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原典是最好的中文教材,且有安全感!


 

题记:

第一部分 为何使用原典

1、时间淘汰劣质产品;

2、历史帮助我们分辨;

3、做学问和做人一致;

   1)快听慢说;

   2)知行合一;

   3)内外一致;

第二部分 教材的安排

第三部分 如何帮助孩子——种子课诠释

 

第一部分 为何使用原典

 

    原典即经典,经典是原典,无论你如何编写教材,都不如原作者自己来写。这是基于圣经所启示的认识论:

    因为作品是人创造的,人是上帝所创造的,所以学生先应该认识神,然后认识人,然后认识人写的作品。

比如我们如何学习鲁迅呢?

认识神是圣经课和教会里应该学习的,这里不多说了;小学阶段以圣经为主的语文教学。

到了中学,应该先收集鲁迅有关的历史资料、影视、图片资料,整理出鲁迅的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公共关系、社会成就和他的掌故传说,即文明的次序。

然后,再读其作品,就很好理解《朝花夕拾》《坟》等作品了,也不难明白鲁迅为何写《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更能很好地解释。

其它学科也是如此。

初中生如何学习数理化?

先应该学习科学历史,掌握科学家的一些传记,认识人;

再认识物——学习不同的学科。

如此,就产生通识教育的果效——整体性地把握各种学科,和各个作家和学者的作品,产生自由的思想啊!

我们今天丢给学生一条腿,明天丢给孩子一根胳膊,你要他们拼凑一个整体的人出来,我们自己尚且都办不到,要孩子形成“自由之思想”,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我们不需要重新编写什么教材,原典即教材,关键是如何基督化,如何帮助孩子…….

 

1、时间淘汰劣质作品!

 

     面对浩如烟海的资讯和层出不穷的学习资料,我们自己如何使用它们呢?

    “古”,不定是公元前的事情,而是“过去沉淀了,已经显明了”的意思,“十口相传”即“古”。

    “经”与“纬”相对,原意是织布机上的线,引申使用为“经书”,是指人们思想、言论和行为之标准的书籍,是过去人们认可的典范。

    “典”,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是“被人高举的文献”,“重要的文献、典籍”。

 

    大家为何喜欢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呢?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朋友圈的信息,一般都经过朋友已经过滤了,留下的,是相对重要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

    很多事情,我们需要交流,商量,一人看问题,难免有偏颇,“谋士众多,所谋乃成”(15:22)。朋友圈的信息交流,帮助我们多方面看问题。

     如果我们懂得谦卑的话,就会发现自己的判断常常有问题,是时间的沉淀,让我们明白许多生活的道理,明白许多人性的真实。

     生命太短暂,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因此我们的学习,不能随便浪费,自己如此,对我们的儿女或学生,也是如此。

     这就是经典教育,或古典教育的心理原因。

 

2、时间帮助我们分辨

     为何我们还需要学习呢?

     因为微信圈和BBS论坛等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支离破碎的,有时给我们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有时给我们点滴信息的灵感刺激,有时让我们知道官方媒体不会报道的特别内幕。

     从此我们省钱了:不需要买报纸和杂志了。

     如果我们要精度,要系统化地了解某个专业领域的事情,增进我们专业才干,和系统的认知,我们还是需要学习:

    一种最新潮流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政治情资等。

    一种是经典的,过去的伟大文艺、历史和思想作品。

     我这里重点讨论人文学科的学习,我以神学为例子:

     美国的葛培理,据说是美国当代影响力最大的布道家,我知道许多人追逐他的布道,但是他晚年不承认“唯独基督”的救恩,认为在异教社会里,有上帝隐秘的救赎方式。如果我跟随葛培理走,我也变成异端了。

     华人的王志勇,应该是翻译改革宗神学作品最多的人,包括自己当初很追逐他的作品和言论,然而他的新浪博客大搞“佛教的心学”和“基督教灵修”的结合,有一个陈鸽牧师严厉地批评他,让我嘎然而止。

     西敏神学院的院长梅钦教授因为坚持无千禧年论,被美国长老会开除,今天的诸多所谓改革宗牧师,居然主张千禧年有无,前后都不重要了,如果我跟随这些新潮流走,我就无法从圣经视角上历史课了,或者和非基督徒无差异了。

 还有国内比较时髦的提摩太·凯勒,他特别强调福音,其实是阉割了的福音,林慈信牧师从正反两角度去分析过,他的历史是神导进化论的,他的福音和律法是冲突的,恩典和公义是矛盾的,他的诫命不是十条,而只有一条(不可拜偶像)。

      ……..

    我说这些,不是我比这些人高明,而是说人心难测!

这些领导潮流的人,你真不知他们会把车开到哪里去!

作为他们的乘客,是没有安全感的!

神学尚且如此,何况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学科呢?

    比较好的办法,回到古道(唯独圣经,也包含对圣经的解释)!

    寻回经典:

    加尔文已经过世了,他的是非和生命都很清楚,于是我们读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和注释的圣经。

    马丁路德,已经过世了,他的毛病和是非我们很清楚,德国基督徒二战前的表现我们也知道。

    马太·亨利是虔诚的牧者,他结出的果子或生命我们很清楚,于是我们读马太·亨利的圣经注释书。

    还有奥古斯丁,还有司布真,还有约翰·班杨等等,我们都很了解啊!或者能够了解到。

 

    虽然他们也不是完美的人,可他们已经过世了,他们的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岁月的过滤,他们的对和不对,我们大致很清楚。

    我个人认为,跟随潮流人物和时髦教材,如同公交车,或野鸡车,加尔文和路德等人的作品是地铁,来去很有把握。

    当然,这只是比喻,不能过度解读。

 

    上帝是大家的上帝,不是某个人的上帝,因此教会针对异端和极端的争战,就以《信仰告白》或《要理问答》的形式总结下来,这些作品胜过任何个人的作品,唯独低于圣经本身,如《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等,它们是对圣经最好的解释。

     为什么学习过去神学家或解经家的经典作品呢?历史证明,神大大使用这些人的作品,造就了神的儿女,过去的历史如此显明:结出了好果子。

     要特别说明,教会是为基督做见证的,为《圣经》即真理做见证的,不是为加尔文做见证的。有比较偏执的牧师说,《基督教要义》是教会见证的作品,加尔文是教会见证其正确性的神学家,这是很荒唐可笑的。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他们却说,我们不行在其间”(耶 6:16)

    这也是我为何放弃当下的神学学位的学习,放弃教会内外,特别是香港举办的各种学习活动,不是我可以作王了,而是相对于经典学习,时髦的东东,没有意思。

 

3、做学问和做人结合

    在今天这个多媒体的时代,我到广东省图书馆看过,论到学习方法或教学法的书籍,大概有四百平方米左右的楼层,到处是诸如此类的书籍,你我,到火葬场的那天也读不完。

    

第一、快听慢说

    我自己写过一篇专文《听书,宝刀未老的学习方式》,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

    事实上,我们从娘肚子里出来,至少有两年时间只是听,而不是说的。

    看多媒体影视的孩子,注意力很难以集中,即便集中难以持久。他们习惯了五彩缤纷的画图和视听享受,就像吃多了零食的人,单纯让他吃米饭蔬菜,他们已经吃不下了,哪个有营养呢?

    那种喜欢听的小朋友,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高。

    我自己也是,当我不信主的时候,或我很骄傲的时候,就计算着如何让自己发言,引起大家的关注,而不是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点,倾听别人的心声。

我吃过很多的亏。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雅 1:19)

    我现在,不管谁讲道,我都做笔记,我学习我女儿和儿子的样式,听圣经播放器,一遍遍地听,效果很不错。

 

第二,知行合一

    耶稣基督没有教室,而是带着门徒走遍各城各乡,带着门徒,作工:如医病,赶鬼,我们的职分职能不同,难道我们就没有能力带着小孩外出看我们做事吗?如教书,如讲学,短宣,这很复杂吗?

    我感谢主,赐给我原生家庭的贫穷,没有机会到大学接受更多的教育,也是在广东一边打工,一边去听课,极力地请教每一个来深圳做生意的客户和主管,广州科技图书馆的公众论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我们学习圣经的人知道,在上帝国里,“知”不能“行”,还是不知的。“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 2:26)。

    行为,是我们知识的最好考试。

    而人文学科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考核,写,不是做题目,而是答问,论述,尤其是策论。而上帝的真理,只让行动者明白:

    “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约 7:17)。

    有一次,在香港,我发现国内许多牧者讲道,远比那些美国大学教授或大教会牧师的讲道更能造就我,虽然这些国内牧者的学术水平,看书的数量非常寒碜,因为国内许多的牧者执行神话语的力度高!

     有一些日子,我听一些精通圣经原文的牧者讲道,我极力地祷告自己要谦卑,难得碰到有如此学问的人,终究是头昏脑涨,听不到什么真理,而是一大堆希伯来或希腊的语文知识,搞得我哈欠连天,自己也不好意思。

上帝的真理,只给遵行他旨意的人明白。

    “耶和华与敬畏他的人亲密。他必将自己的约指示他们”( 25:14)。

 

    其他外邦大师,也是如此,孔子带学生,是周游列国,尽可能参与当地的活动,而不是带他们进入图书馆或教室里长篇大论。后世的王阳明、曾国藩等人也是如此,知行合一,而不是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

 

第三、表里如一

    有朋友到各个教会去拜访,人家以为他是来学习如何教育下一代,就尽可能为他张罗,介绍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这位仁兄的目的却是为了找别人的缺点,肯定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学习毫无意义。

    有牧者教育自己的信徒,接二连三地指出这个牧师有问题,那个牧师有问题,甚至每次讲道,都要提到别人教会存在什么问题,好显明他教会是如何纯正,被上帝所用,这样的听道或学习,是不能建造生命的。

     为何会出现这种失败呢?

    “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其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传 7:27)。

人心不正直!特别是面对生命的问题!

     因为经济、政治、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基于实用和市场效果,人不容易挑剔或骄傲,比如任何中国老板,不会挑剔比尔盖茨的经营思想,一般演员不会批判汤姆克鲁斯的演技,有自知之明。

    关乎生命或敬虔的道理,就不好说了。

    “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约 1:47)。

    我们比较王明道和贾玉铭,王明道的神学素养肯定不如贾玉铭,但是王明道很正直:王明道第一次被抓,投降,恐惧害怕,是没有人知道的,甚至他教会的弟兄姐妹,也是根据他自己所说的知道的。

    王明道知道自己投降是买主求荣,因此悔改,宁愿被判无期徒刑也不愿意加入官方的三自,王明道反革命集团就是这么来的。

    而贾玉铭牧师为了出版他的书籍,不让他们事工停息——即灵修学院关门(典型事工导向,荣耀自己),妥协加入了三自,成为里面的副主席,以至被神抛弃,祷告都没有力量,求过去的学生为自己祷告。

    好的学习者,绝不装腔作势,说一些属灵的套话,“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雅 5:12)。

好的学习者,知过即改,绝不文过饰非。这种改,不是社会上那种圆滑:常常认错,死不悔改。

    好的学习者,有圣灵同在的,“他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 16:8)。

 

总之:

     经典学习方法,很简单,关键是人乐意去遵行,去操练,我们若懂得自己为何要进行经典学习,如何进行经典学习,也就知道如何教导自己儿女去学习了。

目前,我承认,在国内的网络和学堂里,都难以完全执行经典教育,但在我家里,在我身边可以。

 

第二部分 教材的安排

 

教材是次要的,所谓教材是老师认为最首要的参考书,学生学习,老师上课决不能被教材所束缚,因为我们不是以考试为导向的。

孩子一堂课应该学习多少内容呢?老师应该教会孩子多少东西呢?真不好说,所教的内容,是否如孩子心灵的渴求呢?不好说。

我自己也感到,所主张的经典学习,其实一个学期,也很难学完一本书,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我们能做的是:

指点孩子的学习方向,那也是我们自己曾努力的方向;

传授孩子的学习方法,那也是我们自己曾流汗的方法;

感染孩子的学习热情,那也是我们自己热血沸腾的生命。

每一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老师或父母,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充当上帝的角色,事无巨细的规划好,教导完毕:最终的路还是他们自己走。

 

 

一、幼儿阶段(熟悉为导向

     1、听圣经播放器,说故事

     2、箴言讲故事;

     3、儿童信仰小教理问答(定期学韦斯敏特小教理问答的家庭,不需要学)

 

二、文法阶段(记忆为导向

1、赞美启蒙(诗篇 圣咏摘录)

2、小故事大智慧(圣经记叙文)

3、圣经文本史

4、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

5、保罗书信(圣经议论文

6、声律启蒙

7、唐诗三百首

8、宋词三百首

9、其它

 

三、逻辑阶段(思考为导向):

1、整体把握

逻辑学初步

中国文明史(上,下)

2、文学把握

初一:《诗经》

初二:《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初三:唐宋八大散文,四大名著

3、思想把握

 初一:《老子》

 初二:《庄子》《论语》

 初三:《孟子》《金刚经》

 

四、修辞阶段(活动为导向)

(一)文学学习

1)写诗歌(对联,古体诗),教材:研读《诗篇》,《失乐园》《力士参孙》,徐志摩诗,汪国真诗,《古今名联》《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2)写喻道故事(寓言文学),教材:《四福音书》、约翰·班杨的《天路历程》、《伊索寓言》《红楼梦》(禅宗),《西游记》(佛教),《三国演义》(儒教),《水浒传》(游民)。

3)学习演讲,教材:《司布真讲道集》,《英美著名演讲集》

4)学写散文(杂文),教材:《张晓风散文集》和?

5)学写小说,教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亨利克·显克维支《你往何处去》

6)学写论文和应用文体,教材: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学写剧本,教材:CS·路易斯作品

电影,对比学习;应用问题根据时情选择相应的教材。

 (二)社团活动:

1、好莱坞电影研讨会(多次)

2、韩国影视文化研讨会(多次)

3、日本影视文化研讨会(多次)

4、印度影视研讨会(多次)

 (三)社团活动

5、港台流行文化研讨会(多次)

6、互联网的使用、节制,对人的帮助思考(一次)

7、互联网的色情、暴力、欺诈、游戏对社会的危害研究(一次

(四)历史学习

高中六个学期(随后选择人生方向了),老师讲授史学教材

第一年《史记》《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

第二年《罗马帝国衰亡史》、《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三年(选修)《历史研究》(减缩版,汤因比)、《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五)思想了解,:

    高一:加尔文(1509~1564)《基督教要义》(钱曜诚译本)

    高二:范泰尔《护教学浅谈》,弗莱姆《将人的心意夺回》,尼布尔《基督与文化》

    高三:伯克富《系统神学》《基督教教义史》(电子打印版)

 (六)其它活动

l 以小组为作战单位:

1)在互联网上找到知识分子集中的网站,用文字向他们宣教

2)针对外邦人的福音挑战,用文字回答他们,捍卫真理;

3)如有机会,开小型布道会,鼓励人来到耶稣面前;

4)办一份电子杂志,开展宣教和护教的事工。

 l 以演讲和读书会的方式:

   针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我们发展一次又一次讨论会,以 PPT 的形式发表演讲:

   1)胡适作品评析(精读,必读)

   2)陈独秀作品评析

   3)钱穆作品评析

   4)牟宗三作品评析

   5)熊十力作品评析

   6)辜鸿铭《春秋大义》评析

   7)梁漱溟的思想解读    

   8)毛泽东选集(精读,必读)

   9)当代新儒家:秋风作品、原道网、余英时、杜维明,于丹等

   10)当代佛教思想:煮云法师、圣严法师、印顺法师(《上帝爱世人》)妙莲法师、印光法师等人的思想

   11)伊斯兰教专题讨论:《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00 年来,我们为何恐惧》(视频),《中国西部穆斯林》等,作为参考资料 。

 

第三部分 如何帮助孩子

——种子课的诠释

 

一、什么种子课?

    

    1、方向的课

    面对浩如烟海的人文资料和各种社会资讯,孩子应该如何选择呢?

    有人会说,根据兴趣。不错,所谓兴趣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人堕落的兴趣。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

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弗 2:2-3)

因为算数被外婆家的人夸奖,以为自己有数学天分,因为和物理老师关系好,物理老师看得起自己,于是选择了数学关联的专业,选择了物理关联的专业,一进入大学,傻眼了,不是那么回事!大学里面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和中学是两码事,没有人夸自己,没有人捧自己,原来自己的天分根本不在数学或物理学,类似的情况,在今天大学情况少吗?

他们的兴趣,不过是今生骄傲的倒影,经受不了风吹雨打。还有眼目的情欲,和肉体的情欲,推动一个人学什么科目,有时因为异性老师漂亮,某异性同学热衷于某学科,反过来也可以压抑自己的天分,扭曲自己的生命。

真实的兴趣,是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这话是可信的(提前 3:1 )。这才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验。教师要为孩子们祷告,指点他们为基督的国而努力,去羡慕善工,将地球上能找到的善工,呈现给孩子,用鹰一样的眼睛审视孩子,注意他们罪性的败坏,将他们引导到基督里来,这样的兴趣才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免得他们走很多的弯路。

如果让他们自己探索,有一天还是会走到某条正路上来,因为上帝的绝对主权在,这是还要老师或父母干什么呢?种子课,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方向告诉孩子:无论是圣经课,还是一般文化课,还是自然科学课,还是文体课,都是如此。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南辕北辙,最有聪明和权势,也白搭。

 

2、方法的课

我这次我去北京,因为历史教学,我请教了林教授关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问题,也请教了他关于如何在历史领域里治学的方法问题。

如果让我自己探索,我也能找到这些资讯,几十年来,我基本是以自学为主,但是我要付出几多的努力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有点夸张,如果说“胜读十本书”,一点儿也不夸张的。

因为家庭出身和自己特殊的人生道路,我在广东二十年来,一边打工,一边尽可能去图书馆,去美术馆,去公众论坛,去大学讲坛,旁听各种学术讲座,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自己有时候想得半死还没有想开,人家一席话,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事情太多了。

在今天这个自主学习的时代,老师应该做什么呢?提供学习方法,即治学方法,不是考试技巧,作文技巧,XX技巧的之类的投机取巧,速成办法,后者只是快餐文化的手段。

老师应该教导孩子:如何知行合一,内外一致,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矢志不渝,除了敬畏上帝以外,怀疑一切权威等治学的品格。也包含着:尊重知识产权,不用盗版、不阿谀权势、不迎合潮流、不论断他人等摩西十诫为中心的道德法则(参考《威敏斯特大教理问答》关于十诫的论述)

 

3、激发热情的课

   “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后 11:29 )

那种喜欢藐视别人,说大话的老师或父母,不妨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曾多少次立志早上起来运动,实现了多少?我们自己曾多少许愿如何学习外语背诵单词,实现了多少?面对寒冷或炎热,面对麻烦和艰难,多少次我们才是勇往直前的呢?

 将心比心,人家是孩子呢!

 最伟大的使徒之一,保罗的灵与肉在争战:

这样看来,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

既然如此,那良善的是叫我死吗?断乎不是。叫我死的乃是罪。但罪借着那良善的叫我死,就显出真是罪。叫罪因着诫命更显出是恶极了。

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

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既是这样,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愿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

    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罗7:12-25)。

使徒尚且如此,何况基督徒家庭的小孩呢?

老师怎么办呢?

1)爱自己所教的,即自己热爱自己所教的知识这点比有教学经验,比有学识更重要,如果最有学问的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像一口冰冷的铁锅,你想他(她)能把锅里的菜炒热吗?

2)懂自己所教的,其次老师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在社会上如何运用,对上帝,对永生的天国,所存在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自己都不知道所教的有什么用,有什么价值,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能有底气有热情劝勉孩子们学习吗?

3)重自己所教的,最后老师对自己所具有的价值,对自己的呼召和生命的意义,特别是基督(圣经)赋予自己生命的价值,有充足的信心,无论是教会内外,都存在轻看老师的风气,作为老师能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怎么可能指望学生或他人看得起自己呢?

 

冰,只会带给人冰冷。

火,才能燃烧木材!

钻石,才能切割钻石。

热情,只能靠热情去点燃。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 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

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沈元老师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比喻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

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所以,孩子需要老师去激励,老师需要牧师去激励,牧师需要牧师的牧师去激励,最好的激励是基督的灵感动人:那才是长久,圣洁的,进入永生的。

 

所以,这种课,名之曰:“种子课”;或曰:“加油课”!

 

原典教育局限性:

1、适合家庭教育,不适合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

2、师生关系能长久,不适合老师更换频繁的地方;

3、适合小班教学和自学,不适合人数多的地方;

4、需要老师有文化素养,而不是考试厉害的文凭人物;

 

(肖遥:《基督化中文教育》第十二讲)

所属主题
肖遥 文以载c道
肖遥 文以载c道
以道育人,以家事主,愿祂的国强大,愿祂的义广传! 公号:文以载c道 微信号:jiduhuajiaoyu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