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5 11 月, 2024
spot_img

长文 | 从属灵操练、教育和婚姻三个层面,探究科技与基督徒生命的关系


本文所指的“科技”术语,也可称作“技术”,在当代生活的背景下,尤其是考虑到它和基督徒属灵生命之间的关系,“科技”一词不仅指具体的科技产品或服务,比如互联网、计算机、IPAD、以及和互联网相关的各种设涉及人类生活整个层次的服务。更表示科技或者技术背后的哲学及其对人类生存本质所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因此,行文中不再做区分。


我的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谈两者的关系。分别是属灵操练、基督徒亲子教育婚姻。全文8376字。欢迎指正!


一、科技与属灵操练


在《每日生活礼赞》一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有几年时间,按照基督教传统年历,在大斋期开始关注叠床铺被这件小事。作者从一开始的吃惊,觉得居然有那么多人喜欢做这件最没有创意的事情,并且只要一想到,到了晚上你还是要把被子铺开,就觉得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去叠被子,有点得不偿失。


出于某种好奇心,她询问了身边的朋友,也在自己的推特上以不那么正式的方式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令她不禁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那些坚持铺床叠被的人信心满满的告诉作者,只要你肯坚持早晨铺床叠被,你的人生会更成功、更快乐、你个人的生活会更有效率!


事实上,我们暂且不管这种对铺床的应许是否真实有效,我们每个人早晨起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或许还真的说出了我们生命的本相。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早晨起来第一时间刷手机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有的人会在身体没有离开床铺之前,就开始在被窝里检查邮件、浏览新闻,关注当天的朋友圈。长此以往,手机的使用就不再只是一种工具和便利的代名词,转而成了驯化我们的利器。因此,作者认为,正是通过技术,我们的生命被驯化了。每个早晨起来刷手机的人,都渴望从绚丽多彩新鲜诱人的屏幕世界寻找一切美好的事物。


不仅如此,技术会试图填满我们一天当中所有空虚的时刻。除了正常的工作之用,技术让我们有了一种无时无刻在场的体验。我们会在没有吃早餐之前快速地浏览网上的一切,然后在吃完早餐后继续着刷屏、回复、点赞的动作。


无论你是企业白领、还是家庭主妇,在工作坊,还是在洗衣间,或是在急速行驶的高速车道上,处处可见低头查看手机的人们。哪怕到了晚上,离开了工作的环境,技术还是会跟着我们溜进卧室,站在你和配偶之间,或者你和自己的灵魂之间。


整个一天,你都被无穷无尽的信息、娱乐、转发点赞喂养着。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建立起了一种牢不可破的抵抗无聊和恐惧的习惯。


果然,当作者真的开始操练每天铺床叠被后,结果可想而知,作者的幸福指数并未增长,也没有获得所谓的成功。只是,上帝却使用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慢慢地喂养着她的生命。


请不要误会,作者不仅是早晨起来叠叠被子而已,她首先是不再下意识地去抓手机、去上网,而是缓慢地享受那种自己家床单被褥柔软顺滑的感觉,以一种最不起眼的方式,上帝在蒂什的生命中开拓出一片空间,在她凌乱的家中,上帝让秩序惠临,井然有序的天地就此而生。


然后,作者会坐下来,读圣经,有时候会去祷告。邀请上帝进入新的一天。在祷告中,蒂什也会把自己的忧虑、渴望和荆棘遍布的疑问,交托给神,接着,她也会为自己的家人代求,为接下来一天中会遇到的人,必须要做的事情祷告,也有的时候,没有什么紧急的需求,就是单单地邀请上帝进入到自己的生活,单单地坐在上帝的面前。


神学家J.K.史密斯在他的著作《国度的想象》当中,指出: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活之道,我们所度过的大部分光阴,都受着习惯和程序的驱使。因此,我们都要在日常生活里接受灵命塑造。并且是通过日复一日的操练,尽管表面看起来有些机械,但是这种环绕着你我的文化氛围,会让我们形成一种不自知的每日习惯和程序。


“时代如何严酷地推动你,你也要以严苛的操练回敬时代”,美国天主教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写道。多少时候,我们基督徒尽管从根本上是一群非凡之民,但我们却经常不确定自己如何成为一群圣洁子民。我们尽管对福音深信不疑,可是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我们度过一天的方式,和我们不信的邻居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不少人就开始强调,我们若想与这个敌基督的文化抗衡,就必须在头脑上拥有正确的观念,或者按照时下的流行说法,我们必须拥有基督教的世界观。也有的人会以强烈地拒斥的方式来回应整个文化,但这样的生活方式说实在的,无法塑造我们真正的敬拜。


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持有何种信念,我们我们生活在何地,无论我们消费什么东西,我们都是在通过做事情来打发生活——我们日常生活的程序是由我们的习惯和操练决定的。奥古斯丁认为,成为一群属天的子民,意味着要受不同的习惯塑造,这样的一些习惯和操练必须以爱上帝和渴慕上帝为最终的目的。


蒂什鞭辟入里地指出,我们的日常习惯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礼赞。假如你早晨是通过摩挲智能手机开始的话,你就会建立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训练你指向一个目的:通过科技我可以得到足够的快乐和刺激。因此,哪怕你是神学硕士毕业,哪怕你在世界观研究方面有着骄人的成就,并且也在生活里采取了一些抵抗性的策略,但我们刷手机的习惯会一步步塑造我们成为荧幕敬拜者。


我们必须反问自己: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到底有哪些习惯是我们习焉不察,以至于我们天真的浸染其中,当我们近距离观察却发现这些不伤大雅的习惯最终却塑造了我们的敬拜?手机不离手,让我们难以安静,我们固然24小时在线,随时都能和想要联系的人取得联系,但我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刻倍感孤独。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思想的确倾向于向这个世界投怀送抱,只要有一线机会,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而令忙碌的脚步、吸引人的科技玩意儿引领我们生活。


二、科技与亲子养育


网络世界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不过30年的时间。从1990年,万维网诞生至今,人类开拓网络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歇。2000年,腾讯QQ荣耀登场,紧跟其后,百度搜索引擎走进大众视野,2003年,马云开始正式运营淘宝,成为电商时代元年。2007年,第一代智能手机IPHONE在乔布斯手上成为现实,2009年,新浪微博出现,成为全民参与的重大事件。2011年,微信出场。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只要开始养儿育女的过程,就不得不和网络打交道。多少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被网络迷住,难以自拔,其实完全透露了自己被动无力的状态。


马睿欣老师的著作《直面网络:父母如何化解网络带来的教养危机》中,我看到了一位积极应对的榜样,也从这本书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我们与其围绕网络本身的利与弊展开无止尽的辩论,倒不如深入教育的本质,去全面地评估我们养育子女的哲学和潜在的教育观。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也在于此,作者首先承认,教养的难题,就在于我们能否认识孩子。这包括了认识孩子所站的舞台。你的孩子如今喜欢什么衣服,对什么游戏痴迷,喜欢哪种类型的流行书籍,这一切都跟网络有分不开的关系。虽然作为第一批网络时代的父母,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议题,我们进退失据,但何不把危机变为契机,与主同行在水面上。


所以,马睿欣老师说,让我们一起踏上在网络海洋上的冲浪者,不把迎面而来的海浪当成敌人,而是学习怎样迎接海浪,懂得怎样驾驭海浪。探讨跟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话题,是每一个想要好好陪伴孩子长大的父母,和有心了解这个新时代的成年人的必修课。


面对网络世界,不少的父母总是会把目光聚焦在网络世界的利与弊之上,以至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根基在哪里?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着力点,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看到网上生活其实和网下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你们家庭网下的生活没有活力、缺乏创意和规律,网络的新奇与多彩自然就会成为孩子的第一吸引力。但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的在网上和网下两者间保持动态的平衡。为了更具体地解开网络的面纱,作者深入探讨了网络到底带给人们哪些层面的应许和承诺。


首先是自由的问题。不少人觉得,正是因为网络世界的存在,让人类可以拥有比前人更大的自由。但若是问对方他对自由的理解,年青一代或许会不屑一顾,干嘛要管自由的概念,我只关心透过自由能得到什么,这才是我热爱网络的重点。这种对自由的认识,决定了他们已经把自由视为一种像空气一样必然存在的东西。网络之所存在,是因为它必须存在。崇尚自由,或许也跟我们这一代父母对儿女的教养方式有关。


有人说,现今的父母是最在乎儿女自尊心的一代,正因为害怕打击儿女的自尊心,做父母的常常小心翼翼,以至于他们给孩子提供的自由,往往没有界限、没有后果的自由。当网络出现,其实就等于说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了另一个没有界限的空间。


固然,无拘无束,心随我动,只管去做的心态让这一代年轻人变得十分有进取心,常常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但更多时候,我们亲眼目睹的却不是梦想成真,而是一事无成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一技之长,最后这样的孩子只能回家继续做啃老族,成天对着荧幕却又愤世嫉俗。


网络的确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无边无界的自由,正是因为网络的无孔不入的现状,我们很少有人能体会到没有网络也是有一种自由,面对太多的选择,人真的可以自由吗?这是我们必须思想的问题。


再者,这个世界人们所追求的创意、想象的能力,其实,更多的是来源于创作者自愿选择的限制产生的。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让我们能够在他们笔下、在钢琴面前、在赛道上亲眼目睹他们自由的表达和挥洒,多半是源自他们的生活往往都极其单调,甚至在常人看来有点难以接受,比如重复性的作息。


一个人若想拥有真正的自由,不仅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来生活,更不是拥有更多的选择所能成就的,唯有强大的内心,拥有价值感、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能够拥有不犯罪的能力,那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总而言之,主耶稣说:“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必晓得真理,真理必能使你们得自由。”我们对于真理有多熟悉,有多热爱,我们对自由的体认就会有多深刻。


或许,正是因为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现象,让成年人图安稳的人生变得比较不那么自在,但这对年轻人而言,却不是如此,网路,让他们敢于发问,不再像父辈一样,只依靠标准答案过活。发问的背后,其实就是求知欲在不断地燃烧。



笔者所在的IB国际学校,从小就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敢于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最明显的特质就是自信、不会墨守成规,面对挑战,不轻易退缩。


在关键的探究课上,学生们在某一个特定的主题下,围绕探究线索,他们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使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当然首先是唾手可得的网络资源,前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深入探究。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发问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在小组合作中产生的。


当然, 我们也需要看到,假如一个问题是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找到答案的,那这个问题从层次上来讲,一定是一个事实性的的问题。如果孩子们敢于发问的能力只是一味地通过网络得到满足,做父母的,尤其是老师们,就需要保持警惕。


网络上提供的答案往往是快餐式的,容易让人停留在表面。更不要说,在我们这样信息比较单一化的国家,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知识往往是廉价的、鱼龙混杂的。稍不留心,就会在发问中,在查找问题的答案和相关资料中,迷失了方向,为了探究而探究,忽略了探究只是学习的工具,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所关心的重大概念和超学科的主题。


网络时代,对学习造成的冲击极为强烈,甚至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人曾经在印度最穷的地方做过一项“墙中洞”的实验,就是把笔记本电脑藏在一个隐蔽的孩子们在玩耍时可以发现的地方,这些从未接触过电脑的孩子居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上网,并且还操作自如!


此项研究的发起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交流和语言科学院的教授,苏加特.米特拉因此获得了美国TED PRIZE大奖。他的理论启发了后来人们在教育普及上的许多议程。


笔者也认同真正的学习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因此,教育很大的一部分责任,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网络的确给孩子的自学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和可能性,使得孩子可以超越父母知识、学问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持久的学习。


但网络学习的效率也因人而异,更何况,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在网上通过自学或者虚拟学习的方式完成。比起读纸质书,我们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比较跳跃性的,没有多少个人性的启发。因为网络毕竟不是一个教与学的共同体,尽管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但网络的功能也只是资讯的仓库,不能给我们的求知带来深层的满足感。


再者,网络的存在使孩子们的知识库一下子就拓展了许多。但问题是,今天能够上网的孩子,真的更有知识吗?这个问题关乎到我们记忆的质量。我们若想活得深刻,是因为有一些东西必须烙印在我心深处,我会活在那样的故事和记忆里,但网络世界顶多只是储存了一些东西,我们知道它还在那里,却不曾真正的拥有它们。


网络不仅影响孩子对自由的理解,影响孩子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我们实现了一心多用,但那种必要的专注和专一却因此而失落了。一心多用,表面上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却有可能让我们的记忆变得更加不好,精力难以集中。


所以,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在塑造他们的心,是更倾向于一心多用,还是专注而专一。但不管哪种情况,都是考验使用网络的人其“用心”的程度。遗憾的是,这项塑造人心的工作,本不应该由网络一手包揽,我们的孩子一旦失去“专一”,很有可能就失去了求知甚至是生活的深层乐趣。


一心多用,背后是效率至上在作祟。凡事讲求效率,就会忽视“慢”有慢的道理。不仅关系到孩子的个人特质和学习风格。任何人都需要反思,我们一味地催促孩子,或者要求自己快快快的背后,到底是为着什么?


慢,不只是速度,慢更是一种必要的态度。因为慢,所以要学会等待。因为慢,所以要懂得接纳。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慢,那无异于自找麻烦,但我们的确需要审视自己的生命:我有学会等待吗?我有教会我的孩子,不少的渴求需要延迟得到满足的功课吗?等待,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聆听,查看自己的生命哪里出了问题。


生命有需要快的时刻,很多事就是要当机立断,但慢,或者是给自己的情绪、给自己野心勃勃的计划安按一下暂停键,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一层新的看见。


除了网络可以在孩子的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供我们做父母的思考以外,马睿欣老师还邀请我们一同来思考当孩子们一直挂在网上,他们到底是因着什么样的原因而有这样的渴望和习惯?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社交的需要,这是我们作为上帝形象承载者的一部分。正因为我们的神,自己就是有社群性的,我们对社交的需要就不言而喻了。尤其对处于正在探索自己、寻找身份认同的青少年,他们通过网络连接彼此,建立友谊,都是合理,必要的。


反观做父母的,却往往忽略孩子社交和友谊的需要,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孩子要做什么,没有做什么,我们与孩子之间没有那种深度的连接,孩子看到的总是忙忙碌碌的父母,还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


当然,作儿女的要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更应该按照圣经的吩咐在主里尊敬父母,但我们基督徒从圣经就清楚知道,甚至是我们的天父,都乐意与我们交流,他也愿意向自己的儿女显露自己的心怀意念,告诉我们他是怎样的一位神,并且还专门定下敬拜的时间、方式,好让我们可以维系一种深度的连接。我们难道比神还要聪明?


最后,作者也思考了网络对创意的影响,对孩子关怀世界举动的影响,这必将决定孩子将来的职业选择。网络,如此地重要,又如此地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品格、交友、职业发展等等的面向,是不是让你更有负担,做孩子生命的引导者,该管的时候一定要管,不能把孩子丢给网络,让虚拟世界代替你的位置和角色。


我们的家,才是孩子学习、成长、接受训练的最佳的地方。那也是上帝亲自为我们设计的世界,网络的出现以及对教养子女的冲击,都不应该取代上帝起初对家庭的心意,我们不是跟着时代走,跟着网络的大潮载浮载沉,而是凭着信心,看我们的孩子是从上帝而来的礼物,更是神为未来世界预备的真理的勇士。


三、科技与婚姻


本节的题目取自《婚姻成长学》一书第10章。作者史考特.史丹利博士是美国丹佛大学婚姻与家庭研究中心的共同主持人,PREP课程设计者之一。和坊间所见的婚姻类书籍相比,本书既有圣经的婚姻观作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婚姻在神学意义上的探讨,同时,这本书又比同类婚姻主题的书籍涵盖面广的多,它特别看重实际的策略。甚至作者在前言中谈到:


这本书正是为行动而设计的。当然,你会发现许多事情需要思考,有些甚至希望你能深思,但我们想说的是:起身,并且尽你所能地行动,让你的婚姻健康、幸福。


而科技与婚姻这个主题,就是本书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作者在修订版中新增加的内容。那作者究竟在这个主题下都做了哪些思考并提供了哪些应对之策呢?这是我接下来会分享的内容。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留意科技对婚姻的冲击。带着这样的目标,他的讨论集中在四个一般性主题上:分心、社交网络、试探,让科技巩固婚姻的方法。


对于网络如何变成一种试探,我们会比较熟悉,作者首先谈的是我们比较容易忽视的,就是网络“随时待命”的世界使人无法专注。这对你的婚姻有何影响呢?


简单来说,科技让我们随时待命,工作与个人时间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工作也不再局限在办公室的围墙以内。因此,任何时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刻找到我们。我们一旦跟随这种文化,就必然会给不少人这样的感觉:好像必须立刻回复外在世界的每一个联系。


事实真是这样吗?假如我们的生活随时都有可能被网络和随时待命的这种状态影响,那么,我们夫妻彼此之间就失去了不被干扰的机会。一旦我们落入立刻回复的陷阱,言外之意,我们对别人的关注就超过了我们原本应该随时响应的身边人的存在,尤其是我们的配偶!为了婚姻的好处,快快离线吧!


其次社交网络的存在,形形色色的社交工具,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分享我们生活的 动态,但夫妻之间,哪些东西可以分享,哪些东西不能分享,很多人并没有进行过探讨,而这很有可能成为彼此冲突的一个潜在因素。毕竟,我们透过社交网络的分享,无意于羞辱我们的配偶。


那该如何让科技使你的婚姻受益呢?作者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供我们参考,我觉得非常受益。


首先,作者认为保持联结是最重要的。我们透过网络,最应该与之连接的对象是我们的配偶。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增加这种联结的密度。这些方法我们在恋爱的时候根本不用人来教,但不少人一旦步入婚姻,进入到家庭的场景,就忽略了我们的配偶需要通过网络听到我们的真心话。通过科技你可以提醒你的配偶你真的爱他/她。你们也可以一切玩一点小游戏,别完全否定这些生活中的小乐趣。你也可以通过传送照片、发信息、分享读书心得、创造有趣的音乐清单,记住你们之间重要的日子好好庆祝一番,来实现彼此之间的联结。


其次,我们也当向前迈进。除了你之外,作者提醒说,没有人可以主动控制那些科技产品。除非你决定要不要接那个电话或回信息,别的人无法替你做出相关的决定。但你从始至终都应该清楚:让科技为你效力,不要成为科技的奴隶,如果你能负责任地使用科技,它就能为你带来极大的益处。不要因为他人对你的期待,让自己落入科技的控制。


最后,作者总结了一些科技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方法。比如:我们要偶尔离线一段时间,多花一些时间在配偶身上,互相聊一聊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则,对彼此分享的内容是否有担心。如果你可能在在使用科技时面临试探,一定不要试图掩盖,要诚实面对自己:你是已经越界,还是快要越界?让科技帮助你们彼此之间联结更为稳固,尝试一些很有趣的方式,保持你们的创意。



行文至此,笔者已经分享了科技与基督徒生命关系中关乎属灵操练、亲子养育和夫妻关系这三个面向的意义。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全面审视科技对个人和社群的影响,不仅要进行反思,也能够化为行动,当然,在行动之前,更需要清楚的异象。


美国作家,长期服侍校园团契,并且深耕文化与世界观、推动拓展基督徒文化视野的Andy Crouch在他的the tech-wise family一书中分享了自己家庭在善用科技方面的十条家规。我认为特别能帮助我们认清在一个瞬息变化的科技时代,作为家庭,如何善用网络这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在此分享给大家:



借鉴

10项善用科技的家规



  1. 作为家庭,我们全家人要致力于建立智慧和勇气。

  2. 我们渴望创造胜过消费。故此我们家庭的核心要被那些令人欣赏的技能和主动地参与充满。

  3. 我们受造或者要按照工作和休息的节奏而活。因此一天中有一个小时,一周中有一天,一年中有一个星期,我们会关闭所有电子设备,选择敬拜、禁食、玩耍和在一起的安息。

  4. 我们在所用的设备工作运转前就起床,我们会让这些设备在我们睡前先去休息。

  5.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我们的目标是在超过两位数的人面前,不要有任何电子屏幕。

  6. 我们有目的地使用电子设备,我们会一起使用,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或者独自使用电子产品。

  7. 开车时间永远是谈话时间。

  8. 配偶手里要有对方电子设备的密码,父母有绝对的自由接近孩子们的任何电子产品。

  9. 我们在一起学习赞美,而不是让录音机和音乐的响声取代了我们的生活与敬拜。

  10. 我们要亲身参与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完全地活出我们生命中时刻存在的巨大脆弱,我们学习如何生而为人。我们期望死在另一个人的臂弯之中。




行走教育 Walking Eduaction





探索新道路,

实践真教育!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