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本书是一本有关男孩及其特殊需要的书,但绝没有贬低妇女和女孩发展的意思。正如这本书的序言所说:“男孩总是精力充沛,他们喜欢到处走动,尝试许多事情。”同时他们也有坦率的一面,而如何保持这些品质,让男孩成为好朋友、好父亲,甚至优秀的领导等,这也是这本书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在第一章开始,先谈到了当今男孩和女孩的一些差异:女孩积极向上努力,男孩则不思进取容易暴躁,并且特别容易染上恶习;女孩多聚在一起快乐的玩耍,男孩子像野牛一样只知道乱跑。
他们表现好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美好,但年轻气盛时又是那么的脆弱容易犯错。男孩的作业写的潦草不说,还错误百出。三年级时大多数男孩都不愿意看书,到了中学不愿意参加辩论或其它非运动类活动,而在他们看来这就是“酷”。
当有女孩在身边时,有些男孩盛气凌人没有一点绅士风度,有些男孩则过于腼腆,不懂得最基本的谈话技巧。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十五岁以下男孩的死亡率是女孩的三倍,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意外事故、暴力和自杀。
在本书中,作者努力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男孩。除此之外,书中还探讨了母子关系的重要性,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还有一些教导父母如何促进孩子的学习。作者还分析了运动对男孩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最后,谈论了男孩和性的问题。总之,本书希望给出一些方法,帮助男孩成为真正的男人。
世界范围内每一种文化都遇到过养育男孩遇到的挑战,同时每一种文化都提出自己解决的办法。只是近几十年里,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作者认为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会有一种所谓的固定解决方案。尽管如此,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六周岁,这个阶段男孩属于母亲的,应该让男孩在这一阶段成长过程中成为最温馨的一站。
婴儿不会关心自己是男是女,但大人们却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浪费了太多的精力,而且还做了很多负面消极的工作。重男轻女对男女双方都不利,结果女孩多自卑,男孩多自大。因此无论男孩女孩,都先要感恩。
作者认为三岁以下的婴儿应该待在家里由父母亲自照顾,当然母亲承担更多的责任。据研究表明男孩和父母分离更容易产生焦虑,而这种现象一直会持续到上小学,所以不要过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托儿所,也不要找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照顾。看护人是谁对于孩子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二阶段是六到十三周岁,这个阶段男孩开始尝试成为男人,男孩的兴趣和偏好越来越像父亲。这一过程需要培养孩子建立善良的品质,同时具有正当的竞争意识,而父亲在这一阶段常常缺席会给男孩带来不良影响。
当男孩子在六岁的时候,突然给人感觉好像变得“男人气”十足,披着斗篷拿着冲锋枪与想象中的坏人大喊大叫,即便再安静的男孩也无法控制自己。父亲一定要注意这样明显的变化,他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父亲需要闪亮登场,但母亲却不能退场。
作者认为父亲的底线是“抽空陪伴孩子”,虽然父亲会很忙。相比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加班赚更多的钱或晋升更高的职位都微不足道。在活动中,父亲不要苛求孩子做到最好,尽心尽情才是关键。这一阶段,男孩也会崇拜男教师,遗憾地是男性正从教育行业渐渐消失,特别是小学。
第三个阶段是十四岁到成年,这个阶段男孩需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因此需要成熟的男人给予引领。父母不再占主导地位,但一定要帮孩子找一位“纯爷们”向导,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的人。青少年向成人这一阶段非常危险,有些男孩很难拿跨越这一阶段,一旦失败,就永远长不大。
十四岁左右的男孩因为生理变化,心理开始变得焦躁、喜怒无常和好辩。这时候,学校规定更多的“家规”来约束他们,但依然很难改变他们身上的叛逆。
拉科塔人认为男孩如果十四岁后两年内还和自己的母亲说话,就永远长不大。所以需要离开直到两年后,族人会给他们和母亲举行一个重聚的仪式,这意味着男孩不再是孩子,而是以男人的身份和母亲开始相处。
男孩过渡依赖母亲就是不成熟的典型标志,当然过渡疏远也比较棘手。作者认为男人施行家庭暴力不忠于婚姻,主要是因为男孩一直没有完成男人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的重要责任人乃是父亲。当孩子在十四岁时,父母尽力将这个不受管教的“野小子”送出去历练,当他们回来时才有可能变成男人,而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孩子可能再也长不大了。
男孩生来就骄傲自大爱吹牛,如果母亲还把这样的孩子当“小皇帝”在家里供奉起来,最后不仅会害了孩子,也会让父母下半辈子焦头烂额。十几岁的男孩子一般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只会任着自己的性子来。所以,父母需要让他们多参与帮助他人的行列中,使他们在服务于他人中获得成就和满足,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讲到:“男孩之所以会遇到一些问题,完全是因为身为父母的我们不知道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存在这几个阶段,也没有再适当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
因此,为人父母不仅需要知道这几个阶段,而且还要根据具体变化做出调整,从而制定更好的应对方案,这才是我们现在需要迫切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