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4 12 月, 2024
spot_img

审美既要主观普遍性,又要美得​不能千篇一律。

美会使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丑正好相反,人生来就有这种追求愉悦与躲避痛苦的特性
康德认为审美具有主观普遍性,但它不是某个个体的主观看法,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主观看法。我们说玫瑰美就是基于每个个体的主观审美的结果,而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或许有人说,我就认为玫瑰不美,对不起没有用,这属于完全个体式的主观看法,这种人我们称其为一根筋。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认为美的事物,我们的主观性就必须承认其一定如此呢?这里涉及到判断的问题,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而审美比较倾向于价值判断,倒不是说价值判断不能像事实判断那样必须有对和错,问题是玫瑰之美它为何不是事实呢?因为它不像逻辑和事实是必然的结果。
逻辑判断就具有必然性,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结论必然,但价值观判断不是这样。因此,我们常使用好和坏来判断,而不是使用对和错来判断。审美的看法受到自上而下的影响,简单地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穿高跟鞋,之后贵族纷纷效仿,最后所有人都跟风。但审美不能自下而上影响,下面无法影响上面,或者说审美完全由精英主导并影响大众,所谓的大众审美并不能独立存在。
民间确实有高手,而且民间也有艺术,但这一切都是贵族影响的结果,而非自觉形成,必先随从贵族的审美,并模仿形成所谓的民间艺术。审美和艺术有关系,但并非一回事,艺术可以不知所以然,审美不一样,就是搞明白所以然。
我们讲平等没问题,但审美就是尊影响卑,因为卑的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尊好。之所以诞生所谓大众审美,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大众普遍穷,穷人虽然想模仿贵族弄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屋子,但这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大众不能说巴洛克不漂亮。现代审美趋于简约、低饱和等都是因为大众审美占主流的结果。
另外,也不是说越花里胡哨就越美,大花棉袄不仅不美,而且给人一种很土的感觉。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精神的显现,这样的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和没说一样,完全不知道说什么?一般来说,人对抽象的事物的认知都非常困难,因此人想要理解抽象的事物,最好能借助具体的事物辅助一下,不然真的跟听天书似的。
我们今天是站在启蒙之后的人们,因此对很多抽象的东西习以为然,甚至成为常识。我们现在无法理解埃及人为什么如果没有一根绳子就无法丈量土地的长度,而埃及人亦如此没有绳子怎么能丈量土地呢?简直是不可思议,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下古人对抽象的“线”根本无法理解。
我们常说中国人感性,实际上从能否理解抽象的事物来看,全世界除古以色列民族,其它任何一个民族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几乎差不多。或许有人说,古希腊就不一样,但如果就宗教而言,古希腊人离开雕刻的偶像也无法认识他们所相信的“神”,相反佛教却很早摆脱了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理解他们的信仰,但后来还是沦落为需要佛像的地步了。
我们知道新教常批评天主教和东正教崇拜各式各样的圣像,说实话,大多数人离开这些具体的圣像,就无法理解上帝。伊斯兰教稍微好一些,但他们经书和文字本身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理解他们信仰的图像,宗教和迷信都有仪式,仪式实际上亦可看成是理解宗教和信仰的一种直观表达。当然这里大多数的理解应该理解为接受或相信,如果没有具体的事物,他们就无法想象,或者只能胡思乱想。就这一点,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也有大量的描写,他认为只有将上帝想象成一个具体的人才可以认识,否则他认为怎么能认识上帝呢?
所以没有美,就无法理解绝对精神。至于为什么人们会有相同的主观普遍性的审美,有人认为这就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形成的,但更合理的解释无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我们不需要理解什么是绝对精神,我们只要知道人有精神就可以了。换句话说, 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在历史的演进形成的。
我们再通过《蒙娜丽莎》换一个角度理解审美,达芬奇自己都知道他再也画不出《蒙娜丽莎》,而且在他所有的绘画中他最珍爱的依然是《蒙娜丽莎》。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个绘画天才,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因此他不仅知道《蒙娜丽莎》很美,而且也知道《蒙娜丽莎》为什么美。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我们通过达芬奇对《蒙娜丽萨》的理解,稍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蒙娜丽萨》为何是艺术史上的天花板?即稀缺性,稀缺到连达芬奇本人也没有办法再重新画一幅。所以大红棉袄就不可能美,因为它不具有稀缺性。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认为现代的影视演员总是缺少点什么?说实话,就是因为有点美的太千篇一律,这反而不美了。我们很怀念以前的电影,觉得以前的演员们都很美,就是因为这些演员们美的不同,而只有美的不同才会产生稀缺性。
或许,这会让我们困惑,既要主观普遍性,又要美得不能千篇一律。前面是大家都说好,后面又不能整齐划一。从审美的主体上看确实必须具有主观普遍性,但从审美的对象看,那就不能千篇一律。艺术的创作之所以难,也是因为如此,既要符合人们的主观普遍性,又要别树一帜。事实上,只有别树一帜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点头称赞好,但这个别树一帜可不是丑的别树一帜,而是美的别树一帜。
稀缺性也能解释中国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实际上是丰满,因为那个时候丰满的人较少。现代人正好相反,喜欢瘦一点,但有一点相同,大家都比较喜欢白一点,至于黑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审美,我还不太了解。或许,有人说男人认为白美,但美白品都是女士在使用,因此女性也认为白比较美。但大家如果最后都一样的白,实际上又会千篇一律,因此靠化妆品达到的效果很难算是美。
魏晋时期审美就是白,男人也要白,为了达到白别说搽脂抹粉,喝毒药也可以,最后他们真的做到了,今天我们称其为病态美,因为他们更像煞白脸的病人,这是为了追求美而超过了边界,甚至已经危及了生命。当然,能这样干的并非普通大众,而是贵族豪门里面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小白脸。我们不鼓励现代人也干这种愚蠢的事情,但实际上今天为了美干这样的事最后连脑子都没有的人也有一大把。
我们要理解的是为何人们对白的执念如此之深,现在还如此,还有一个审美的理由反自然,我们一般认为自然而然最美,怎么反自然才是美呢?在农耕或游牧文明中,大多数人都在风吹日晒之下干活,因此自然而然就容易被晒黑,白就成了极少数人的资格。所以耶路撒冷众女子才说:“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我很黑但,我很秀美。
我们常说劳动的人最美,但从审美的观点看,不劳动保持白的人最美,但这只是从外表看,人最重要的还是心灵之美。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