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8 12 月, 2024
spot_img

何为中国:《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第二讲之说明及提纲

何为中国,实在是个很大极难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政治诸多领域,也涉及如何不受当代人眼光之制约。因为我们都是人,难免将自己所学所得,情感思想诸方面移植其上。尤其是作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要如何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绝不是一件小事。


与此同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到,不应只是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也要从周边的历史及人民的角度来看中国,也与全球化状态下的诸国来进行对比,更要常常思想中国为何是一个圣经现象(刘军宁语)。现将《中国文化通识二十讲》第二讲之提纲罗列于次,以便有兴趣者了解。如欲了解如何听课,请点击“阅读原文”


第二讲:何为中国:名号、国号演变下的中国及其文化渊源


一:“中”与“国”字源考索


1:“中”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1)中之本义为立在地上一杆带着流苏的旗帜,意为“中心”、“中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贾谊《新书.属远》)、卜辞“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卜辞“立中”;(2)内、里面(“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3)半、中途(“夜中,星殒如雨”——《左传.庄公七年》)、中间人(“央中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吴敬梓《儒林外史》);(4)中等。受中赏(《战国策.齐策》);(5)宫中,代指朝廷。“公来自中,天子所倚”——韩愈《祭董相公文》);(6)内心(“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内脏(“五中所主,何藏为贵”——《素问》;(7)不偏不倚,正(“衣冠不中,不敢入朝”——《晏子春秋》);(8)正着目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欧阳修《卖油翁);(9)考取(中进士);(10)符合、合于(“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11)造谣(中伤)、(12)遭遇(中暑)。


2:“中”字相应的文化含义分析


3:“国”之本义及其引申义


1):国之本义,说文曰:“邑,国也”,“邦, 国也”。国之本义应为城邑聚落、城市,但常特指王侯封地,天子统治区域(如京畿等)。“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周礼.大司马》注);“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2)大城,都城。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左传.隐公元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劳》);(3)国境之内。“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于中国,敛怨以为德。”(《诗.荡》);(4)国家。“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5)“弁韩在辰韩之南,亦有十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班固《后汉书.东夷列传》)(6)帝王。如国丈。(7)地方。“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硕鼠》)。(8)家乡。“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刘弘陶侃传》)


4:或是的初文,是或的后起字


5:国之异体字


6:“国”字相应的文化含义分析


二:“中国”之始见及其意义


1:目前最早文物——《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2:“中国”之为“国中”


3:“中国”在先秦典籍中的统计


1):诸夏诸国之义145次,其义与“四夷”相对。如“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春秋公羊传》)(2)“国境内”17次(3)京师9次(4)“中等之国”6次。共177次。


三:中国作为名号与国号的演变


1:中国诸种名号别称


1)中土;(2)中原;(3)诸夏;(4)华夏;(5)中州;(6)神州;(7)赤县;(8)九州;(9)海内;(10)中华;(11)天下;(12)禹迹。等等。


2:外国对中国的称呼:China、震旦、支那等


3:中国作为国号的使用


四:中国与诸夏、蛮夷、天下的关系


五:观察中国的迹迁:以历史、地理、文化、政治为例


六:对“中国”的争夺与崇拜:赵汀阳“漩涡模式”


七:本讲文献晋阶


1:阅读书籍: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2:参阅文献:(1)胡阿祥《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2)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全四卷)、(3)李零《我们的中国》(全四册)


七:每讲之思考


1:一提到中国,立马让你想起什么?

2:中国的独特之处何在?给出一件外在的事实,一条内在的理由。

3:中国之形成,原因至繁,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关键在哪里?试用两句话来表述。


2024420日草就于成都


所属主题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