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5 1 月, 2025
spot_img

林世钰 | 清明节:死是众人的结局

林世钰 | 清明节:死是众人的结局


女儿的生日是4月4日,每年与清明节基本重叠。小时候,自从知道“清明节”的含义后,一到生日,她就不高兴:妈,你就不能挑个好日子生我吗?非要选清明节!

我也一肚子委屈——娃,是你自己那天哭着喊着要来到这个世界的,可不是我拽你出来的喔。

后来,有一年清明节,我回家乡给爷爷扫墓,心里突然一亮,找到了女儿生日在清明节的深刻寓意——向死而生,生生不息。我向女儿解释了一番,她感觉好了许多。

不得不承认,国内一直缺乏性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其实这三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分别指向生命的来处、生命的历程和生命的去处。

当下正是清明时节,让我们来谈谈死亡吧。

千百年来,国人对死亡一直持回避态度。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着的事还没琢磨明白呢,死亡的事哪顾得上。小时候看《西游记》,对其中一个情节印象特别深刻:孙悟空火烧阎王府,销毁生死簿,似乎这样死亡就不会来叩门了。这基本反映了国人普遍的想法——惧怕死亡,妄想逃避死亡。

我们从来不敢直视死亡和谈论死亡,把“死”这个词换成各种优雅的词汇:皇帝之死叫“驾崩”,诸侯之死叫“薨”,大夫之死叫“卒”,士之死叫“不禄”,年长者之死叫“百年”,未成年人之死叫“殇”。农村比较通俗的说法是: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翘辫子,还有一个更奇特的说法,叫“听蛐蛐叫唤去了”,我老家的说法是,“不吃晚饭了”……总而言之,不能出现“死”这个字。

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仙人,而明朝的嘉靖皇帝则用处女初潮经血炼丹。尽管他们穷尽手段,想把生命无限延长,多坐会儿铁桶江山,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社会规律。

总而言之,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所以一旦亲友的大限到来时,总是撕心裂肺,过度伤怀。而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一样手足无措,恐惧战兢,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那个未知的无边虚空。

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这种状态——浑浑噩噩地活着,稀里糊涂地死去。

如果有死亡教育,每个人在生命初始的时候就应该明白,生命只是一段地上的旅程,而死亡是必然的终点。所以我们要珍惜地上的光阴,爱身边的人,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要思考死亡来临前如何与亲友告别,以及人死之后灵魂的归宿。

可惜,因为缺少死亡教育和宗教信仰,大部分人很少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似乎自己永远不会死,明天可以无限延长,所以遵循世人的惯性,追求更有钱、更有名、更有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追求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将肉体的狂欢和感官的刺激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用游戏、过度消费、吸毒、酗酒等方式填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

只有以死亡作为幕景,我们才知道生之宝贵。只有真实面对死亡,我们才会把人生看透。死亡是无底洞的底。如果我们知道“死是众人的结局”,就会知道生命里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不会无度追逐财富、名声、权力、美色,而更愿意向内观照,在意自己活在世上的每个瞬间是否舒展和快乐,珍惜自己和所爱的人相守的时光,觉知清晨的一声鸟啼和傍晚的一抹夕阳是多么美好。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曾经说过,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17岁那年,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那时开始,他每天早晨醒来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于是,他决定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所以有了后来风靡世界的苹果产品。

在死亡教育上,欧美国家比较成熟,他们对死亡的普遍态度是,向死而生,出死入生。

西方国家很多人是基督徒,他们心怀永生的盼望,所以一开始就解决了人死后的归宿问题。对他们来说,死亡只是肉体的消亡,但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复活,是一段永恒旅程的开始。在他们看来,更美的家乡和永不震动的国在天上,而不是在人间。他们只是路过人间,但并不属于人间。

所以,西方人对死亡的态度是平静的,葬礼上少有中国那样痛哭流涕的场面,而是充满了美好的追思。

来美国这些年,我参加过很多次不同教会的追思会,平静又感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孩的母亲去世了,她穿着红裙子在台上跳舞,为母亲送别。大家含泪观看,非常感动。

我一个好友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她被查出肠癌晚期后立刻住进医院。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斜靠在床头,脸色苍白,笑容依然那么温暖。我们一起祷告,一起背诵“篇”23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遭害怕/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她说病床就是她的青草地,她不害怕死亡,因为神与她同在。

那个阿姨两个月后就去世了,但她对神的信靠一直激励着我。每次一想起她,我就想起她对死亡的从容态度。信仰,真的可以让一个人不惧死亡,内心充满平安喜乐。

如果要让一个人尽早彻悟生命的智慧,死亡教育要从孩子开始。欧美国家有很多关于死亡的书籍和绘本。我印象很深的是,小时候和女儿一起读过绘本《变成幽灵的爷爷》:一个男孩叫艾斯本,他的爷爷突然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一天晚上,爷爷回来了,他变成了幽灵,穿墙而过。他每个晚上都来看艾斯本。

然而有一天,爷爷叹气说:“我一点都不快乐,我不能总当一个幽灵吧!”原来爷爷从书里得知,如果一个人去世时忘了做一件事,就会变成幽灵。但爷爷想不起来是什么事,于是艾斯本和他一起回忆两人相处的快乐时光。爷爷突然想起来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于是两人都哭了。爷爷郑重说了一声 “再见”,然后穿墙走了。艾斯本挥手,目送爷爷消失在黑暗中。

这样的书籍就是告诉孩子,亲人的死亡和自身的死亡是必经的历程,所以要做好思想准备,同时也要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时光,彼此相爱。将来肉体衰亡了,但是爱的记忆永存心间。

记得女儿当时眼里含着泪水,说“妈妈,我不想让你死”。我告诉她,每个人的肉体都会朽坏的,就像树上的叶子,秋天来了自然就落到地上了,但它没有死,而是变成了肥料。第二年,树又长出新叶,那就是它的重生。女儿听完后略略放心了一些。

女儿长大后渐渐明白了生命的真相,但是因为有小时候死亡教育的打底,所以她的人生态度特别笃定,一点也不慌张。

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既然无从躲避,那就迎面而上吧,向死而生。过好每一天,爱周围的人,做喜欢的事情,与河流山川和谐共处,完成神赋予我们的在地上的使命。

死亡和复活其实只是硬币的两面。当我们愿意接受神的光照,翻转己心时,死亡瞬间变成复活。因为神说过:“生命在我,复活也在我。”


林世钰 | 清明节:死是众人的结局


—— End ——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潮平两岸阔:15位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新冠之殇:美国华人疫情口述史》等书籍。其中《烟雨任平生》被“亚洲周刊”评为2019年度十大好书(非虚构类)。目前旅居美国。


林世钰 | 清明节:死是众人的结局


往期导读:

林世钰 | 与女书(7):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林世钰 | 高耀洁:我已经96岁了,死则死矣

林世钰 | 无偿帮助我的美国越战老兵,人生目标是做个好人

林世钰 | 与女书(6):每个人都站在时代的峭壁上

林世钰 | 与女书(5):上帝为每只鸟儿都预备了树枝

春晓 | 美国大学申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林世钰 | 我的“佛系”闺女,最终选择了文理学院(上)

林世钰 | 与女书(4):关心大地上的事情

林世钰 | 再见,哈莉

林世钰 | 与女书(3):拥抱变化

林世钰 | 高奶奶:我今年96岁,活太久了

林世钰 | 与女书(2):只有爱才能抵御死亡

林世钰 | 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林世钰 | 与女书(1):终须一别

人到中年:宛在水中央

林世钰|母亲

林世钰 | 我还在这里等你,希望你从未离开

所属主题
一苇杭之渡彼岸
一苇杭之渡彼岸
用媒体人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用妈妈的心肠分享教育心得,用旅行者的心情体验旅途趣味。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