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绿色播放键,收听舒舒播讲
文 | 舒舒 图 | 网络
01
伍斯特福(Nicholas Wolterstorff)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及神学院的教授。多年前,在一个星期天,他接到一通电话,告知他儿子艾力克(Eric)在奥地利登山的时候罹难身亡,年仅二十五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残忍猛烈的重袭使伍斯特福感到深入骨髓的寒冷和痛苦,几乎不能呼吸。即使有着丰厚的信仰和知识储备,这位父亲还是在相信和怀疑、盼望和绝望、安慰和泪水之间游走,在向下和向上的两股力量的拉扯之间体验这无法言说的苦痛。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Lament for a Son”(《爱儿挽歌》和《孩子,你忘了说再见》是两个中文翻译版本的书名),不是以教授或作家的身份,只是作为一位失去爱子的父亲分享个人的伤痛经历。
在书中,他说到:
我曾以这双手将他从摇篮里抱起,一个小小、温软、令人悸动的生命。如今,死亡终结的时候,我以同样的双手,触摸棺木里的他。我踌躇着,我能受得住这最后一次的触摸吗?
伍斯特福完全没有像一个神学教授般地教导其他在哀悼亲人的同路人,他只是诚实地记录了自己深沉似海的痛苦和悲伤,记录了对信仰和苦难的思索以及自己对笃信已久的上帝发出的疑问甚至呐喊。
他坦言,有一段时间,尽管自己并非“像那些没有盼望的人”,他在理性上知道有一个“天堂再相见”的终极盼望是属于他和儿子的,然而,说实话,他自己或亲朋好友口中所说出的那些试图减轻死亡之恐怖的敬虔话语,并没有办法安慰到那颗流血不止的心。
02
上帝真的知道他的痛吗?
上帝知道死亡导致意义的破灭吗?
上帝知道死亡带给人的惊惧吗?
上帝知道他有限的眼光穿不透无限的时空、看不穿苦难的奥秘吗?
…………
伍斯特福就像旧约时代的那个突遭奇灾的约伯,在苦难的重压之下,给上帝抛出了无数个问号。可是,和千万个在痛苦中呐喊的人一样,他没有听到上帝的回答。
但是,他被撕裂的心仿佛渐渐与上帝更加贴近,他从失去爱子的经历中仿佛体会到一点点上帝为祂的孩子们所承受的痛,哪怕只有亿万分之一。
圣经中说没有人见了神的面还能活着,他和许多人一样,总是想着那可能意味着渺小的人类无法承受那极为圣洁的耀眼可畏的荣光。可是,他的一个朋友说:“也许,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看到过祂的悲伤还可以存活呢?”这倒是一个新鲜的看法。
他自己则生出这样的体会:
We strain to hear. But instead of hearing an answer we catch sight of God himself scraped and torn. Through our tears we see the tears of God. (原文)
我们竭力倾听,却听不见任何答案,然而,我们看到上帝自己被擦伤被撕裂。透过泪眼,我们看见上帝祂自己的泪水。(编者意译)
上帝没有对约伯解释患难的缘由,上帝通常也不给我们解释,可能祂解释了我们也不会懂。可是,伍斯特福仿佛比从前更加了解:上帝不仅是患难人的上帝,祂更以己身承受患难,祂的独生爱子耶稣不是死在被众人咒诅的十字架上吗?
在书的前言中,伍斯特福提到他和一个朋友简短的交流。那个朋友买这本书送给他所有的孩子,伍斯特福觉得有些困惑,问朋友为什么将这样一本满是痛苦甚至绝望的书送给孩子们呢?朋友说:“因为它是一首爱之歌啊。”哦,是啊,人类的每一曲挽歌都是爱之歌!爱愈深,痛愈深……
“是否有那么一天,爱之歌可以不再成为挽歌呢?”伍斯特福用这个问题开始了他艰辛的纪念爱子的写作。
03
在(耶稣的)受难周读到这本书的我,心跟着作者一起悲伤,一起发问,一起思索,也不禁想起我曾经亲眼目睹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那触及棺木的抖动的双手,再也哭不出眼泪的呜咽……
然而,“是否有那么一天,爱之歌可以不再成为挽歌呢?”再次定睛十字架,看着神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的那场死亡,我知道答案是肯定的,是的,会有那么一天,而且,历史上已经出现了那一天。
两千多年前,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圣城的那日,人们像迎接王一样热情似火地欢迎他,他们手持棕树枝站在道路两边,并将衣服铺在地上让主骑驴走过。他们高呼“和撒那,主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他们要耶稣立即施行拯救,做他们的王,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欺压。但耶稣不要做这个世界的王,于是这个世界就要治死他。
没过几天,曾经的欢呼“和撒那”变成怒吼“钉他在十字架”!曾经激动挥舞欢迎他进城的双手变成了紧捏的愤怒的拳头!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所“赠予”的光环就像棕树枝一样摇摇晃晃,转眼间就颠倒错乱。
那一周的星期五,死亡同样让爱着耶稣的人或者盼他做王的人悲哀绝望,十字架上的耶稣在痛苦中也喊到:“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没有回答……天为之哭泣,地为之崩裂。
可是,随后的星期日,那空空如也的坟墓虽然是匪夷所思,人们穷尽一切科学之能也无法解释,它,千真万确地发生了。那一天,它让当时本已四散的门徒和后来亲见复活的耶稣的几百人瞬间走出了痛苦绝望。那一天,哀伤变为喜乐,哭泣变为跳舞,挽歌变为颂歌。(为什么这个悲惨的星期五成了人们口中的Good Friday?参见《从最后的晚餐说起》)
04
伍斯特福写下爱子挽歌,想告诉其他正在经历伤痛的人,“在举哀的座椅上,有人在他们之先早已入席,与他们一起受苦”。因为他已经受了这苦,他懂,他知道,他说出人们无法表达的心碎,他也带着他们看见满天满眼的沉沉乌云之上还有阳光。许许多多的人因着这本书受了极大的安慰。
那么,耶稣以自己血淋淋的死亡和荣耀大能的复活写成的这本书呢?你若是没有读过,请你一定要读。你若是已经读过,请你再三地仔细地一字一句的重读,因为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安慰,它所饱含的永恒生命的气息会融入你的生命。
耶稣以无罪之身替我们受了极大的苦,他懂我们一切的苦,他也会解决我们一切的苦。他战胜了死亡毒钩,所以,只有他能给我们这个世界所无法提供的平安和跨越悲伤的桥梁。
是的,最终,伍斯特福和他的爱子艾力克,我们和我们心爱的人,都会翻过泪水涟涟的篇章,正像C.S Lewis所说:“新天新地,相同又不同于现在的天地,将在我们里面复活,正如我们在基督里复活一样。再一次,不知经历多少世代的静默和黑暗后,鸟鸣啁啾,流水潺潺,天光云影在山间流盼,久违的朋友笑容满脸,惊讶地认出我们。”
#依一—读后感#
二十四五岁时,参加了教会一弟兄的葬礼,亲见他与我同岁的妻子,躺在殡仪馆大厅的地板上痛哭打滚,时而站起指着他的遗体歇斯底里的怒喊:“你给我起来”!继而亦躺地痛哭打滚。令人揪心,那一声声唤不回他已安息的灵魂。想起弟兄安息前不多日,与他交谈的情形,甚好!他感受到神的慈爱且无惧怕,平安喜乐在他心里。我心绪才抽离这悲伤,看看左边正挥动着腰鼓棒击鼓唱诗的老姊妹,亦是年轻丧偶养大四个孩子的寡妇。一脸坚定的唱着:“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此情此景皆是得胜的凯歌:如文中所言“在举哀的座椅上,有人在他们之先早已入席,与他们一起受苦”。上一首追思曲又存进我心间“我的同胞,我的亲人,你们将奔向何方?人生的道路曲曲弯弯,究竟哪条通向家乡?我的家乡不在这里,我的家乡乃在天上”。重逢无须告别,那日再见。
#燕归来—读后感#
文章一开篇说的是死亡,死亡对人类而言是个不可逃避的话题,每个人都在死亡的阴影之中,有恐惧,有悲哀,对于这个我深有体会。文章最后说到耶稣的复活,说到我们唯一能够战胜死亡的方式。这个正是我现在努力想了解的,想得到的。正好在看《罗马书》,【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罗马书7:24,25】复活节临近了,阿门。
#Firebird—读后感#
圣经成书最早的最古老的书卷约伯记就是讲述苦难的故事,可见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断经历苦难和思考苦难。身为基督徒我当然非常清楚苦难的来源——创世记第三章的堕落,罪进入了世界,并带来了绵延不绝的苦难。
但是光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苦难本身并没有意义,经历苦难的人们依旧问为什么,依旧被撕裂,依旧绝望。虽然我的经历中,还说不上经历“苦难”,但我却实在地知道“痛苦”的滋味。
看着身边人经历的苦难,经历着自己的痛苦,我慢慢体会到在苦难中确实可以得到安慰与盼望——就如文中所说,耶稣亲身承载了极大的苦难与痛苦,每念及于此,我就不想再问“为什么”了,我就可以在读经中让平安在心里做主了,我就在赞美中和祷告中喜乐了。
比如远远称不上为“苦难”但的确“痛苦”的大龄单身处境,要承受很多的压力、孤独和委屈。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听不到祂的声音,我甚至都很难再为此祷告——但是我心里却知道,祂是爱我的,这爱是我唯一和终极的满足。虽然会沮丧失望难过流泪,但是仍然会不时地经历到祂的爱,知道祂在,祂的旨意最美,心里就得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