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2 12 月, 2024
spot_img

教育观入门 | 慢读《艰难时世》,省思教育中那不可少的事


坦白说,我不是狄更斯迷,对于他大部头的巨著,比如,那本如雷贯耳的《大卫科波菲尔》(说起家里这本旧书,还是我和妻子在老家的牛羊集市上,碰到了一个买旧书的老农,以2元的价格买来的,据说这是最蒙狄更斯喜爱的一部作品。)或者是早已加入购物车的精装版《荒凉山庄》(这个新出的中译本定价居然高达368元!),我同样没有读过。

 

因此,本文之写作,并非出于对狄更斯作品全景式的把握,更无意以行内人自居。疫情不断升级的日子里,网络上各路豪杰竞相登场,卖文、卖货、卖课可谓大有人在。其中道理不用深思也能明白,蜗居在家,为何不好好练练手呢?

 

但这确实也是读书的大好时机,更是读那些平时不易啃的大部头书的最佳时机。只要你不抱着读完就立马开班授课的心态,纯粹是为乐趣而读又有何妨?如果在坚持读完享受小说的乐趣之余,还能结合自己教育行当的位置,看出一点东西,岂不是美事一桩。

 

于是,我就从这本《艰难时世》开始读起,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我四处寻觅第一流的教育哲学的论著时,上帝居然藉着一本19世纪的小说教会了我非常重要的一课。也就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教育观入门课。

 

我甚至有这样的想法,或者说期待,我希望所有读师范,或者有志于成为教师,或者身为父母的人,都能通读此书,获得益处。

 

教育观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题目,我恐怕自己会一不小心就落入到概念论述的无底坑,何不换一个视角,从一个小说家的视角,用一种不一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呢?

 



第一部:播种



先看目录,此书分成三部,分别以“播种”、“收割”、“归仓”作为题名。基督徒读者自不必陌生,这几个关键词出自圣经加拉太书6章7节: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快速读毕译本序,便直奔主题。


作品甫一开始,故事刚一开始,狄更斯就将读者的眼光对准了一间19世纪英国教室。记住:“在生活中,我们除了事实什么也不需要,先生;除了事实什么也不需要!”讲出此话的人,名叫托马斯.格雷格林,”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一个讲究实际又精于计算的人。一个遵循“二加二等于四,而不是更多”这样一条原则的人,没有人能说服我接受另外一个答案。先生,我就是托马斯格雷格林——不折不扣的托马斯——托马斯格雷格林。我的口袋里经常装着一把尺子、一台天平秤、一张乘法表,随时准备称一称、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告诉你确切的重量和长度。这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听此君一番教诲,我忍不住想了解,格雷格林如此崇奉事实,这种始终如一的信念到底因何而起?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同意,一个人的教育观受其世界观主导,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导致格雷格林有如此不容置疑的信念呢?

 

没错,就是功利主义。

 

诸位,如果你想从这篇小文里搞懂什么是功利主义,恐怕是难为在下了。不过,狄更斯首先是一位小说家,他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分析哲理,而是能够以小说家的看家本领,洞悉时代的幽微之处。

 

格雷格林先生膝下育有一儿一女。路易莎和托马斯从小就受到父亲始终如一的教育信念的教化。一切看上去都相安无事,父亲对两个孩子的生长颇有信心。也并未出过什么差错。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父亲的眼皮子底下,两个孩子居然撇下功课,离开教室,双双跑去看马戏团表演!结果呢,被父亲逮个正着:“在她很不满意的表情中,依稀透露出一线无处着落的光芒,一股无物可烧的火焰,一种或多或少伴随着生命本身如饥似渴的幻想,这种神态使她的脸显得有了光彩。”

 

就在父亲对自己孩子的这种热衷于娱乐的行径感到大为不解时,女儿路易莎气定神闲地说道:“我有些厌倦了,爸爸,我早就感到厌倦了。”他的父亲不明白女儿到底厌倦什么。于是女儿回答:“我不知道厌倦什么——我是厌倦一切事物。”

 

究竟问题出在何处?狄更斯没有给我们进行滔滔不绝的分析,反倒继续将故事的场景扩大,让另外一个故事人物,就是格雷格林的好友(日后竟成了他的女婿!虽然二人年龄相仿),一个富翁、银行家、商人、工业家。空有这些头衔还不足以说明此人之品性。庞德贝是一个对自己白手起家的历史,老是夸不够的人。此君一出来,便是一副夫子自道的模样。狄更斯狠狠地写出庞德贝的形容动作:一个扯着铜锣似的嗓门儿宣称自己过去的无私和贫困的人,一个貌似谦恭实则盛气凌人的人!

 

在这位朋友到访之后,格雷格林说起孩子们偷偷去看马戏这件事。他认为自己一直很有系统地致力于孩子的理性教育。并且始终认为理性是教育应该培养的唯一能力。但为何自己的孩子会对马戏团表演这一类粗俗的东西感兴趣呢?庞德贝先生听后,对格雷格林不仅表示赞同,并且想到此时一定事出有因,于是就引发了要把刚刚进入学校的那个从马戏团而来的名叫塞西莉亚.朱帕的女孩子赶走的计划。

 

写作小说,除了人物、情节、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场景。于是,狄更斯为我们描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城市——科克顿。这个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崛起的小镇,有着数不清的烟囱,镇上无非几条一模一样的大街小巷,居民也彼此相似:同一个时间进进出出,在同一条铺路上踏出同样的跫音,做同样的工作。用狄更斯的话,在科克顿,除了极其实用的东西以外,几乎一无所有。格雷格林和庞德贝来到了朱帕的家里。

 

经过马戏团团长之口得知,朱帕的父亲最近经常在表演中砸锅。在他们二人来这里的一小时前,朱帕派他的女儿出去办点事,有人就看见他自己溜了出去,用帽子遮住自己的眼睛,撇下自己的孩子,竟然不辞而别了。于是,格雷格林当着众人的面提出建议,想要负责教育这个孤女,抚养她长大成人,但要有一个条件:必须立刻答应跟他走,并且不再和马戏团里的人有任何来往。西丝同意了,她抱着那个父亲要她去商店买油的大油瓶,在团长斯莱瑞的告诫中离开了。

 

读者也许耐不住了,狄更斯先生,您不是允诺要写一部批判功利主义思想的小说吗?我们跟随您的文笔,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您是不是也该回到正题上了?

 

在“播种”的第八章,也就是经过前面7章的铺垫之后,作者以“千万别胡思乱想”为题,一语道破功利主义教育的精髓,或者信条。用书中的话而言,。在格雷格林创办的学校里,一切事物只要能经过加减乘除解决,就千万别胡思乱想。他所聘请的老师也信誓旦旦地打包票说:把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教给我,我担保他永远不会胡思乱想。

 

如此绝对化理性的格雷格林,面对生活里的种种现象,并非一通百通,除了想不通自己的孩子为何还对一些幻想和下贱人的玩意儿感兴趣之外,在格雷格林那颗以事实为尚的脑袋还有一件,就是他怎么也想不通——人们怎么会在图书馆里读那些伤脑筋的书!那些一文不值、毫无理性的工人,怎么可能还在思考着人性、人的热情、人的希望与恐惧,斗争、胜利和失败、忧虑,欢乐与悲伤,普通男女的生命与死亡。他不明白那些做完了一天超过十五个小时的工作的工人中间,居然还有人在难得的片刻坐下来去读一篇童话。格雷格林始终无法理解。从他的世界观往外望去,怎么可能看得明白呢?

 

在这一章结尾处,格雷格林的两个孩子,围坐在炉火前倾吐内心的愤怒,路易莎不断地盯着灰烬出神,她在那个同样寡然无味的母亲忽然闯进屋子里训斥她时,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母亲,只是刚才看着红彤彤的火星从火堆上落下来,慢慢变白、熄灭,这使我想到,我的生命多么的短暂,我在一生中所能希望做到的事又是多么微乎其微。

 

此时此刻,那个被格雷格林收养的马戏团的孤女尽管处境艰难,整日被她的老师教训坚持学下去,但西丝身上因为有一种罕见的认识到自己无知的能力,竟然可以在这样严苛的教育下生存下来。她仍然相信终有一天能够见到自己的父亲,并且对父亲弃之而去的举动没有半点的怨恨,反而一直怀念过去日子里父母亲给予的爱。

 

毫无疑问,第10章的写作,一个穷苦工人的出现,居然燃起了狄更斯无尽的兴趣。他似乎对穷人的心灵世界有着非同反响的体察,能够将一脸土灰、步履蹒跚的穷人刻画得最有血有肉!斯蒂芬.布莱克普尔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工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技术能力,也不会能言善辩,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织工,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在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品质,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身世,毫不奇怪,可说相当不幸,谁能想到自己的结发妻子竟然是一个酒鬼!在长年累月的酗酒生活中,妻子耗尽了家里的所有。斯蒂芬心中一直喜欢着一个女工,瑞切尔也知道斯蒂芬的心。多年的友谊,他们感到更为深厚的维系。在科克顿的纺织工厂里,虽有成千上万雇工,狄更斯对这些不起眼的人投注了极大的兴趣。他讨厌将人视为机器的那套陈旧说法,因为在人的身上,即使最卑贱的也有深不可测的奥秘。

 

终于,斯蒂芬鼓起勇气,来到厂长庞德贝家里,希望可以从他那里找到可以解决他个人家庭问题的办法。庞德贝清楚告诉斯蒂芬,他根本付不起为了离婚而要去打官司的钱。斯蒂芬脸色苍白地离开了。

 

在他离开庞德贝的家,走上大街,碰见一位向他打听消息的老太太。他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回答这个老人对庞德贝的兴趣。梦游似的回到了家里。瑞切尔在。他的妻子再一次喝得不省人事,瑞切尔用心照顾这个躺在床上已经半死不活的女人。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让人落泪的对话,在送走瑞切尔之后,

 

狄更斯信笔写道:“风从太阳即将升起的那一隅吹来,依然刮得很猛。它把天空扫荡了一遍,那雨要么已经下光,要么已经转移了地方;星星亮起来了,他光着头站在街上,看着她很快消失了。在他的胡思乱想中,灿烂的星星就好像瑞切尔,而他那自己平凡的人生就好比窗台上那支昏暗的蜡烛。

 

最让人感到悲痛,感到世事艰难的,还不仅仅是斯蒂芬的遭遇,格雷格林一家虽然衣食无忧没有任何生活上的困窘,但因着父亲对于教育子女上所怀信念的偏执,让一天天长大的女儿和儿子处境愈发艰难,甚至是充满了凶险。

 

这一天,路易莎像往常一样,进了父亲的书房。在接受了一大堆的夸奖话后,父亲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路易莎,我亲爱的,你已经被人看中,他已经向我提出要向你求婚了。”格雷格林此话一出,居然引出一段很长时间的沉默。

 

他又加强了一遍语气,重复了一句话:“是求婚,亲爱的。”

 

“我听见了,父亲。我在专心听,我向你保证。”

 

没错,那个向路易莎求婚的不是别人,正是庞德贝。路易莎一点也没有感到惊讶。她的状态想必在很久以前,读者已经略知一二,在她的生命里,早已经厌倦了一切事物,早已经失去了对于情趣和幻想、对于志向和热情哪怕一丁点儿的感知力都没有了。而这从父亲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自己教育之大获成功的明证。

 

故事讲到路易莎和庞德贝成婚,连狄更斯也没有什么兴趣多写几个字,第一部“播种”就这么收场了。

 

各位,作为一名教育者,或者一名普通的父亲和母亲,我们也许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教育观会对孩子的一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无论如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播种者,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将我们最珍惜、最看重的东西播种在孩子的心田。


然而,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假如我们不认真思考自己的教育观,恐怕我们难免自食其果。

 



第二部:收割



故事的第二部,狄更斯让我们看到了在工厂内部,一群受尽了资本家盘剥的工人,如何声嘶力竭地通过集会的形式,争取自己的权益。那是一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迎风飘扬的时代,在表面风光、经济突飞猛进的大英帝国内部,早已经出现了剧烈的不适应感,这种感受在狄更斯笔下,不是一味地控诉,也不是去默默地承受,他超越马克思的地方,就在于他对革命毫无兴趣,他只对人感兴趣。哪怕那人已经沦为了恶棍。

 

路易莎婚后,邂逅了一名风流子弟,在对方的挑唆之下,她终于再也无法忍受这段婚姻所带给她的痛苦。因为她的母亲病危,她不得不回到家里,尽管她已很久没有回家。但这次她真的快要不行了,她的母亲在临终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想对自己的女儿说一些想说而未说的话。


“你学过很多东西,路易莎,你的弟弟也是。一天到晚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在这幢房子里,如果还有什么学问没被钻得稀巴烂的话,我要说的是,我希望从此再也不要听到它了。”

 

路易莎望着母亲,发现母亲的脸上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凝滞的神情,就好像一个被大水冲走的热无力挣扎了,于是就甘心让洪水将她冲走似的。“孩子,一定还有别的东西——根本不是什么学习上的东西——被你父亲丢掉了,或者忘记了,路易莎。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至今说不出它的名称,但你的父亲会知道的。这事使我很不安。”

 

说完,她就死了。

 

全书的第12章,狄更斯命名为“到底层了”。这一章读来仿佛心被刺透了一般疼痛难忍。格雷格林,这位刚刚失去妻子的男人,不仅要面对丧妻之痛,还要面对自己儿子沦为盗窃犯的惊骇。

 

一场雷雨之后,浑身湿透的女儿忽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格雷格林有些不知所措,连忙问道:“怎么啦,路易莎,出什么事情了?”

 




“父亲,你不是从我的摇篮时代就开始教育我的吗?”


“是的,路易莎。”


“我咒诅我出生的那个时辰,咒诅它让我遭受这样的命运。”


“咒诅哪个时辰?咒诅哪个时辰?”他怀着疑惑与恐惧看着自己的亲身骨肉。


“你怎么可以给了我生命,又从我身上剥夺了那些使生命不至成为行尸走肉的无法估价的东西呢?我灵魂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哪里去了呢?我心中的的情感哪里去了?你对这儿荒野中那个本来应该开出鲜花的花园又做了些什么呢?哦,父亲,你又做了些什么呢?”






 

路易莎提醒父亲,是否还记得当初在这间房里,父亲询问她订婚一事时的情景。

 

“父亲,上次我们一起在这里时,如果你知道有那种东西,那种连我在与它抗争时都感到害怕的东西——因为从婴儿时代起,你就给我一个任务,要我跟内心涌现出的每一种自然的冲动作斗争;如果你当时就懂得我心中也有感性,感情和那些需要抚育才能成为力量的弱点,知道这一切都不是不因人类所做的各种计算而存在的,不是凭人类的算术能够了解的,就像造物主不能用算术去了解的一样——在那样的情况下,你还会把我交到那个此刻我可以肯定地说我憎恨的丈夫的手里吗?”

 

他说:“不会。不会,我可怜的孩子。”

 

“在那样的情况下,你还会不会随时毁灭我的终身,让我去经受风霜病害的折磨,以至使我心肠变硬、变坏呢?会不会剥夺——这种剥夺其实对谁也没有益处,只会让世界变得更为凄凉——我生命中那非物质的部分,我信仰中的春光和彩霞呢?”会不会剥夺我本来应该受到的教育,以便自己变得更谦逊,更信任人,在我有限的范围内希望事物变得更美好呢?”

 

我想余下的话不必再多言了,路易莎此番来,就是想大张旗鼓地告诉父亲,她要与人私奔,她要向父亲宣布:你的哲学和教育都拯救不了我,哦,父亲,是你把我弄成这个样子的。你就想想别的办法救救我吧!


第2部就在路易莎声声绝望的呼喊中收场了。

 



收仓:教育观省思



故事到了第3部,读者终于要看结局往哪个方向发展了。从播种开始,到如今的收仓,期间的变化和转折,不是没有,而是看到人心悔改的必要。


格雷格林终于意识到自己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他悔改了,请求饶恕。他因此赢得了女儿的心。他那位逃亡在外的儿子也被捉拿归案,而故事一开始就牵动我心的工人斯蒂芬,却不幸跌落矿井,在瑞切尔的爱和星光的陪伴下,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最后,是马戏团的斯赖瑞先生登场。

 

“格雷格林先生,这个世界是存在着爱的,并非只有个人的利益,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其次,爱有它自己的计算方式,或者说是无法计算的,不管怎么说,它是很难用语言说清楚的,就像很难知道狗的行为一样。


先生,我们握握手吧,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握手了!别生我们这些可怜的江湖艺人的气。人是需要娱乐的。他们不能老是学习,也不能老是工作,那样会吃不消的。你们需要我们这些人。先生,做点聪明事儿,慈善的事吧,尽量利用我们而不是糟蹋我们。”

 

至此,我已经剧透了太多本书的情节和重点段落。但还是让我们回到教育观入门这个话题上,从这本《艰难时世》我们可以学到哪些有关教育的功课呢?

 

1.我们需要在一个艰难的时代里以生命、以真理,整全地牧养下一代。每个时代都是艰难时代,每一次养育和教导,都是灵魂和灵魂的碰撞,如果我们不明白现今的世代邪恶,我们就会忽视那必不可少的事情。也就是说,在教养和教导中,那真正不可少的到底是什么?路易莎和他的弟弟,在父亲一手调教下,可以说学遍了所有已知的这个可见世界的规律和变化,但他们却没有起码的智慧,没有爱,没有感性的能力,甚至没有了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或者说,我们自身所受的教育,所残缺的到底是什么?


2.我们需要上帝话语那不变的根基作为我们一切教育行动的唯一准绳。基督教教育的独特性意味着,它就是那在真理里的教育,真教育的起点不应是时代和文化的风向与偏爱,而是上帝不变的话语作为万古磐石,教育是位格际的交流,教育不是关系地位、名声和权力,那些受过最好教育的人,就是像斯蒂芬、瑞切尔、西丝这样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明显带着受过真教育的痕迹,因为他们的心未曾死寂,仍然会流泪,柔软得像一个少女绯红的面颊。


3.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依靠圣灵,立志悔改,让生命持续接受圣灵的光照和提醒。格雷格林失败了,可最后居然赢得了女儿的心。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只有相信耶稣基督,真心地悔改,不是道德层面,而是整个心灵发生转向,开始真正地舍己,才可能有的迹象。甚至,我们可以说,那就是我们上帝恩慈同在的证据,这也是我们在犯错、甚至是犯下极其可怕的罪之后,仍然能够重新站立的唯一可能性,我们要依靠神,不再依靠自己。

 

好了,我已经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期待你的阅读,期待你和我一起,踏入教育的深水之地,须知:人心是属灵争战的第一战场,读小说,可能会是你的一件秘密武器,你用过了吗?




















在家合辑:不慌不忙的在家教育者(完整版)

论道教育长文 | 新酒需要新皮袋!

书籍连载教养全心的孩童 | 你怎样跟随耶稣,孩子就怎样跟随你

师者反思一位渴望活得整全的教师的心灵告白

教育前沿新酒需要新皮袋,为何人们总说陈酒好?

教学现场宝贝,你愿做哪一粒豌豆?

师者对话优秀思想者身上的不兼容性:与肖老师谈生命议题

写作教学在家教育者谈中文写作教育

蜗牛书评浅谈《在家教育25问》

牧者心语:史普罗 | 认识圣洁,方有长进!

阅读视野不搞威逼利诱,让孩子爱上阅读经典!

他山之石别浪费你的在家教育时光:72件希望早点知晓的事情

真理编织最完美的教师,会是谁呢 ?







行走教育

微信号 : Walking Education 


探索新道路,实践真教育!


所属主题
Wayfaring, 徒步客
Wayfaring, 徒步客
实践真教育,探索新道路!公号名: Walking Education 行走教育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