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5 12 月, 2024
spot_img

千古生死两饭局

阅读此文约6分钟。明天星期六(8月19日)上午10点至12点,我将分享如标题相关联之内容。zoom号:852 0535 6860密码:2023,欢迎有兴趣者转发周知并参加。


凡是降世为人者,谁没吃过饭呢?从生吃到死,中国人尤其擅长——满月、抓周、接风、送行、乔迁、高升、节日、婚礼、葬礼等,无不可以一吃。终至把吃饭偶像化——家弦户诵的“民以食为天”,固然是偶像化的典型表达,就是写小说还不错的余华,其实在我看来,他最精髓的贡献在于两个字道破了中国人可怜的精神格局——“活着”。而“活着”当然就得“吃着”,但把“吃着”视为很高的追求,连对世俗生活非常热爱的人,也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的狠话来。虽然他们常常只停留于此,并不明白人活着不单靠食物,而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话。


吃饭当然是重要的,但有没有比吃饭更重要的呢?恐怕有不少视“民以食为天”为目标的中国人肯定地说,绝对没有。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所经历的饥荒非常多,有的甚至可谓旷世未有,但有多少人真反思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就连对此比较有研究与记录的曹树基、杨继绳、东夫、依娃、冯客等人,都不可能找出真正的问题之所在。人若只相信自己看到的那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可怜世界的真相——何况这所谓的真相早已被人用各种办法装饰过了——来判断自己的生活目的,真是可怜到了不觉得自己可怜的地步。


单说大到群体的活着之不易,小到个人的饭局之多,尚不足以表现饭局在我们人生中的重要性。饭局当然有联络情感的功能,也有真情实感的存在,但说其多为展示人之罪性的场所,这是一点都不过分的:炫富斗豪、暗中较劲、明里显摆、各种勾兑等,可谓不一而足。至于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煮酒论英雄这样要命的饭局,可不是一般人得以参与的。像王公大人的豪奢之宴,贫民只有想像他们顿顿吃回锅,吃完了抹抹嘴上的油,此等想像力的有限殆受制于自己的经历,而无法想像出那样的豪奢之局。中国自古及今的饭局虽然多,但像《韩熙载夜宴图》一样被记载下来的却不多,倒是国外的饭局未必如中国发达,却在艺术史中留下不少垂之久远的宴饮饭局的名画。以至于英国作家吉莉安.莱莉在《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一书中,专门对此有不少的解说。


你一看“千古生死两饭局”的题目,当然是仿韩信祠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而来的。虽然上联的平仄小有可议之处,但总体来说联语精炼,对韩信一生的概括性甚强。但真能把生与死用饭局联系起来的,却并不是中国的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煮酒论英雄等,因为这些都只涉及关于生死的表层,而不涉及关于生死的超越性思考。所以《不散的筵席》里所阐述的《希律王的盛宴》、《最后的晚餐》才是西方艺术史中关于筵席与饭局,最为经典的表达。虽然她的阐释并没有真正从信仰的深度来把握,但让我们看到饭局与生死的关联度,远超过鸿门宴、杯酒释兵权、英雄煮酒等。《最后的晚餐》代不乏创作者,甚至《希律王的盛宴》亦不乏名作,且对与希律为同案犯的希罗底、莎乐美(撒罗米),表达者亦不乏其人,特别是对莎乐美的各种艺术表达和文学创作,非常多。但遗憾的是,却对野地里的“盛筵”——五饼二鱼,著名的表达并不多,这多少是令人遗憾的事。


我是个不会做饭的人,却对口福之欲也有自己的爱好与关注角度,特别喜欢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饮食与饭局等问题。比如食材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如降雨如温度、土壤如酸碱如肥脊、降雨如时节如多寡等,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度;食材选择与烹饪的文化因素包括信仰因素何在?我相当地关心。有一次,一位不信主的朋友读圣经后问我说:埃及的肉锅之所以让以色列人念念不忘,是不是与当地的食材及烹制方法有关?我说圣经没有启示,我并不清楚,但在我看来与人的罪性不愿意受对付,体贴自己的肉体有关。他说,你完全不重视食材的地理特征,以及烹饪所体现的文化及习俗特征吗?我说,非也,但圣经的写作目的不在这里,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沉思索之处。


2023818日上午匆匆草就于成都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