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 1 月, 2025
spot_img

“书写阿卯:”民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相关研究和描写

民国时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学人们开始关注到居住在西南地区(川滇黔边)的“阿卯族群”,并且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当然,那个时候,这些学者都称呼他们为“花苗”或“大花苗”。简单来说,民国时期对阿卯进行研究的学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本族研究者”;第二类是“他族研究者”。


如果不是循道公会在石门坎建立学校并注重培养知识分子,那么作为本族学人的杨汉先、王健明、王建光等可能不会出现。杨汉先关于阿卯的研究文章大家都很熟悉了。自从他在华西协合大学上学,直至1949年之前,就发表了不少的论文,比如《大花苗名称来源》、《苗族述略》、《川南八十家苗民人口调查》、《大花苗的氏族》、《大花苗妇女的经济地位与婚姻》、《大花苗移入乌撒传说考》等,以及几篇阿卯故事的翻译:《太阳月亮的神话》、《天女故事》、《洪水滔天歌》等。还有,1940年他在大夏大学时调查编撰的《威宁大花苗语字汇》等等,皆是阿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论文和参考资料。另外,王正科的两个儿子王建明、王建光也发表了一些有关阿卯和石门坎的文章。比如王建明的《黔西威宁石门坎苗民近况之一瞥》、《西南苗民的社会形态》、《现在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的介绍》;王建光的《苗民的文字》、《西南苗人之生活习俗》,都是比较出名的文章。此外,像阿卯学人李正文的《滇黔花苗教*会概况》,张斐然的《开辟石门坎的两位白先生》、《西南苗胞黔西传说的种种》、《威宁边胞农村生活》等的文章,也是很好的文章。在古歌的搜集方面,以及苗文的开拓上,都留有许多前辈的脚步。


可以说,随着杨森进入石门坎,石门坎这个地方以及居住在这里的阿卯才渐渐被更多人熟知。诚如杨志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云南做田野时,也曾遇到过“花苗”(即阿卯),但他对阿卯着墨不多。石门坎虽在杨森到来之前也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但当局还未派人入驻此地和重视该地。总之,自1936年以后,关于阿卯的相关研究,或说关于石门坎的相关报道,便渐渐多了起来。从政府官员到大学学者,乃至记者以及来西南旅行的各路人马,都留下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以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以下笔者简单列举部分学者(官员)的研究,供各位参考一下。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随杨森到石门坎的白敦厚。他娶了石门坎传道员王英(长海子人士)的女儿王毓华为妻,写下了几篇有关于石门坎的文章,比如《苗夷边胞教*会情况》、《石门坎的教*会学校》、《石门坎的苗胞生活》、《纪念工作中的苗胞侣伴——王毓华女士》、《介绍土著国大代表:杨砥中 朱焕章》等。还有另一位随杨森到石门坎的何泽霖的《石门坎教*会学校印象记》,也是不错的文章。


闻宥的《论Pollard Script》

颜閒的《大花苗体质之初步测量及观察》

岑家梧的《云南嵩明县之花苗》、《梁王山调查半月记》

葛赤峰的《黔滇川边地行》

陈国钧的《石门坎苗民的教育

赵捷民的《威宁大花苗“洪水滔天歌”解释》、《对于花苗传说的解释》

王璞的《花苗名称之来源》、《花苗的宗教生活》、《花苗的社会组织》等

赵纯孝的《石门坎花苗社会》

……

……

清末时期,阿卯就已经开始被提及。传教士在川滇黔边的活动,寄由教*会报刊的报道,已经有一些人知道了他们。只不过那时都称为苗族或苗人,并没有具体的指出他们是苗族中的某一支系。


这是一个有趣的题目,期待以后能仔细整理一下这段时间的研究,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所属主题
柏苗 顽石与窄门
柏苗 顽石与窄门
一個阿卯。我愛我的家人、家鄉以及朋友們。喜歡沉默,不善言辭。只喜歡寫寫文章,雖然寫的很爛。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