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阐述是建立在他的“四因说”基础之上,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形成有四种原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其中目的因是最重要的原因。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理论》中提到,“人的目的因是善,最高的目的因就是最高善”。因此,他在《政治学》中先从最重要的目的因探索国家到底是什么?他认为“国家并非简单地共同生活的社会团体,而是一个以最高善为目的的团体。”人类既以善为目的因,国家亦以最高善为目的因,而政治学就是在这一目的指导下探求最适当体制的学问,而政府则是实行政治体制的机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适当的体制是哲学家执政,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共和制更合理。实际上二者并不绝对,因为各自面临的环境不相同,柏拉图之所以认为哲学家执政,因为他生活的时代面临波斯的危险,而亚里士多德则是马其顿扩张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主要关注认识论和社会哲学,前者的奠基者是笛卡尔,后者打下基础的则是霍布斯,认识论以唯理论和经验论为主。唯理论的代表有笛卡尔、斯宾格诺莎和莱布尼茨等;经验论主要有洛克和休谟。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笛卡尔

霍布斯认为是民众“让渡”权利给政府,洛克的设想则是在一定期间内民众只是将自己的权利“信托”给政府,如果政府不能达成其目的,人们就可以重建新的政府。

在社会哲学上追随霍布斯的是卢梭,但他不认同霍布斯有关人类“自然状态”(原始状态)是战争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状态”的人对受苦的他人具有怜悯之情,但这种“自然状态”会逐渐走向不平等的社会。因此,卢梭不提倡我们回到“自然状态”,而是试图寻找如何解决不平等的方法。

卢梭的大致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因契约而成立的社群,人们之所以设立政府,制定法律,主要是为了保障自由……如此看来,专制权力违反设置政府的用意,既不合理,又不能成为法律的根据和解决社会不平等的原理。”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在他的《社会契约论》里面,他一直在尝试什么方法或原理能让人类社会从不合理的“拳头游戏”重回到“规则游戏”。而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他论述的则是“专制统治本质上没有任何依据。”实际上,两本书的目的一样,设计“合理社会”而取代“不合理社会”的终极原理是什么?即“权利的正当依据是契约”。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谈道:“众人缔结社会契约,相互承认对方的自由,将自己置于公共意志的指导下创立共和国”。他认为“只有基于公共意志的共和国才是正当的国家。”

与“公共意志”相关的是“个人意志”和“全体意志”,个人意志指追求个体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全体意志指从个人意志出发,勉强形成综合,在全体意志中可能存在少数人和多数人利益冲突。公共意志则是追求市民共同利益的意志。

卢梭所说的“共和国”必须基于公共意志,而表面上打着“共和国”的旗帜,但却基于少数特权利益集团意志的政府,就不具有正当性。相反,市民关心的应该是统治是否体现公共意志,而非反映出公共意志的要求,因为任何共和国都无法满足掩盖在“公共意志”下的“个人意志”或“全体意志”。

在卢梭之前,还没有人如此讨论过政府和市民的关系,社会契约、公共意志和法治国家不仅确立了人民主权原理,而且还为国家的正当性找到了根据。

近代哲学在社会哲学中,到卢梭这里算是完成质的飞跃,但鉴于近代认识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社会哲学也只能期待新的思想出现。

十八世纪,康德提出解决唯理论和经验论对立的思想,即“先验观念”。康德的思想尽管非常晦涩难懂,但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条认识世界的新窗户。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康德将理性处理的对象称为“理念”,它可以不借助感性和知性最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康德认为“理念”超出经验认识的范围,其中自我、世界和神这三个对象被称为纯粹理念。简单地说,我们根本无法凭经验来认识诸如宇宙开始和尽头等问题。为此,康德使用“二律背反”来阐释这个道理。比如;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有限或者无限,这两个命题都可以成立。

所以,康德认为“理性的意义不在于从经验事实上把握世界样态,理性是为了明确道德行为,而理念则是为理性提供了按其目的行动的标准。”或者说,在认识论上他将“世界是什么”转移到“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善”的问题上。而在康德之前,哲学家们几乎难以将善和道德区分开。

近代哲学就认识论和社会哲学问题,从笛卡尔到康德,认识论追问的是主观能否正确认识客观;社会哲学从霍布斯到黑格尔,探讨的则是怎样的社会才是正当合理的社会。而在这两个领域之外,克尔凯郭尔提出了新问题,即“存在”的问题。简单地说,“我”究竟是什么?而存在主义哲学就是考虑这个问题的哲学支流。

在社会哲学中,穆勒的功利主义算是近代哲学关于这一方面的高峰。当一谈到功利主义,人们可能觉得它只是为了个人幸福而牺牲他人的思想,或者政府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抛弃少数人的观点。

但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认为只有“以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才是正当的功利性原理。功利主义实际上是要量化幸福,这样就可以确定在众多可能的行为中,哪一种产生的幸福最多。吊诡的是当每个人都试图增加自己的幸福量时,最终却会导致总体幸福量降低,这也是功利主义给人一种自私自利主义的感受。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功利主义给国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立法以达到幸福最大化,穆勒反对无政府主义,即国家没有任何的正当权力,同时他也不赞成绝对政府辩护者,实际上是批判霍布斯。作为一个自由的支持者,无政府主义可以说是实现个人最大程度的自由,但穆勒认为并非“越自由越好”。无政府实际上是没有了法律,而没有法律的自由难道还是自由吗?

在穆勒看来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都可以”,而是“人在不妨碍他人追求幸福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固有的幸福”。现在看来,它是显而易见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觉察到,因为“我们对一个观点确定无疑”和“这个观点是确定无疑的”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密尔即穆勒

简单地说,功利主义是对自然权利观念的批评,或者说是对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天赋人权”的批评。尽管自然权利的说法很吸引人,但缺乏根本性的论据,或者说“在上帝面前”的论据在功利主义的眼中很不充分。尽管很多人认为这些权利是“自明”的,但为何也有反对者呢?在边沁看来“权利是法律的小孩,而自然权利则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儿子。”

穆勒非常支持边沁的观点,他既不接受自然权利,又不依靠所谓的传统权力,而是将一切都诉诸于功利。不过,亨利.西极威克也指出“尽管功利主义是正确的道德理论,但它最好秘而不宣。”他的理由是“如果普通人知道功利主义的正确性,他们可能就会以直接利用功利主义的方式进行功利计算,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大多数人也会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能力不足或放大自己的利益做出很糟糕的计算。”

十九世纪下半叶,近代社会逐渐成熟,哲学也由近代过渡到现代。现代主义不仅在纯艺术上枝叶繁茂,而且在其它领域内也已经开花结果。但就认识和社会问题,依然是现代哲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及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他认为“希腊悲剧的意义在于肯定生存”。为此,他对近代文化尤其近代实证科学进行了批判。近代实证科学认为数据能正确反映客观情况,而这种态度实际上背离了古希腊悲剧的精神。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尼采

简单地说“任何童话式的故事,最后以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都不真实。或者说悲剧存在的意义所在,它不会也不能因为人的主观美好感受而被抹杀,普罗米斯修要想不断努力就必须承受困难。

尼采认识论的基本立场是“认识绝非主观对客观的描写,而是与欲求相关的价值解释。”他有一句名言“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尼采不仅拿理性开刀,而且还批评道德。尽管他同意叔本华关于“人生就是一种痛苦”的观点,但他不同意叔本华认为要想摆脱这些痛苦,人就要清心寡欲。他认为“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在探讨主观一致的认识路上,因为尼采,之后有了巨大转变,其中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很有必要谈一谈。不论实证科学,还是人文学科共同的基础应该都是现象。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胡塞尔

胡塞尔的思想难度系数之高罕见,近现代哲学的难题主客观是否一致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基督教世界观逐渐丧失作为绝对权威的结果,胡塞尔要做的就是寻找达成人类共识的基础。他基于笛卡尔怀疑的方法,提出了“悬置”的概念。

“因为我感到了幽灵的气息,所以我确信幽灵是存在的。”胡塞尔认为,我们先将“幽灵是否存在”这个前提悬置起来,在此基础上反省形成于意识内部的知觉经验,考察关于认识对象的认识结果的形成条件,这就是胡塞尔说的“还原”。

我们藉助笛卡尔的怀疑方法理解一下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笛卡尔的怀疑并不彻底,因为思维的主体依然还在,既“我思故我在”。胡塞尔要做的就是连思维的主体存在的信念也彻底怀疑,即他所提出的“悬置”起来,最后达到纯粹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的领域,先于意识存在的领域。

在先验的、纯粹的意识领域里,思维和意识是盲目和随机的,没有任何主体存在,世界就像一片混沌,就像存在主义哲学萨特说的,如果没有“我”这个主体,意识就空气中的一缕青烟,就像一个外在于人和世界的幽灵一样,它无影无相、却又不敢寂寞、四处游荡,它就是虚无。这种虚无的意识和人结合之后,就赋予人以意义,这是萨特名著《存在与虚无》的一个内涵,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海德格尔也是使用现象学的方法审视人类的存在,他的著《存在与时间》虽没有完稿,但依然是存在主义的经典之作。他是少有的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的哲学家,仅次于马克思和尼采。海德格尔认为“未来的思考不再是哲学思辨,思辨正在走下坡路,陷入了目前这种本质的贫穷之中,思辨将会把所有语言集中在那个简单的神话之中。”

认识论如何影响政治制度的设计呢?

就存在主义的思想,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承认其价值意义,但就如何理解其价值意义却十分困难,好在历史会渐渐给予证明。而大众在现代主义的迷雾中还不能看清楚明天的太阳之时,后现代主义就迫不及待地插上了自己的翅膀。后现代简单地说就是否定一切,包括现代主义,它强烈地反对权力、制度和普遍性。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重点是人类自身,以设计合理的制度。人们从普遍性出发,希望发现适合所有人的认识方式,尽管理论中看似可能,但现实中常常打脸不允许。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认识方式,或许他们更担心在现实中常常手忙脚乱。与其这样,还不如提前设计好一项避免犯错的规则,但规则往往也意味着限制自由,而后现代主义就是极力挣脱这种规则的结果。

从某种以上,后现代有利于打破暴君的垄断统治,但也容易让暴君的神经更加敏感,反而促使了极权独裁化。人有其共性,所以哲学家才不遗余力寻找普遍性原则,但人各自有有其独特性,因此门派众多,我们还没有考虑人类自身生产方式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其实,人间不可能有完美的制度,就认识而言本身,人与人之间也会差之千里。既要做到尊重所有人,还要顾及个体的需要,二者之间几乎无法同时满足。

或许只有此时此刻,我们才会稍微能理解一下宗教的意义,它的超越性在于人在此岸,但心在彼岸。虽不是放下全部头脑的挣扎,事实上也不可能而且也不必要放下,但至少能有一点时间让心获得宁静,就这一点现代人还不如古代,后现代人不如近代人。

打破永远属于容易的事情,重建或许千年都未必能做到。如果你能跳出其中,至少已经摸到了幸福的脉搏,但距离真正的天堂还有很长的距离。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