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会的现场活动中,常常需要有这样一个角色,来承担维持并促进整场讨论活动有序进行的任务,我们把这个角色称为读书会带领人,或者是读书会主持人。
要想在现场共读活动中激发思考,引导交谈,读书会带领人就需要做一些预备功夫,如深入了解和消化共读材料,设计恰当的讨论问题,安排整场活动的“流程”等等。
和讲课或讲座不同,读书会中的学习是来自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所以读书会带领人在讨论中,一定要提醒自己当“适可而止”,不要为了将自己辛苦预备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就一直说个不停,而是鼓励更多的参与者表达、激荡,共同讨论。
读书会带领人的主要责任是提出问题、激发讨论,而不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读书会带领人需要留意的9项具体任务,从中你可以了解到带领人这个角色的主要作用。
如果有一天你要开始带领一个读书会讨论,你也当提醒自己——你的角色是服事众人的,任务就是让大家的讨论和分享更为敞开,更有焦点,更有深度,以使每一位读书会的参与者都有更多收获、得着更多益处。
在预备阶段,读书会带领人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仔细阅读所要讨论的材料。这是必要的付出,原因也很简单,若不熟悉内容,你就很难激发和引导大家讨论。
按照共读材料的不同,带领人需要投入的阅读时间自然会有不同,但这都需要你调动自己所掌握的全部阅读技巧,以求理解作者的意思,并找出文本与当下群体的关联。
我们这里建议读书会带领人至少阅读三遍讨论材料。
◆ 第一遍略读,了解整体脉络和主要观点,把握讨论材料的内容框架和主要范围;
◆ 第二遍精读,通过做标记和批注等方式,记下重点、精彩点和疑难点,梳理详细纲要;
◆ 第三遍重读,关注那些搅动心灵的文字,找出与个人生活以及读书会群体的关联点。
三遍阅读之后,如果还有时间,也可以查看相关书评或读后感,作为参考。
(参 → 怎样为共读活动做阅读预备)
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做成笔记,能使读书会带领人在现场活动中更为从容。一方面笔记会使人对所读的内容印象更深、记得更牢;另一方面,笔记内容也可以很容易转化为现场讨论中的提示及讨论问题。
每个人做笔记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欢使用康奈尔笔记法,先把所有的想法都收集起来,然后整理纲要;有人喜欢在阅读之后安静回顾的中记下心得;有人喜欢用思维导图;或是自由书写;还有人喜欢讲述的方式,用录音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然后整理,等等。
不论如何,在上述三遍阅读过程中如果随时做好记录,可以让你更轻松地整理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根据活动需要,读书会带领人的笔记任务中还可能会包含相关资料的收集,作者简介、作品背景、重要引文的出处,相关经文的整理等。
(参 → 如何避免心不在焉地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的3种方法)
不同类型读书会的现场讨论,会采用不同的环节模块(流程设计),在大多数读书会中都需要带领人为共读材料做一些导读的工作。
可以说,导读是读书会带领人在现场活动中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导读并不是“小讲座”,即使在有些情况下(比如共读的书比较难,或者参与的成员没有提前阅读等)导读的时间加长,你也不是像讲课一样教导大家。
导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文本的概览,尽力消除一些思考的障碍,让大家的心思聚焦在文本的重点与关联点上。多数情况下,导读会也为后续的问题讨论和分享设置边界,建立框架。而且导读还可以帮助参与者回顾共读材料的内容,为整场活动“预热”。
一般在导读中需要提到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容纲要,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与当下的实际生活状况关联等。当然,导读中需要的各种信息也许不能直接从文本获取,这就有赖于你之前的笔记整理了。
合适的提问是有效讨论的催化剂,就像点燃一根引线能够激起漫天烟花的绚丽绽放,好的问题也能够使整个讨论更生动精彩。
读书会主持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提出好问题。设计讨论问题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 1.简明易懂——让人一听就清楚要问什么,要谈什么;
◆ 2.具体明确——问题过于抽象、广泛就会让人抓不住重点,以致不能回答;
◆ 3.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以免混淆焦点,即使为了让大家更清楚问题的实质而变换问题的形式,也仍要聚焦在一个核心问题上;
◆ 4.连贯又有层次——问题的难易衔接需要注意,以引导大家不断深入思考;另外不同问题之间又需要有连贯性,不至于造成思维的断层。
我们建议每一个独立的讨论单元,可以按照“观察”、“解释”、“关联”和“应用”四个层次来设计问题。
设计有效的讨论问题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实践和尝试。带领人事先的准备非常重要,若自己没有将问题想清楚(至少有自己的回答),就很难问得明白。
(参 → 如何预备读书会的讨论问题 ;如何获取读书会的讨论问题)
即使预备了讨论问题,在现场活动的时候,带领人也不能只是根据事先设计的问题照本宣科,而是要适时应变,根据大家的讨论的进展“顺流而下”。
现实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意外”状况,如果带领人事先备有“预案”,就能处理得更从容,让讨论顺利进行下去。比如可以先想一想发生以下的情况,现场当如何反应:
◆ 当提出一个问题却全场安静没有回应时,我应该做什么?
◆ 当参与者离开焦点问题,提出他们自己的其他问题时,我会怎么做?
◆ 当出现两个(或更多的)不同意见时,我要如何带领讨论?
有时候需要现场提出更多的问题,用来澄清思路,深化理解,或是为了更有效的应用;而当现场出现冷场或是发言离题,也需要作出调整,舍弃无效问题。
总之,带领人在讨论中需要按照现场状况适当增加或减少问题,并且引导讨论进行下去。
有时候带领人也需要根据现场状况,随时灵活调整活动进程。
比如,问题讨论中带领人需要找到平衡点:一方面鼓励讨论分享,同时又要与主题相关。
当讨论偏离时,你需要温柔地将讨论带回到共读材料的主题上。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再次提出上一个重要的问题,或是相关的阅读材料重点重述一遍,或是简单回顾一下讨论的进程。
如果某个问题现场讨论非常热烈,有可能会导致预定的内容讨论不完,带领人就需要作出决断,是及时停止当前话题的讨论,继续后面的内容,还是继续深入当前话题,略过后面的内容。
而且,带领人还应当在讨论中注意观察,对少说话者鼓励他发言,对发言太多者给予适当的提醒,尽量使每一个人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并鼓励大家有焦点地表达。
在问题讨论之外,读书会带领人还可以设计一些鼓励“自由分享”的引导方式,帮助参与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参 → 图标分享法 ;进行3分钟读书分享的10个建议 ;帮助你进行读书分享的50个启发问题)
聆听,对于读书会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一项基本责任。
如果想要让读书会的讨论建立起网状的交流,以激发更多的思考,“事前完善的预备”和“仔细聆听他人的意见”,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如果参与者不互相倾听,那么讨论就会变成连续的独白。
对于读书会带领人来说,若将自己主要职责放在提出问题、激发讨论,而非回答问题上,那么仔细聆听就是一项必须要注意的事了。
因为带领人需要在整场讨论中,确认了解每位成员的观点和意见,分辨各种不同的想法,以便衡量各人发言的焦点和调整讨论的方向。而只有积极聆听才可以让带领人了解参与者的真实状况。
手边放着自己的笔记本或是一张白纸,随时记下他人发言的要点或关键词,是一种比较简单又有效的方法,能帮助带领人更好地聆听。
你在聆听时发现任何与讨论材料、讨论问题的关联,或是与其他成员看法的关联,都可以用自己能理解的词汇先简要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人发言完毕后,就能参照自己的记录,清楚、快速、准确地做出回应。这些记录也和下一项带领人的任务紧密相关。
读书会带领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每一次讨论发言的重点,最好还能在每个讨论段落中(或每个问题)作小结。
作小结的意思是,扼要地把大家的分享重点重述一遍,以加深大家的印象和记忆。每个讨论段落的小结也有助于整体讨论过程的衔接和呼应。
对于重点问题,在讨论之后总结每个人的建议、观点、立场,形成一个综合的回答,可以使大家有机会更为冷静地重新审视问题。
而在全部问题讨论完之后,带领人需要再次简要回顾各个小结,以使大家对讨论过程有整体的把握。
我们也鼓励带领人和参与读书会讨论的成员合作,将整个现场讨论的要点整理成文字记录,一方面可以使大家回忆、反思和进深思考,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总结经验,为后续读书会活动不断改善提供参考材料。
读书会讨论活动结束的时候,适时做一些评估会有助于以后讨论的改进。读书会带领人的评估任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邀请所有参与者评估读书会的整体状况,一类是自我评估。
◆ 邀请所有参与者的评估并不需要每次活动都有(读书会刚开始的阶段可以更频繁点),隔段时间评估一次即可。特别安排一个评估环节现场分享,或是使用评估表收集意见都是可行的评估方式。主要的评估内容可以包括:
选书以及每次讨论的页数是否合适?
现场活动的流程安排是否需要调整?
设计的问题能否激发讨论?
整个讨论的氛围如何?参与者有多少自由表达的空间?
读书会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现场活动有什么更多的改进建议?等等
◆ 而带领人的自我评估最好是每次活动结束都进行一次,或繁或简。自我评估最好有一些简单的文字记录,可以包括这些内容:
自己发言是否过多?
整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讨论问题的回应如何?
有没有尽可能鼓励所有参与者分享?
讨论中发生的状况是如何处理的、效果如何?
获得哪些经验或教训?想到有什么改进的地方?等等。
(参 → 讨论活动的带领者如何进行自我评估?)
总体来说,读书会带领人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共读活动有序进行,这就需要认真预备,积极采用不同方式,以刺激思考,引发表达,促进讨论,服事众人;还需要通过评估和改进,来不断提升读书会效果。
点击下图 ↓ 进入“群组讨论”专栏
扫码添加客服 ↓ 防失联
↙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