坎是在95年之后,2000年的夏天。

 

石门坎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我们是早上从威宁出发,车子颠簸了一整天,傍晚的时候来到石门坎。送我们去石门坎的是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我记得带队的那位干部曾扒着窗户往教室里看了看。他们没有停留,连乡里准备的晚饭都不吃,立刻就撤了,他们当天应该回不去威宁,但他们不要住在石门坎,因为他们若留下来,也真的是没有空余的地方可以住宿。我和中国社科院的石茂明老师,还有英国传教士甘铎理的女儿艾莉森留下来,那次我们住了大概十来天。第二天睡醒之后,浑身都疼,前一天都没有动,就是坐了一天的车,给颠的,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路况。

 

那天晚上吃的东西,我记得大概就是些白水煮的豆角,白水煮的土豆,有盐有辣椒,算是比较丰盛了。因为老百姓吃的基本上就是水煮土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煮土豆的时候能放点盐巴,有点咸味。顺便说一句,那一带的土豆也是传教士从英国带来的,我们后面再谈。


《塞缪尔·柏格理传》译者东旻讲述她和柏格理的故事(1)

  2000年东旻与艾莉森在石门坎


下面再给大家讲讲石门坎的地理环境。用一天的行程来举例说明。那天我们去年丰村的几个寨子,重点访问苏科寨。那天是我这辈子到现在,唯一的一次,走路走过了身体的极限,就是说,走过了那个累的极点之后,再怎么走都很轻松,没有一点感觉了。那天晚上赶夜路,我望着石门坎的灯光近在眼前,就是怎么走也走不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排成一行,脚跟脚地走,拿打火机点亮一下,看几步路然后就走几步,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蒙着走回去的,还好没有人摔到山下面去。那天晚上我就一直在想,连这样的路我都能走,这样的事我都能经历,那我相信以后的人生中再也不会有任何事情能难倒我了。走回石门坎以后,我和艾莉森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赶紧把鞋洗了就休息了,因为满鞋都是泥巴,只能整个用水洗了,第二天穿着湿鞋上路。

 

我记得在石门坎最危险的一段路是去看杨雅各的墓的途中,很窄的路,下面是悬崖,是背靠着山挪过去的,根本就不敢往下看。那次我在石门坎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两个大脚拇指头全被磕掉了,长了整整一年才重新长出来。

 

我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这些亲身经历,不是想说明当时我有多辛苦,我是想请大家想象一下,我是在柏格理到石门坎之后的一百年,才去的石门坎,一百年之后尚且如此,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一百年之前,柏格理他们在石门坎,究竟有多么艰辛,多么不容易!一百年前那里的人更穷,更没粮食,路更难走,而柏格理他们却天天在大山里面奔波,冒着生命危险,向最贫穷的人传福音。

 

《塞缪尔·柏格理传》译者东旻讲述她和柏格理的故事(1)

  东旻在石门坎走访


我第一次去石门坎是2000年,我父亲第一次去石门坎是1987年的夏天。 

我的父亲叫东人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父亲在当时的毕节师专任教。有一次,学校图书馆处理旧书,我父亲花五毛钱买了一本,那本书里有关于柏格理的记载,对柏格理的评价很高。他当时便产生疑惑,他想,既然说传教士都是侵略中国的先锋,那么,柏格理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呢?

 

既然心里有了疑惑,于是他便找机会,在1987年的暑假期间,带学生去石门坎做社会调查。1987年石门坎的条件自然是比2000年的时候又差了很多。他带着三个学生坐着拉煤的车晃了一整天,那时的石门坎还不通电,四个人用半盆水洗脸,夜里睡觉的时候风吹着石块在房顶上滚来滚去。条件艰苦得令人难以想象。我父亲就想,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奉献精神,才能长期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坚持下去?以至于后来我父亲经常说:凡是能去到石门坎的人,都很了不起。

 

那次在石门坎,我父亲亲手拂去了溯源碑残片上的灰尘,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他就拿定了主意,要尽自己的全力,去揭开那一段尘封的历史,后来,在他的余生里,我父亲从未间断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并且,他还把懵懵懂懂的我带进了这个领域。

 

第一步,我父亲设法在英国的报纸上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当事人及其后代,并逐渐联系上了当年曾在贵州传过福音的英国传教士张绍乔、张继乔、甘铎理,还有柏格理的小儿子欧内斯特这些人。1989年1月他得到了张绍乔赠与的柏格理日记,并翻译出一章刊登在1990年的毕节师专学报上。

 

《塞缪尔·柏格理传》译者东旻讲述她和柏格理的故事(1)


刊登出来之后,从石门坎走出来的苗族同胞杨忠德、杨忠信看见了,就联系我父亲并请他寻找其它的相关资料。我父亲不负嘱托,用了八年的时间,找到了《中国历险记》、《苗族纪实》、《在未知的中国》、《石门坎与花苗》、《在云的那一边》、《柏格理日记》,他又拜托张绍乔和张继乔写了其父母在石门坎的简单经历。我父亲带着我翻译这些资料,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最终于2002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在未知的中国》。

 

我在上大学期间,结识了英国传教士甘铎理的女儿艾莉森,并成为了她的忘年交。1998年,艾莉森就把《塞缪尔·柏格理——在华传教士的开拓者》一书的复印件寄给了我。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里斯特,格里斯特于1897年随第一次休假返回的柏格理来到中国西南。他是柏格理的同事兼私人好友,又曾和柏格理一起在中国传教,对柏格理和当时的中国都有着较为客观和深刻的认识。格里斯特采访了柏格理的亲友和同事,查阅了大量与柏格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包括信件、日记、便条、随笔等,用心写出这本传记,无论在基础性资料方面,还是于具体的历史细节上,书中都包含了大量目前在国内尚未面世的内容。这本书生动、翔实、客观地还原了柏格理的生平,在所有关于柏格理的书籍当中,被公认为是最权威的一本。以致于,不论是传教士的后代,还是相关的学者,在介绍格里斯特的时候,都会说,他是“柏格理传记”的作者。艾莉森也这样说,这让我很敬佩她,因为艾莉森的父亲甘铎理也曾出版过柏格理的传记。

 

但翻译工作并没有启动,因为当时还在翻译《在未知的中国》。2011年,和柏格理一起开创石门坎传教中心的英国传教士张道惠的孙子,也是驻石门坎最后一任英国牧师张继乔的儿子,约翰·帕森斯来到中国,并访问了石门坎。回国之后,他把这本书的电子版发给我们,艾莉森给我的复印件有缺页,约翰也拍照片发给了我,还把原书中所有的图片扫描发给了我。我们开始启动翻译工作。

 

初译完之后,应出版社要求,译稿交由国家宗教局和国家民委审读,审读直到最后通过审批,这一过程持续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然后再反复修改,其间我去了昭通、昆明、彝良、石门坎、威宁等地区考察地名,阿信去了大凉山帮我考察地名,再经过反复的校对修改之后,这本柏格理的传记才最终在2018年底得以出版问世。

……


阿信:爱是永不止息。被石门坎这段历史所感动的朋友,请您对今天的石门坎乡亲施以援手。近几年,石门坎乡亲在九三学社贵州省委、贵州科学院支社科技专家的帮扶下,在石门坎试种优质乌天麻。距离石门坎只有几十公里的昭通小草坝天麻国内驰名,石门坎天麻的生长环境和小草坝相似。目前天麻种植处在起步阶段,极需要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


天麻是中国名贵中药材,药食两用,天麻的功效您可以网络查找“天麻”,食用方法可网络查找“”天麻吃法”。

购买天麻链接:


《塞缪尔·柏格理传》译者东旻讲述她和柏格理的故事(1)


客户服务:张礼训,电话,15761674293,微信:zlx15761674293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