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9 1 月, 2025
spot_img

古德纳夫自传 (Witness to Grace) 见证耶稣恩典

古德纳夫自传 (Witness to Grace) 见证耶稣恩典

据wikipedia数据统计显示,诺奖获得者中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基督徒。虽然这是10多年前的报道,但至少说明基督信仰与科学发现丝毫不冲突。然而诺奖最多只反映了一个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价值【1】,与上帝存在无关。倘若把信心建立在顶尖科学家身上,迟早都会出问题。

 

所以再次写John Goodenough,不是因为他的诺贝尔化学奖,可以吸引眼球。而是读完他的自传一书《见证恩典》(Witness to Grace)。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谁给了他这份勇气?

 

你可能会觉得,“勇气”显得太夸张了。西方社会宗教自由,又没有所谓压迫。然而,在这个社会,宗教领域早已经变得私人化。公开谈论信仰,并不是不能,而是已经成为不太合宜的事情。这就是所谓世俗时代。作为有识之士,你可以公开你的政治倾向,甚至性取向,婚姻取向,但唯独宗教信仰避于一隅。既然信什么也成了私人领域,明智之举,自然是避谈信仰。在科学领域尤甚。甚至可以说,这仍然是一个普遍抵挡和漠视信仰的世界。符合圣经预言。

 

John Goodenough的自传,不是以“我的奋斗”为题目,反而以《见证恩典》为题目,已经显得守旧。John Goodenough乃是一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不是一名牧师。这样见证信仰,对他而言,究竟多少用处?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益处。一个信仰的见证者,反而要面对更多的声音和压力。作为基督徒,可能会更有体会。

 

八十多岁的John Goodenough并非不熟悉这种情形。在他的自传里,这样记载:

 

“有一次,波士顿以北的一个公理会,想请麻省理工学院的人与他们谈谈核能和核弹的事情,我承担了这项任务,并站在基督徒的角度进行了介绍。我的母亲和朋友也被邀请参加。当母亲离开教堂时,她对我咆哮道:“我一生从未如此尴尬过!”我的哥哥沃德安慰她,我需要宗教信仰作为心理安慰,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解决问题。”

 

而父亲对他公开宣传信仰的反应如何呢?“父亲深表失望。他曾经对一个朋友说:‘我不知道我的儿子怎么成为了一个该死的清教徒!’”

 

接下来John Goodenough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描述父亲的反应:

 

“有一次,我应邀在耶鲁大学的出版物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宗教的文章。父亲看到后给我写信说,他的同事欧内斯特·波拉德(Ernest Pollard)是生命科学院的教授,也是一名去中国的传教士之子,在读完我的文章之后,就对我父亲说:“欧文,我可以向前走,我可以侧身走,但是我不可以退着走!”这也是我父亲的立场。。。我为我们永远无法进行有关基督教的坦诚对话而感到难过。”

 

基督徒的传统信仰,产生于大约2000年前,在后现代社会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倒退。在清华读博士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在跟导师探讨信仰话题的时候,一开始他还表示一些兴趣,但当深入交流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些东西适合在几十年前讨论。这是很多知识分子的普遍态度。而在国外的科研氛围里,也鲜有信仰的对话。一次实验室聚会,我有意跟一位韩国同事讲基督教在韩国如何复兴之类的话题,他听后并没有什么回应。随着年龄增加,愈加觉得不能公开讨论信仰,显得与大环境不融。

 

所以John Goodenough七八十年以来,丝毫不避讳信仰话题,甚至在办公室就大张旗鼓的摆出信仰,不得不说是一种“另类”。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推动他,要公开见证上帝的恩典【2】?


古德纳夫自传 (Witness to Grace) 见证耶稣恩典


 

你能够相信,让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见证恩典的,是一位设想的上帝吗?是一位想象中的耶稣吗?

 

他在自传中间,这样写道,“就我而言,我决定不再否认。我承认那圣洁的神,在拿撒勒人耶稣基督里,使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5:19);我再也不能拒绝公开宣布我的信念,至少从这个意义上讲,耶稣是应许给犹太人的救主,并且是外邦人的光(以赛亚书42:6)。受审的时候,当被问到他是谁时,耶稣并没有否认自己,尽管耶稣知道审判他的人看不到他所说的天国。我究竟有没有勇气迎接这位向我施慈爱的救主?”

 

稍微再往前推,历史上基督信仰的见证者,大有其人,简直如云彩一样。比如在体育方面,有奥林匹克赛跑金牌得主埃里克·利德尔(Eric Liddell,1902-1945)去落后的中国进行宣教的见证【3】,当年也轰动一时。

 

再往前,则是初代的信徒们,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依旧见证耶稣的福音。这组成了圣经的新约部分。

 

然而,我知道这种笼统的文字往往不能产生共鸣。除非你深入挖掘每一个见证者的内心。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喜欢迅速浏览各种网页得到资讯,然后争取花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风景。却很少停下来,看看一本被称为书中之书的故事,细细品味它的古老与神圣,并聆听你内心的声音。

 

许多时候,一个轻轻的叩问,就可以开启新生命的大门。圣灵是何等温柔。JohnGoodenough灵性的觉醒是在梦境当中,他深深经历到了上帝的爱。而这梦境,和他读的一首有关【5】。他求助父亲,该如何理解人和上帝的关系,父亲却并不当回事,告诉他宗教情怀不过是人类普遍体验。但这梦境却在作者年轻的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为他一直在努力追求,如何理解圣经故事以及敬拜上帝的真正含义【6】。


这也应验了圣经的话。


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路加福音 11:9-10 和合本)

古德纳夫自传 (Witness to Grace) 见证耶稣恩典


 

 

 



 



 

1. 在西方,与诺奖齐名的,其实还有一个世界级奖项,“ 邓普顿奖”,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影响与价值。然而这个在国内就没有那么受大众关注了(什么原因?)。这和我们国内媒体普遍关注古德纳夫的科学成就而忽略报道他信仰方面的事情,一个道理。

2.  实际上,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很多见证基督信仰的人。举个例子,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查尔斯·哈德·汤斯(Charles HardTownes)便是这样一个人。在他那个时代,自由主义盛行,也已经形成了科学反对信仰的风气。而他一直致力于宣传基督信仰和科学之间的对话。并因此获得邓普顿奖!

3.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E5%88%A9%E5%BE%B7%E5%B0%94eric-liddell/

4.   “The Hound ofHeaven,” a poem describing how the Spirit of Jesus pursued the author until hefinally surrendered to its Love. 

5.   作者讲到自己年轻时候不断追求理解圣经的经历:“在Groton学校的第一年,我参与合唱团的服侍,唱赞美诗开启了我在教堂礼拜新鲜又快乐的经历。到了第二年,我开始处于变声期,这个经历也挺特别。那时,神学是一门课程。我发现教我们这个科目的校长(教区牧师),每天都起的很早,好在早饭前为整个学校祷告,并且会专门向那天生日的毕业生们表达问候。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他的祷告常常是,“主啊,帮助我们,在有生之年活出高尚,赐我的同伴喜乐的力量”。


到了第三年,我觉察到祷告书中那些熟悉的词语,隐藏着一些我无法理解的涵义。例如,“圣洁”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我查字典,它的解释是一句经文,“你晓谕以色列全会众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 神是圣洁的(利未记 19:2 )。我还是无法理解。圣洁当然不仅仅是遵守律法!我意识到要想理解“圣洁”这个词,不是下一个定义那么简单。而是必须经历到它。我也意识到,如果我没有一定的经历,就会有一个鸿沟横亘在我和圣经之间,让我无法理解敬拜的真正内涵。 


那一年我们在读一本精简版的旧约故事。读到摩西站在燃烧的荆棘前,荆棘却没有被烧坏,我展开想象,有可能荆棘恰好被夕阳照射,看起来像烧着一样。然而,上帝呼召摩西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当摩西问上帝,你的名字是什么,他好回答那些以色列百姓。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出埃及记 3:14 和合本),这个答案真是难以想象;它似乎是解开我所面临的奥秘之关键。这年我决定受洗,希望受洗能够消除我面前无法理解圣经的鸿沟。


受洗确实让我更加有亲密的团契关系,但我还是没有领悟那些代表敬拜之象征和比喻的内涵。圣餐仪式上,我一开始是旁观者。我想领圣餐可以帮助我领悟,于是决定领圣餐。我特别喜欢法利赛人尼哥底母的故事。尼哥底母年纪很大了,晚上来见耶稣,耶稣告诉他,“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 神的国。”(约翰福音 3:3 和合本),“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 3:7-8 和合本)。当牧师按手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再次得到确信,我在做对的事情。但领圣餐后我依旧充满困惑。一定还缺少什么!”

(时间和篇幅原因,翻译待续)


所属主题
心意更新而变化
心意更新而变化
人若要扩展心灵,最好是研究基督。他舍身十字架以及三位一体神的荣耀真理。只要人对“神”这个伟大的课题做出真诚,热切和不断的探究,人的思想将得以扩到最阔,人的心灵将得以全面提升。这是做其他事情所得不到的。 ——司布真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