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1 11 月, 2024
spot_img

阿简书评:《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在中国的回忆》



文/ 阿简(成都书语公益阅读机构联合创始人)


阿简书评:《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在中国的回忆》

阿简今年疫情期间举办的阅读讲座


我一直对自传有兴趣,因为可以从个体经历反观历史,有时可以互相印证,有时完全是相反的体验。豆瓣上有人说C.P.菲茨杰拉尔德不过是个饶舌的老外,但事实上,他是在写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有关学术研究的书之后,才在身边人一再劝说下,写了这本半自传的回忆录。并不象很多“中国通”,喋喋不休地显摆在中国的经历。

 

C.P.菲茨杰拉尔德 20岁时来到中国,最初只是个学了五个月中文,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先是在外国公司里当职员,后接受英国研究机构资助前往云南做白族文化研究,最后在英国顾问团工作,跟随国民政府常驻重庆,南京,1950年从北京离开。横跨政学商的经历,加上他不象当时的外国人只缩在自己的小圈子内,而是广交中国朋友,努力学习中文,并且身体力行游历大西南(这在当时是只允许传教士进入的区域,各方面条件都相当恶劣),他的视野相对更为宽广。

 

 

比如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五卅惨案中,“大学生成为警察枪声中的受害者,这一事实对中国人来说尤其敏感。”“中国人认为,在法律面前大学生和其他任何老百姓完全平等的说法纯粹是说八道。法律针对罪犯,而不是针对知识阶层的成员。”

 

而如果不是菲茨杰拉尔德的这本书,远不知大半个世纪前,老外如此迷信中国的算命先生,包括他自己。他写的算命先生的故事,有些是听来的,有些就是他本人经历的—曾准确预言他去澳大利亚的时间等等。包括当时的政府高官们,可能正是因为时局难测,人人都只有相信算命先生,以致于傅作义专门下令禁止再去算命。我猜看过这本书的每一个老外,恐怕都会有冲动:有机会来中国一定要去访一下算命先生。

 

再一次地,要佩服传教士们。无论多么偏远,条件多么艰苦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为了信仰,他们不光是传教,还兼职医生,这往往是深入百姓的最佳途径,还包括机械师和修理工—-在偏远的贵州,没有商店没有银行的小镇上,一位传教士就是用这样“以货易货”的办法生存下来的。

 

阿简书评:《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在中国的回忆》


C.P.菲茨杰拉尔德不象某些老外一样,一再声称自己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他在书中写了很多中国人设计的骗局,象这个:有位中国传教士呼吁美国人募捐在芜湖修一座教堂,款筹齐后又说,再有几百美元就能用“剩下的砖头”为传教士们修一处住所。他的忠诚又一次得到回应。几个月后美国传教士乘船来视察,在江上船长指给他看那座教堂却看不清,实在太小。“城边那耸立的高大建筑物是什么呢?”美国人问。“是传教士的住宅。”船长答道。因为职业的原因,美国人只能用“感慨万千”来形容内心的愤怒。


 

阿简书评:《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在中国的回忆》


中国人狡猾,不讲诚信,撒谎成性,即使被揭穿也绝不脸红。C.P.菲茨杰拉尔德这一印象,和200多年前,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的儿子小斯当东的感觉一模一样,小斯当东是推动鸦片战争最重要的人之一,尽管他也是“中国通”,也迷恋中国文化,在自己家也要建个中国式花园。也许这才是大部分“中国通”的真正印象。

 

最后说个题外话:菲茨杰拉尔德因为报纸上一篇文章引起对中国的兴趣,进而学习中文,并且决定要去中国。而父母给他的安排本来是去南非跟着舅舅做生意,赚大钱。这在当时是时髦且可靠的发达途径。中国是完全陌生的国家,怎么谋生他们都不知道。菲茨杰拉尔德自己也不知道。最后父母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给他旅费,又托人带他去。


这再次说明,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多么重要。


 阿信注:该书孔夫子旧书网有售。如欲关注阿简其他书评,请关注成都书语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阿信微言”

       阿简书评:《为什么去中国:1923-1950在中国的回忆》


本文打赏全部捐给“成都书语”。请爱心人士何朋友们转发支持。




所属主题
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阿信,独立学者,私学教师,以研究中国私学教育传统及译介外国传教士传记为治学方向,有一个4岁的女儿,陪伴女儿阅读和成长,在国内开展阿福童经济公民教育。 欢迎来信交流育儿、读书体会。有信必回。[email protected] 公号:阿信微言(ashing1989)
阅读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