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7 11 月, 2024
spot_img

《春秋》和《春秋三传》

《孟子》记载:“王者之迹熄而《》亡,《诗》亡后《春秋》作。”今天我们普遍认为《诗》主要是通过诗歌来抒发感情,实际上中国的《诗》也有很多的“史”,甚至在很多史记载方面,《诗经》比《尚书》更接近历史的实况。
在《春秋》之前,共主周天子之下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不过记载诸侯国的史官却都是由周王室派出,这些史官虽在各国,但他们的身份则属于王室,不属于诸侯国。《春秋》记载“晋赵盾弑其君、齐崔杼弑其君”等,一个“其”字很明显说明这些史官不属于诸侯。
当时各地史官以所发生的事呈报周王室,并亦分别报之其他各国之史官,此即“赴告“。鲁国一直延续此制度,故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就是根据这些史官的材料作《春秋》,因此孔子打破了周王室史官修史的传统,成为中国私人修史第一人。故孔子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将来有人责备他就是因为他以私人平民身份来作天子王官之事。
不过,孔子作《春秋》又不同于诸侯国之“春秋”,周王室派史官作诸侯国“春秋”乃“政事”也,孔子作《春秋》则开学术之先河。《尚书》难在字句晦涩,《春秋》难不在字句,而在于“春秋大义”。用孟子的话就是“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读中国的史书必读中国之经书,实际上秦汉之前只有经子之分,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将中国古代学术分成“王官之学”和“百姓之言”。《尚书》掌于政府之史官,《诗经》掌于政府之乐官,这属于王官之学。孔子的《春秋》可被视出现在王官之学和百姓之言交替间,后人非常推崇《春秋》,后成为五经之一,《春秋》就成了王官之学。
中国古人非常看重“经”,并有人专门对“经”进行发挥,于是就有了“传”、“记”和“说”。其中孔子的《春秋》有三部非常出名的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宋人叶梦得讲:“《左氏》传事不传义,《公》《榖》传义不传事。”朱子亦有同样的说法:“《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榖》经学,理精而事误。”孔子说:“《春秋》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桓、晋文,其义则某窃取之。”
汉武帝初年,主要讲《公羊传》,故《公羊》被立为博士,后汉宣帝喜欢《榖梁》,《榖梁传》也被立为博士。一旦被官方立为博士,人们就会趋而往之,但《左传》的命运就没那么好了,它和《古文尚书》一样一直没有被立为博士。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亦可以理解为表彰五经,并使其成为王官之学,而被罢黜的则可以被理解是平民之学。我们一般理解为汉武帝为了大一统专制而采纳董仲舒之言,其实这种说法来源于日本。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记载,他劝汉武帝改制是为了避免秦朝的弊端,他认为秦朝太短是因为秦朝的制度不好,故劝汉武帝复古,尤其是周代有八百年的历史,因此才设立五经博士。但周公距离汉代实在太遥远,故特别重视孔子的《春秋》,并认为孔子的《春秋》是“一王大法”。汉武帝实际上也是“托古改制”,托的是孔子的《春秋》,改的是秦朝的专制。
董仲舒自己就是学《春秋》,后汉代朝廷每逢遇到大一点的政事,大多数都会根据《春秋》来裁定。根据《春秋》裁定,人们不好反驳,因为这是古代最伟大圣贤传下来的大义,但根据法律,一来法律是近人制定的,二来法律也不健全。汉武帝打匈奴,就是根据《春秋》里面的“九世之仇”,反对的人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而当时讲“春秋大义”最好的就是《公羊传》。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左传》为什么难被立为博士呢?
如果单从史学的角度看,《左传》的价值不仅高于《公》《榖》,而且比《春秋》还高,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左丘明无论如何也没有孔子的地位高,我们暂且不讨论《左传》到底是不是左丘明所作。《左传》的焦点不在作者和内容,它的历史比《春秋》更详细,而在它到底能不能算得上“经”呢?
《左传》的内容极其丰富,天文、地理、家族氏姓、制度、人物、军事、外交、事货经济,社会礼俗等。《左传》里面写战争的文章都写得很好,对军事研究有极大的贡献,但就是因为缺乏所谓的“春秋大义”,史料强故可解读性不强,统治者一般都不太喜欢。
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聊聊“四书



所属主题
大圐圙 人文圐圙
大圐圙 人文圐圙
你想知道历史真相吗?你想知道历史到底是成王败寇,任人打扮的小丑,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忠实纪录吗?老魏带你轻松有趣的看历史,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事件,真正让你做到“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