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中国人为什么愿意包庇

《孟子》记载: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假如舜是天子,他父亲杀人,而皋陶还是最公正的执法官,最好的办法就是舜带着父亲逃离国境,天子可以不做,但父亲不能不孝。因此,我们姑且认为孟子的观点是血缘伦理优先于政治伦理,至于被瞽瞍杀死之家的家属如何?孟子则回避了这个问题。

但孟子没有回答,并不代表儒家伦理回避了这个问题,受害者家属要做的就是天涯海角追捕凶手,一旦发现仇人甚至可以直接手刃,而舜要做的就是尽职帮父亲躲避法律和报仇之人的追杀。这就是儒家伦理,一方面允许舜包庇父亲逃跑,另一方面也允许被杀之人不经过执法部门追讨仇人。最后必然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儒家认为,人包庇自己的至亲和受害者手刃仇人都出自天然的亲情,都属于孝道的体现,二者都没有错。因此由儒家伦理衍生的“法”实际上不能叫法,只能叫社会伦理,结果整个社会总是亲胜“法”败。在理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实在很难理解舜的行为,但在中国的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会向舜学习,或者说天然血缘关系趋势我们做出违法之事。

另外,舜还不是一名普通群众。据《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楚昭王的国相石奢,他为人“坚直廉正,无所阿避”。其父杀人,他先抓后放,自缚请罪于楚昭王。昭王宽宥之,他仍为了尽忠职守的原则而自尽。

《论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认为偷窃就是偷窃,和什么样的身份无关,但孔子则认为至亲之间互相包庇才叫“直”,朱熹的解释是“顺应人情就是直”。

在孔子看来,判断正义的而标准不是正义本身,而是人性。石奢遵循的依然是舜的模式包庇父亲,不同的是作为执法官的石奢不能知法犯法,但在儒家伦理看来他和舜一样都是好儿子,但舜为什么不自杀呢?

儒家自有一套伦理,舜为了亲情放弃天下,他才可能成为一位好天子,如果他不包庇自己的父亲,这属于泯灭人性,而一个泯灭人性的人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好天子。他带着父亲逃跑,将来父亲去世后,他依然可以回来做儒家伦理心目中完美的天子,所以自杀就显得很愚蠢,所以舜这样的人物自杀大家反而不能谅解他。同时,舜也不能阻止皋陶的正常执法,因此孟子才认为他带着父亲逃跑属于最完美的选择。

朱熹一直讲“存天理”,实际上就是儒家的血缘伦理,否则天下必大乱。但儒家也讲大义灭亲,不然的话周公灭他兄长蔡叔和管叔又算怎么一回事呢?有时间再聊。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