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学区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学区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配图名 赶集路上 水彩风格油画 原画尺寸 2.2m*1.5m

已获得著名画家程远授权使用 (程远 清华大学教授,大学教我美术的恩师。)


【作者按】

本来写完第一篇的时候没有想好第二篇写什么,但看到知乎有人调侃说这个标题是一个万能句式,什么都可以用:

白菜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萝卜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

受到启发,所以决心写一个“爱才是”系列,虽然料到会被骂,但这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因为如今长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其中最大的是爱。”(新约圣经 哥林多前书13章)


我们的大女儿苏今年六岁,她两岁半开始上幼儿园,四年间我们搬过两次家,所以其实她随着我们上过三个不同的园所——一个知名连锁品牌的私立园,一个声望颇佳的公立园,和一个家庭型的蒙氏园,基本涵盖了大众幼儿园的典型类别。其中可能最能称为学区的就是第二个门槛最高,周边均价最贵的公立园,但却是苏最不喜欢的幼儿园,她只上了一个学期我们就落荒而逃。


四年间我们一起经历这三个幼儿园,看到不同的体制之下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这些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有经验、有教训,对我们来说,可以说这就是由我们由父母教育过渡到学校教育的启蒙教程。

 

 

第一个幼儿园在我们所居住的住宅新区里,开发商引进的知名幼教连锁品牌,硬件好,离家近——其实提前一年上幼儿园,我心里是觉得亏欠的,但没人看孩子,当时我们也没有其他选择,就直接将小苏送去了。因为新小区入住少,第一届只有一个托班,17个孩子。在送她上幼儿园之前,我担心她年纪小,提前给她讲了许多关于宝宝上幼儿园的绘本故事。幼儿园也在正式开学之前,组织了家长带孩子进行游园,熟悉园所环境。

 

第一天,我故作轻松地送她上学,她大方地和我再见,望着她背书包的窄小背影心里隐隐失落,几乎要流下泪来,毕竟是她第一次离开家,去到属于自己的崭新世界。白天我虽然在上班,心情始终忐忑,到放学便忍不住给她爸爸打电话。结果出乎意料,说去接她的时候她抱着老师的大腿不愿意走,还要在幼儿园继续玩。我就彻底放心,看来虽则小,她却是真的到了需要离开父母,接触同龄伙伴的年龄。

 

从苏会说话起,加班少的每天晚上,睡前我都有她聊天的时间,上幼儿园后话题变成了:今天在做什么,有什么好玩的事,认识了什么新朋友,最喜欢哪个老师?女儿很爱说:她说她午睡的时候睡不着,老师就带她坐在小床边,待她安静,后来就奇怪地睡着了;她说老师也喜欢像我这样与她聊天,笑咪咪的;她说她认识了新朋友,说到新朋友的时候眼睛闪亮,是那种和大人在一起玩的时候不一样的明亮……我听她说着幼儿园的这些事,心里满满的温暖,好像觉得这个小人儿真的是长大了,开始渐渐地迈出自己的小步子去新奇地拥抱一个陌生的对我来说也无比奇异的未来世界!

 

我心大,也不是那种常和老师联络的妈妈。但我经常看到女儿的老师在朋友圈里提起她,她说女儿小嘴很甜,经常鼓励老师多笑笑,说老师笑起来眼睛最好看。也会在老师正准备生气的时候小心地提醒她:爱是恒久忍耐——我看到觉得很惊奇,这是我丈夫很小就教给女儿的一句话,他让孩子在每次自己要生气的时候说这句话提醒爸爸。苏很快记住了,但我没想到她还如法炮制来对待老师,我幼时可不敢这样。


老师年龄很小,也就二十出头吧,还在爆痘痘,教学经验也不算丰富,但她看孩子时的温柔眼神,就让我很安心。

 

我也翻看了他们的课本,就是通用教材,教春夏秋冬和生活自理。但苏在这个幼儿园真的有很大的变化,她开始勇敢地和同龄人交往,有了更好更规律的生活习惯,语言体系也日渐丰富——更重要的:我能感觉到她是真心地想做一个好的孩子,一个讨爱她的人喜悦的孩子。

 

所以后来因为爸爸的工作原因我们要搬家的时候,心里觉得特别对不起孩子。特地去找园长问给孩子换幼儿园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她并没有因为孩子要转走吓唬我,反而安慰我说:没关系的,孩子适应性很强,你不要太焦虑。孩子的情绪其实是父母情绪的镜子,你为这件事焦虑,她也会焦虑,你越淡定她越淡定。但你们家孩子心思细腻,建议给她找一个老师有爱心的幼儿园。

 

告别的时候,苏的老师特地跟我要了一张她的照片,说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搬回来,留个纪念。她还跟我说她私下问苏:“去了新幼儿园会不会还想念这里的老师啊?”结果苏说“不会的,我去了新的地方就会有新朋友,就会忘记你们的。”童言无忌又确实,她无奈地笑着说她感觉又好笑,又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去第二个幼儿园的过程颇为周折,原本我们想就在丈夫学校周边找同样的连锁私立。但丈夫学校的校长体谅他携家带口住到学校,帮忙找了附近一个声望很好的公立园,费用比私立便宜一半,口碑据说极好,很难进,我们很感激。

 

这个幼儿园的规模和设施甚至胜过上一个私立园,墙上贴满了各种非常精致的幼儿手工作品。第一次送孩子入园,我其实很放松,毕竟她已经算是有过一年园龄的孩子,上小班应该各方面都更适应。


晚上回来孩子心情还不错,她说他们每个孩子都选了一个小贴纸代表自己,贴在自己的柜子上,杯子上,她想选小兔子,但挑的慢,拿到的是个小蜗牛。我听了笑出声来,她平时做事确实有点慢腾腾的,就像小蜗牛一样。

 

第三天就有点不太对劲,晚上我们照例卧谈的时候她开始回避幼儿园的话题,并且跟我说她明天不想去了,我问怎么了,她怎么也不肯说。第二天送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在路上我就能感觉到她非常明显地惧怕,这在之前是完全没有过的。我于是特地问了下班主任情况,说孩子这几天不想入园,不知道什么原因?

 

中午我接到了老师的电话,她说昨天午饭的时候,因为苏吃饭慢,生活老师有点着急,就端起碗喂她饭,喂饭的过程粗暴,苏流着泪吃完,可能是吓着了。在电话里她也诚挚地跟我道歉,让我好好安抚孩子。

 

我听了非常心疼我的小人儿,从小我们没有粗暴地对待过她,也期望她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晚上接她回来,我小心地提起了昨天中午的事,她开始还是不说话,听我说到老师是不是喂你饭了,她就大哭了出来,边哭边说她不想吃饭,可是老师说不听话,爸爸晚上就不来接她了,她好害怕爸爸真的不来接她了。我抱住她说没事的宝贝,你只是吃饭有点慢,爸爸一定会来接你的,每天都会。

 

我还是继续鼓励她上幼儿园,安慰她说老师不是故意的,她只是出于好心看你慢想帮你,但是方法不太对。妈妈带你一个孩子有时候都没有耐心,老师每天看那么多孩子很累,有时候没耐心也正常,我们要体谅她。她说那妈妈跟老师说一下,说我吃不了很多饭,请老师不要喂我。于是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送她去幼儿园,她都叮嘱要重复跟老师说不要喂她饭的事。

 

渐渐的我感觉出了这个公立园的不一样。它有更多的规矩,比如吃饭慢的小朋友被分到草莓组,不能参加中午的户外活动也有更严格的训练,她们的教学特色是戏剧,孩子们每学期的学习会围绕戏剧这个主题展开,学习戏剧里面的音乐和表演,每学期末会有正式的汇报演出,日常每天都为了这个演出进行排练,幼儿园也因此得到各种教育奖项。孩子似乎也更优秀,每次学校要求交手工或者绘画作业的时候,门口展示的都是非常精致的明显是家长“帮助”完成的作品,和原来幼儿园教室门口贴的弱弱的质朴的儿童画完全不同。

 

在这个幼儿园我们待了小半年,孩子确实学到了很多技能,表演、演唱、故事,也还是一个课堂表现很好很乖巧的孩子——但不是那种讨人喜悦的乖巧,是那种惧怕刑罚的谨慎。


因为怕麻烦,我很想努力说服自己让孩子继续在这个幼儿园坚持下去,安慰自己说世界并不完美,孩子也要受一些挫折教育适应不同的体系,也努力鼓励女儿去接纳和适应环境。


但我明显感觉到女儿越来越拘谨,不再有原来那种单纯的和老师无话不谈的烂漫,说到老师的时候更多的是惧怕,惧怕排练得不好被批评,惧怕吃饭太慢被喂饭,甚至开始惧怕午睡时睡不着,惧怕上课时举手要求上厕所……


于是在汇报演出后,丈夫就毅然决然的去办了退园手续,帮苏把被子抱回家的时候,跟她说我们从这个幼儿园毕业了再也不用去了,女儿脸上那种如释重负的喜悦我至今都记得。

 

 

寄居学校宿舍的下半年,我们通过网络辗转找到一个附近小区里的蒙氏托管园——封闭小区的首层,一套不是很大的复式,一个北师大的姐姐为自己儿子开的小幼儿园。加上他的儿子,这个幼儿园一共有15个3岁左右的孩子,3个老师。满屋子都是各种蒙氏的玩具,我一眼就看到墙上贴着的“爱是恒久忍耐”。

 

和姐姐详细聊了孩子的情况,告诉她女儿有些胆小,不太爱吃饭,而且在之前幼儿园其实小小受伤。她都微笑着答应,说没关系,都会好起来的。

 

确实会好起来。蒙氏的教育温柔而坚定,孩子也有很多自己工作的时间和自由。我有时到的早,会观察他们带孩子的方式,老师在组织学习的时候,有些调皮的孩子会在旁边玩,老师也不生气,只是告诉他不要喧哗影响其他孩子,慢慢地围过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慢慢地所有孩子都开始遵守规矩。两个孩子起冲突的时候,老师会拥抱孩子分开他们开始安慰,直至情绪稳定下来重归于好。在这个特别小的甚至没有操场只能在小区草地中活动的小小幼儿园里,我欣喜地看到女儿又开始喜欢上幼儿园,开始有新的朋友,开始喜欢吃饭,开始褪去自己的拘谨和惧怕变得勇敢又有力量。


我想老师们一定付出了很多的耐心和爱心,“因为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将惧怕除去。”(新约圣经 约翰一书)

 


后来丈夫终于调回去,我们又搬回原来的小区,在园长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第一个幼儿园里原来的班级,直到即将毕业的如今。


有时我会问女儿她最喜欢哪个幼儿园,她还是会说最喜欢现在这个幼儿园,因为老师很温柔,也有很多好朋友。我问她那个蒙氏园,她说也喜欢,但小朋友有点少。但问她那个公立园,她就会很坚定地说不喜欢。


如今孩子六岁,马上要上小学。在之前换房的时候,因为看了学区相关的文章,我也很焦虑,和丈夫商量我们要不要给孩子换到西城海淀,换到好的学区。毕竟按照目前的高考格局,在我们现有的学区中,貌似女儿即使考到第一名也没有上TOP2的可能。


丈夫就跟我说,大女儿上幼儿园的过程让他更深刻地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在世人看来也许第二个园所是最棒的学区,从成果来看教出来的孩子也似乎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更加优秀。但是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子行为背后的源动力才是。


在教育心理的体系里,有一个经典的金字塔模型来解释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学区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基座是关系的建立,所谓关系就是孩子和世界的互动方式,最好的关系也就是爱;在与周边建立爱的联结之后,孩子才能建立自己正确的信仰——即对于世界的认识;在有了正确的信仰之后,孩子确认了自己被爱的身份,就有了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价值观;最后由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才自然而然地有了正确的行为。


所以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高考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能收获爱付出爱的健全幸福的人。学校也不是最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学校的教育是以爱为出发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的教育;还是以功利为出发点,关注纠正孩子短期行为,提高孩子专业技能的教育。后者也许短期内会更有效率,但前者才是真正的教育!


也不是说公立就不好,私立或者蒙氏就好,我丈夫目前所在的公立中学,虽然只是一个重点校的普通分校,但确实是一个以孩子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不填鸭不堆时间的中学。事实是无论在哪种教育体制之下,教师和学校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也不是说学校的硬件和私资,学生的程度不重要,这些当然都很重要,我自己从事建筑行业,也看到确实一个好的学校建筑也能从程度上影响和塑造孩子的行为。我们回顾自己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路掐尖走过来,因为处在更优秀的群体中才最后上了顶尖的大学。但是最重要绝不是这些,而的是教育的起点,是爱!


现在我们决定回武汉,虽然还没有找好孩子的学校,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共同的心志,不去追求大家眼睛看到的所谓升学最好的学区,而是好好考察,给孩子找一个在“爱里没有惧怕”的小学。


上一篇《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文章的最后,我说我们的孩子以后是永不滑落的被爱的阶层,后来“被爱阶层”这个词就被用来调笑,还有朋友打趣说目前中国阶层已经已经开始快速分化,变成有房有爱阶层,无房有爱阶层,有房无爱阶层,无房无爱阶层:)


我当然希望我的孩子们未来有房有爱,也希望未来我们的国家每一个孩子,有爱以安心,有房以栖身!


但确实相对于房子,爱是更难以获得的。在当下中国,其实大多数人都能有自己的房子,只是大小城市的区别;但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却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爱——太多的父母为了房子为了生计在外打拼,我看到在我那个五线小城的家乡,大多数孩子都住着宽敞的房子,但真的只有少数孩子才能拥有从小在父母的身边长大,在爱中受教育的权利!


愿你我孩子生活所必需的爱不再是这个“谈房色变”时代的奢侈品,愿你我的孩子都没有为了买房或因为买不到房而离婚的父母,愿你我的孩子都有在自己父母身边,在爱中受教育的权利!







PS:写完这篇文章我念给我的女儿听,问她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她说:喜欢,可是这不是故事,这就是我的真实生活啊!


至于如何做一个有爱的建筑师,设计有爱的教育建筑,在开个人公号之前我写过一篇专业文章发表在公众号VA(ID BJVKArch)上,名字为《步履不停JAPAN|日比野的幼儿之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一下:)



作者简介:

小万工是工作时大家对我的称呼,领导叫我小万,小弟(就俩)尊称万工,我为了装嫩就常常自称小万工。小段工是同事给我取的外号,因为我生活中特别喜欢憋段子,我司盛传“段子有十斗,小段工独占八斗。”所以小段工和小万工都是我本人正襟危坐严肃文章的时候就用小万工当作者,插科打诨轻松调侃的时候就用小段工当作者。所以小万工的文章没有虚构,小段工的文章则肯定是加工过的生活,因为段子得靠编啊。不过傻傻的分不清楚也没关系,因为两个都代指我。这篇文章是正襟危坐写的,所以作者是小万工:)

欢迎扫码关注小万工个人公号,转载请后台留言注明出处,并务必带下图二维码。









所属主题
小万工
小万工
有信有望有爱 公号名:小万工 (xwglovegod)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