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林世钰 | 成都,今夜我无法将你遗忘!

林世钰 | 成都,今夜我无法将你遗忘!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母亲节”。


“母亲节”当天,一个成都的母亲信任地向学校交出了一个高大帅气的儿子,而学校却还以一份冰冷的“礼物”——儿子突然坠亡。


5月9日下午5:40,17岁的林同学陪母亲过完“母亲节”后,就去成都4*9中上学了。晚上9点,林妈妈接到学校通知,儿子6:40坠亡,遗体已经送到殡仪馆。


学校不让进门,林妈妈只好抱着儿子的相框,坐在大门紧闭的校门口,悲恸欲绝。


讽刺的是,校内楼前高悬着的“求真务实,至善至美”的标语,此刻正虚头巴脑地看着这个冰冷、荒诞的世界。


林世钰 | 成都,今夜我无法将你遗忘!

校门口,悲痛欲绝的母亲。(图片来自网络)


5月11日凌晨三点多,当民众还在沉睡时,当地教育局通报了调查结论:排除刑事案件,基本判断该生系个人问题轻生。当晚,警方也发布同样论调的通告。


这也太魔性了吧?魔性到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像个舞台,伟大的魔术师挥动魔杖,与助手配合默契,在台上大玩活人变死的游戏——一个平日性格开朗、成绩不错的17岁男孩,陪母亲过了“母亲节”,然后和母亲挥手告别,去了学校。几个小时后,他坠楼轻生,父母没有见到遗体,遗体就被救护车直接拉进了殡仪馆。


好,退一万步,就算官方通报的是“事实”,就算是孩子自己“轻生”,与学校无关,那么校方为何不敢公布录像?在举国汹汹的舆情下,这样不是刚好可以自证清白吗?可以回应民众关切吗?他们在恐惧什么?回避什么?


此外,此事件的诸多疑点如何解释?


第一,孩子到底在哪里坠楼?通告说是在知行楼,但校方却告知家长孩子是在楼道里摔死。前后说法为何不一致?


第二,为什么救护车将近两个小时后才到?这之前的两小时,校方究竟在干什么?


第三,为什么两个多小时后才通知家长?为什么家长连遗体都没有见到,就急不可耐地把遗体直接拉到殡仪馆?


第四,为什么其它监控录像都有,唯独少了事发时间段的录像?


第五,学生坠亡属非正常死亡事件,为何不是先由公安机关介入,而是由教育局先行调查?自己调查自己,此调查结论有公信力吗?


如果校方领导有基本的人性,承认自己是父母所生,也是为人父母,那么没有理由拒绝解答一个母亲的疑问,安抚一个母亲的悲伤。这何止是一个母亲的疑问和悲伤,也是此刻所有中国父母的疑问和悲伤。此事波谲云诡,疑云重重,以致大家没有理由不担心:我们的孩子会不会是下一个林同学?


林世钰 | 成都,今夜我无法将你遗忘!

阳光开朗的林同学。(图片来自网络)


1983年,台湾作家张晓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学校,并写了那篇著名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努力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一个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十几年前,林同学的妈妈也充分信任教育当局和学校,把儿子送进学校。谁知道,十几年后的这个母亲节,儿子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想来不寒而栗。他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难道不是一个母亲应该知情的吗?而官方公布的通告,显然无法回答一个母亲基本的疑问。而且让人心寒的是,通告语气冰冷,措词程序化,让人感觉不到丝毫人性的温度。


一个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不用说为人父母了,但凡有基本人性的,都会感同身受,为其一掬眼泪。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样一个艰难的世道,把一个孩子拉扯到17岁,做父母的需要付出多少精力和心血!面对孩子的猝死,做父母的何其悲恸!而官方的通告依然用惯常的公文范式进行程序化表达,那些字句理性到缺乏人性,乏味到没有人味,可以管窥其背后的机构和人员对生命的漠视。


特别是警方通报那句“家属对调查结论无异议”,我打死也不相信。除非被外界施以不可抗拒的压力,否则,哪个当父母的会对自己孩子不明不白的死亡没有异议?


林世钰 | 成都,今夜我无法将你遗忘!


此事也对学校其他孩子造成精神困扰,甚至创伤。“知乎的一个匿名用户说,他是林同学的同学,全班都被告诫,如果谁说出去就处分谁,如果被开除,没有学校再会接收,连高考都考不了。他称自己为“懦夫”。


记得卢梭说过,“只要老师一次对学生撒谎并潜入谷底,就可能导致他所有的教育成就遭到破坏。当一个学校,甚至整个体制都在掩盖真相、对孩子进行恐吓和撒谎时,之前所有的教育都成了虚伪的代名词。林同学班上的那些孩子,价值观可能会因此崩塌,心灵留下创伤,此后再也无法信任丑陋的成年人世界了。这是学校教育的莫大失败!


学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学校是教授孩子知识、建立他们价值观、滋润他们心田的地方,是大家心目中的一片净土。每天,父母把自己最心爱的孩子交给学校,是因为相信孩子在学校是安全的,相信学校的老师可以善待孩子,相信孩子在学校会有所长进。当家长的,可以去怀疑世界上任何一个场所,但是对学校,几乎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很少有人如张晓风那样疑问: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


在教育产业化、功利化、贫瘠化的今天,我相信依然不乏学校和老师保持教书育人的初心,坚守这块灵魂的阵地,就像美国电影《死亡社》里的老师约翰.基廷一样,不但教授知识,而且把美好的种子撒进孩子的心田,让他们知道何为浪漫自由,何为美,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绽放真正的自我。可是,这样的学校和老师毕竟少而又少。


近年来,一些学校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件,让我对学校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信心产生动摇。2017年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去年的常州缪可馨跳楼事件,再加上这次的成都4*9中事件,屡屡打破我对学校的美好期待以及对教育体系的信任。


一个教书育人、本应干净的地方,何以变成一个尽显人性之龌龊、制度之邪恶的污浊之地?难道成人世界里,真的不能辟出一块净地,让孩子美好的灵魂如嫩芽般生长?


当一个孩子在学校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思想无法伸展,自我无法绽放时,我不知道,这样的学校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教育体制还有何颜面立足于世自我吹嘘?


每天清晨,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那么多可爱的孩子,在父母和长辈深情的目光中走进学校。“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这是张晓风,也是每个做父母的对世界的发问。


傍晚,家长在校门口翘首以待,老远就认出自己的孩子,满心欢喜。作为人类,我们爱自己的子嗣,因为他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



林世钰 | 成都,今夜我无法将你遗忘!

图片来自网络


人是最宝贵的。昨天,中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出来了,中国总人口14.1亿,其中60岁以上的成年人占总人口的18.7%。人口增长速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平均一个中国女性一生只生1.3个孩子,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处在紧迫的人口危机之中——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萎缩。在此大背景下,每个家庭的每个孩子都显得多么金贵。整个中国社会应该要像爱惜自己的瞳仁一样,珍爱每个孩子。


2007年,我初听周云篷的歌《中国孩子》时,女儿才两岁。看着她在树林里奔跑,春风拂起她乌黑的头发,露出她秋月般美好的脸庞,想到克拉玛依的孩子、成都的孩子、沙兰镇的孩子、河南人的孩子、山西人的孩子,心碎不已。


14年过去了,一切似乎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今晚,我和16岁的女儿一起吃饭,看着她饱满的额头在灯下熠熠发光,想到此刻躺在冰冷的殡仪馆里、和我女儿年岁相当的男孩,以及刚刚失去儿子、伤心欲绝的母亲,难抑悲伤。同为母亲,我知道那种万箭穿心般的痛。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18年前,那个叫李思怡的成都女孩,因为母亲吸毒被拘留,自己无人照管,活活饿死在家中。如今,17岁的成都男孩林同学,躺在冰冷的殡仪馆里,再也无法陪母亲过下一个“母亲节”了。此后,每年的“母亲节,将成为他的忌日。让人情何以堪?


琴声呜咽,泪水滂沱。成都,今夜我无法将你遗忘!


——End——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非虚构类)”。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手工艺品。目前旅居美国新泽西州。


所属主题
一苇杭之渡彼岸
一苇杭之渡彼岸
用媒体人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用妈妈的心肠分享教育心得,用旅行者的心情体验旅途趣味。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