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11 月, 2024
spot_img

犹太城|也许明天就是死亡,今天他们却要在坟墓中歌唱

犹太城|也许明天就是死亡,今天他们却要在坟墓中歌唱

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屠杀每天都在进行。

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让四处漂泊的犹太人面临灭顶之灾。

等待犹太人的,是刀剑、饥荒,是逃亡,抓捕,是集中营、失踪和屠杀。

面对纳粹的死亡威胁,是逆来顺受,萎靡不振;还是勇敢抗争,用欢乐的力量对抗黑暗?

这是每一个犹太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1

《犹太城》正在上演这样的故事

19416月,德国入侵苏联,维尔纳城(即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被德国侵占,纳粹开始屠杀犹太人。6个月之内,犹太人由75000人锐减到15000人,并被赶进原来只能容纳3000人居住的几个街区,被彻底隔离。

不断有人被带走,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在维尔纽斯公路往北,有一片波纳森林,那里藏着纳粹的万人坑。

死一样的黑暗,笼罩着犹太城里的每一个人。

犹太城的人还在一天天减少。

但犹太城里很快建起了学校、医院、图书馆、交响乐团。

7个月后,作家艺术家协会成立了。

8个月后,音乐家协会成立了。

一家剧院马上就要开张。

“在坟墓中不应该有剧场!”抵抗组织在犹太城的墙壁上张贴标语,作家克鲁克支持他们。

犹太城|也许明天就是死亡,今天他们却要在坟墓中歌唱

而主张成立剧团,公开演出的是金斯。

金斯,是犹太城的警察总长。

他是个犹太人。

他要保护犹太人活下去,竭力帮助犹太人获得工作签证,让他们证明自己能够创造价值。有存在的价值,也许就能保住性命。

他要使犹太城的生活正常化。

犹太城的人不能坐等死亡。

“他们像消灭老鼠一样消灭我们,我们不要像老鼠一样活着”,金斯说。

金斯在犹太城组建剧团,他要让城里的犹太人坚守自己的文化,保留作为人的尊严,维系生存的意义。

一年之内,剧院竟然自发排练演出了111场戏。

而他们同时要面对的,是每天都有人要被带到12公里外的森林被屠杀。

近两千年来,犹太人一直在漂泊,在天下万国抛来抛去,被驱赶,被迫害,被凌辱,但他们一直坚守着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



2

你们为什么不回到巴勒斯坦,回到你们的故土?

化妆成保罗博士的德国军官基特尔,这样问犹太城的作家克鲁克。

“没有一种对他人的仇恨不伴随着对自我的憎恨。同样,也没有一种对自我的憎恨不伴随着对他人的仇恨”,克鲁克回答说。

他不想复仇,巧妙地应对了基特尔不怀好意的试探。

但是,面对纳粹的种族灭绝,很多人也都有同样的疑问。

在流亡近两千年后,1897年,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塞尔召开。代表们挥舞手帕,鼓掌叫好,一直持续了15分钟。

进入二十世纪,面对各地不断爆发的针对犹太人的暴力袭击和迫害,犹太人加快了复国主义的步伐。

但在二战爆发前后,英国委任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却对返回到自己故土的犹太人大加限制、拒绝,将非法入境的犹太人抓捕,送进了难民营。甚至向满载犹太人,非法入境的船只开火。

二战一共持续39个月。在最初的 19个月,没有一名犹太移民被英国批准入境。

逃离纳粹魔爪的犹太难民无处可去,不得不折返回欧洲大陆,又一次踏进死亡的黑暗。




犹太城|也许明天就是死亡,今天他们却要在坟墓中歌唱

被赶进隔离区的犹太人彻底失去了自由。

隔离区又名犹太城,因为这里只有纳粹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在纳粹眼里,劣等民族吸食人血,是包括优等民族日耳曼人等全人类的敌人。

仇恨带来迫害。自从70年圣城耶路撒冷被毁,对犹太人的迫害就绵延不止。

仇恨带来杀戮。二战开始,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一直在有计划的进行。


甚至在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作为受害国的波兰警察也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

七万五千犹太人的维尔纳城,人口在一天天减少,只剩下了一万五人。

而等待这些犹太人的,依然是死亡。

当死亡成为命运的必然,个人又当如何选择?

像老鼠一样毫无尊严地活着,还是勇敢地站起来反抗?

犹太人被剥夺了一切,只剩下了苟延残喘的衰弱躯体。凶残的盖世太保随时都可以射杀每一个可疑的人。

他们没有武器,甚至没有足够的食物,用什么反抗?

合作?

和魔鬼做交易,和灭族自己种族的魔鬼怎么合作?

日子一天天流逝,死亡的威压让人喘不过气来。

假如你就住在犹太城,你会怎们办?




4

犹太城里,有人不愿束手就擒,通过下水道逃到了远处的森林。

有人选择坚决抗争。

犹太城|也许明天就是死亡,今天他们却要在坟墓中歌唱

犹太城的地下组织一直在活动,他们甚至在犹太城发动了起义。

可是,管理犹太城的,也是犹太人。

德国人组织了一个犹太城居民委员会,犹太警察总长金斯是头儿。

犹太警察是德国人任命的,要为德国人服务,看管自己的同胞。虽然,警察总长金斯,一直暗中与犹太人抵抗组织有联络。

反抗斗争失利,有人被送上了绞刑架。

有时,执行犹太人死刑的就是犹太人、犹太警察。

成功逃离纳粹魔爪的人,成了屈指可数的幸存者。

正是因为他们,犹太城罪恶黑暗的一页才终于重见天日,被后人铭记。

作家克鲁克的助手,两位人,最终逃离了犹太城,加入了城外的抵抗组织。

1944年,苏军占领犹太城,一片废墟中,助手们找到克鲁克厚达750页的日记,在纽约出版。




5


但在当时,更多的犹太人留在了犹太城,他们需要正常的生活。

他们每天面对死亡的威胁、恐惧,不能在死亡来临之前自己垮掉,在精神上先把自己杀死。

他们需要精神生活。他们要读书,要组成剧团演出,要活出生命的高贵与希望,让“隔离区闪耀着金光”。

在犹太人被驱赶到集中营的路上,有些人还不忘记带上图书。

押送途中,天空下着雨,有些人被迫扔掉了书。

作家克鲁克,就在这些人中间。

他推着手推车,跑过去,把人们丢下的书一一捡起,放到车上,带到犹太城里。

他后来成为犹太城的图书管理员。

他要在犹太城建一个图书馆。

犹太城建起几天后,克鲁克的图书馆就开业了。

重视教育,即便面临死亡,也不忘记学习,不忘记读书,这是犹太人的民族传统。


时至今日,犹太人还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的民族。

他们不断追问,每个人似乎都有“十万个为什么”。

犹太人口数量不是世界最多,却创造了世上令世人仰慕,甚至令人叹为观止的灿烂文明。而这一切,都是犹太人两千年来历尽屈辱,遍尝苦难下所创造的。

正如剧中犹太城警察总管金斯说,我们要保留犹太的语言和文化,我们要保持人的尊严。

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就必须学习。而图书、音乐、剧团就是文化最好的载体。

犹太人被赶入犹太城的第15个月,借书量达到了10万本!

剧团的“夜莺”,美丽柔弱的哈亚,竟然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炮弹制造手册》!

我们不得不为这样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惊叹!

也许从图书馆建成那一刻起,德国人就已经战败了。

犹太人被驱赶,被从肉体上消灭,但犹太民族精神上从来就没有屈服过。



6

犹太城|也许明天就是死亡,今天他们却要在坟墓中歌唱

犹太人要工作。

他们不仅要生存,还要在剧场演出,要放声歌唱,要讽刺和笑声。

他们要用欢乐对抗随时而来的屠杀。

“我们要活着——穿过火焰,让这些名字流传人间”。

在绝望的痛苦中歌唱,为人的尊严而演出,犹太城的演员们用另一种方式在坚决地抗争,表达对法西斯的蔑视。

你们怎么能给德国人唱歌呢?有人说。

他们不是在为德国人唱歌,是为自己鸣唱,为人类的尊严,不屈的意志在歌唱。

“我的人生一无所有,只能盼望和祈祷”,“刻骨悲哀不停袭来,如排山倒海”,“坟墓正在身边蔓延,迷雾驱不散”。

他们清楚自己的处境。

“不要说已无路可去,

不要说无法达应许之地,

不要怀疑胜利就要来临,

战鼓已敲响,我们还在这里!”

……

与其说这是绝望的吟唱,不如说更是战斗的号角。

在时而欢快,时而哀伤,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歌声中,有人从绝望和消沉中勇敢地走了出来,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抵抗组织。

克鲁克,本来一开始反对成立剧团的,最后也不再坚持。

因为,在克鲁克看来,“欢乐的力量是可以抵御大屠杀的恐惧”。

在无边的黑暗里,在死一般的沉寂中,在绝望中怀着盼望,存着纯洁和自由的梦想,奋力地活出人的尊严和价值。




7

犹太城|也许明天就是死亡,今天他们却要在坟墓中歌唱

“没有任何人生来就要被奴役!”

导演约书亚·索博尔是犹太人,当年犹太城的幸存者告诉他有一本克鲁克日记,意地绪语写作的,一般人不懂。幸运的是,约书亚·索博尔懂意地绪语。

克鲁克日记,将犹太城的大事小事,记得详细。有些事情,令人难以置信。

索博尔阅读了整本日记,创作了《犹太城》。这部舞台剧,在以色列、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超过25个国家演出,屡屡获奖。

被奴役的犹太人没有屈服,“坚韧地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们把甜菜根切成碎末,假装那是鱼子酱;

他们把泡菜汤盛出来,假装那是香槟酒;

他们手捧秋天的落叶,假装那是芳香四溢的玫瑰。

当年波纳森林大屠杀,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一群犹太妇女,被迫脱光衣服,等候刽子手行刑。突然,有位妇女对纳粹军官说:“如果你不赶快把我们都枪毙,那我们就冻死了。”

纳粹军官问她,“你冷吗?”

这位犹太妇女说“冷啊!快冻僵了。”

结果,纳粹军官让她穿上衣服,返回了犹太城。突然发声质问的她,成为那天大屠杀唯一的幸存者。

《犹太城》剧中,女演员哈亚终于鼓起勇气,穿越黑暗,忍受住下水道熏天的臭气,投奔城外的抵抗组织。整个剧团,只有她幸免于难。

剧团其他的人,戴着面具演出,掩护哈亚逃离,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面对邪恶、暴力和仇恨,

面对苦难、屈辱和折磨,

坚持一下,发声一次,抗争一次,

“永远不说这是末路!”

……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

耶稣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马太福音10:28)。



作者介绍

老蒋,笔名迦南,人大哲学硕士,现居北京。在媒体工作多年,追求真理,喜爱历史、文化,热爱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关键词:转型社会的大众心理、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医患关系

所属主题
蒋效中 蒋唐说
蒋效中 蒋唐说
关注公义,追求自由,聚焦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