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2 1 月, 2025
spot_img

新春特辑丨二鱼:不管流量,不干鸡汤,只做真实



“内容”是为了迎合受众;“作品”是创作者和受众的双向奔赴。


前情提要

1.短视频时代

2.迎合OR高冷

3.构建真实自我


新春特辑丨二鱼:不管流量,不干鸡汤,只做真实


01

短视频时代


有很多朋友都劝我业余做短视频,现在流量都往短视频走了,看公众号的越来越少。

这是正确的判断。现在看文字的愈发少了。连我现在困了的时候,也只想听书,因为听书比看书轻松。

我从2022年初夏开始,到现在,写公众号1年多。虽然粉丝翻了几番。但后台数据显示每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只有1000多。

前段时间,有做新媒体的朋友说,抖音、视频号的阅览量成倍上升,公众号和其它图文类平台断崖式下降。

我翻了一下我喜欢的几个公众号大V,似乎确实有这种趋势。

那位朋友知道我以前是纪录片导演,但她说,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统媒体时代有本质不同。

我问:做什么样的短视频最好呢?

她说:要在前三秒就能抓住观众,不然就被滑走了。

又听说,现在抖音都在做短剧了,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能get到观众的爽点、痒点、痛点。

我丝毫不是批判这样的潮流。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应适合这种传播的内容。

存在即合理



02

迎合OR高冷


在这样的受众心理面前,就出现了新媒体时代的“娱乐至死”。

朋友给我看了几个很火的短视频博主,很多是猎奇类,很多是装疯卖傻型的搞笑,很多严肃类的短视频是观点先行,语不惊人死不休,找到观点相似的同类。还有些就是让你很爽很治愈的心灵鸡汤······

既然短视频愈来愈受市场欢迎,那么就一定会有专门生产它的公司。它们也一定会研究各种受众心理、商业模式。

当然,也有像我这样的业余时间写作者,他们不理会反响,只写心里的话,爱看不看。

有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是自己。”

我喜欢这句话,虽然我的写作只是业余时间的爱好,不需要迎合市场。但爱好不等于自嗨自恋。我之所以要把写的文章分享到公众号上,也是为了得到反馈。阅读量、点赞数、各位的打赏、留言、私信,这些都是反馈。

回馈并不是绑架我的写作。只写大家爱读的。

回馈是让我看到。某篇文章为什么会反馈好?是题材感兴趣,还是观点视角独特,还是文笔,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吸引到了受众。

某篇文章为什么会反馈不好?是大家不关注,还是写得很烂?这些反馈,既可以审查自己,又能窥视大众的文化潮流。

而不是自我陶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因为它客观存在。



03

构建真实自我


我特别喜欢一些冷门题材,但阅读量还不太低的文章,比如以下这几篇:

二鱼:台湾行(中)那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

二鱼剧评丨《庄周试妻》:永远不要试探人性

二鱼:“尔滨”热的背后是小土豆的雪国

因为这些文章的某些点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有一些冷门题材,阅读量也不大的文章,或者热门题材,阅读量很大的文章,我也喜欢。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真实的“二鱼”。

有一位好莱坞大导演,面对来势汹汹的短视频,曾感叹道:“什么时候电影作品成了内容?

他说的“内容”,就是我们在手机上看的东西,比如短视频。“内容”是吸引你去观看它,就像等待皇帝的御览。但电影作品对这位大导演来说,是构建自我的世界“内容”是麦当劳,“作品”是米其林大餐。

米其林餐厅一般都不是让顾客点菜。而是大厨根据当天的食材,自己的手艺,那时的心情创作的。顾客来了后,厨师做什么,你吃什么。那道菜就是厨师“自我”世界的外化

这个外化是大厨在长期做菜的积累。所以,是经过长期反馈后改进的结果,不是自娱自乐。

“作品”当然可以是短视频、短文、网文,就像米其林大餐里也可以有汉堡、薯条。

“内容”是为了迎合受众;“作品”是创作者和受众的双向奔赴。

我们都会吃麦当劳,也会吃大餐。只是吃麦当劳时,也要培养品尝大餐的能力。

“内容”本身没有错,只是需要我们在理性、情感、意志等层面都具有一种辨别力,好的“内容”才会带来营养。这个辨别力就是“真实自我”的养成。不管是读者,还是创作者。

新的一年,我可能会尝试更多题材文章,也可能尝试短视频、直播。以创作者的态度,来和我的受众双向奔赴。我们在“二鱼剧场”作品的互动中,一起构建和提升“真实自我”。





新春特辑丨二鱼:不管流量,不干鸡汤,只做真实

END




新春特辑丨二鱼:不管流量,不干鸡汤,只做真实

欢迎转发本文给你关心的他/她

传递真光⭐


所属主题
二鱼剧场
二鱼剧场
讲述每个微小个体心底最真实的声音,那里有我们的伤痛、眼泪、温暖、喜乐和盼望。“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圣经·诗篇》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