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对吃奶和吃干粮的比喻一点都不陌生。
虽然我们对吃奶和吃干粮的教训已经很熟了,但有很多朋友依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
所以,今天我们来分享这句话。
什么是吃奶?
看婴儿我们就知道了,一个婴儿在他还没有牙齿之前,他吃不了主食,也消化不了主食,所以那时候他必须吃奶。
当吃了两三年的奶,他的牙齿慢慢长起来以后,他的母亲就准备给他断奶。这时候,他以前吃的奶就变成米饭、馒头,等等的主食。
没有哪个婴孩一直吃奶,当他慢慢长大,他必须学会吃干粮。
吃奶和吃干粮的比喻,这象征着一个人对真理的认识程度。
刚开始,那人因为刚接触真理,于是他只能吃奶,他只能从最简单的概念,最基础的故事开始吃。后来,他明白的越来越多,就该把食物换成干粮。
那么,吃奶和干粮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吃奶的人是被动的,他需要别人喂养。
那时,婴孩不具备主动寻找食物的能力,但是为了这个小生命能存活,因此必须每天给他喂奶!
同样的,在认识真理初期,我们每个人都是婴孩,我们都需要吃奶,我们都需要别人将最基本的真理讲给我们听。那时,我们吃不了干粮,也不会主动去翻阅书籍,于是弟兄姐妹们分享什么我们就听什么。并且,那时我们所接触的真理是入门级的,就像小学数学里的1+1一样。
然而,当一个人的生命慢慢地成熟,他就会脱离吃奶的生命。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真理后,他要开始吃干粮了。
吃干粮有什么特点呢?
那便是他会主动去寻找食物,他不再等着母亲喂奶。如果他饿了,他会主动去厨房煮面条,倘若他不想吃面条,他也可以自己做菜。
他不再像过去吃奶时一样被动地接受,他乃是主动地去探寻,这便是吃干粮的生命。
有的时候我很痛苦,那就是我认识的一些弟兄姐妹给我介绍什么什么课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痛苦。
如果我拒绝不参加,他们会说:“这个课程很好啊,参加会有得着。”
我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吃奶的阶段了,我会主动去寻找干粮,因此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这时,这些弟兄姊妹会继续问:“那么你现在看什么书呢?”
我说:“我读名著多一些,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比如《红楼梦》,比如索尔仁尼琴的书,等等。”
说到这儿,推荐课程的朋友会问:“《红楼梦》里面有真理吗?”
我说:“属灵的人看透万事,如果你能从书里看到人物的忧伤,能看到他们悲剧的根源,你不就从名著里看到真理了吗?”
不知为什么,我不喜欢“喂养”这个词。
比如,一个朋友会说:“来来来,加入我们的学习吧。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喂养。”
为什么不喜欢这词呢?
因为如果一个人一直需要喂养,他就是长不大的婴孩,他吃不了干粮,只能天天吃奶。
而我们很多的课程,它还是无限制地重复那最初级阶段的真理,岂不跟吃奶没什么分别吗?
因此亲爱的朋友,盼望你读路弟兄的文章的时候不是吃奶,而是在吃干粮。
如果我喂养你,那么你的生命永远都是被动的生命。如果你看了这些文章有感动,那么,你下次聚会分享的时候,就借用这些感动去分享。就像你看我做菜好吃,于是你照着学,回去后你自己做,是不是以后就能更多地享受美食了呢?如果你觉得我做的菜好吃,只是天天期望我做给你吃,你就永远不能主动享受美食。
这便是吃奶和吃干粮的第一个区别:吃奶是被动接受,别人分享什么接受什么。而吃干粮是主动寻找,自己想吃什么自己去找。
第二,吃奶的人永远长不大,吃干粮的人才能成长。
这一点很好理解。倘若让你的孩子一直吃奶,他的身体只会越来越瘦弱,营养跟不上,长不高,心智也不会成熟。
希伯来书的作者痛恨这种现象,于是他声嘶力竭地斥责那些接触真理好几年,却一直处于吃奶阶段的人。他们一直留级,到老了还在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
因为他们一直吃奶,所以他们的生命没有一丝丝长进,对真理的认识没有一点点进步。究其原因,不就因为他们一直吃奶不吃干粮吗?
是啊,亲爱的朋友,你们当中,有多少人能读懂奥古斯丁,能读懂陀思妥耶夫斯基,能读懂马丁路德?
很多的人,他们只能读最浅的书,而且一辈子都在圣言的开端,始终进不了更广阔的天地。
一直以来,总有一些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能用最简单的生活例子去解释最复杂难懂的真理。亲爱的朋友,原因在于,我不是被动地接受食物,而是主动地饥渴慕义,追求真理。
我心灵的眼睛打开以后,我便开始读奥古斯丁,读CS路易斯,读《悲惨世界》,读《罪与罚》……
这些书都是干粮,但是这些书对很多的弟兄姊妹而言,却让他们消化不良。于是,他们只能长年累月地读那类似《标杆人生》一样毫无营养的书。他们只能吃奶,吃不了干粮。
你也一样,当有一天你脱离了被动喂养的生命,开始主动寻求食物,能够去思考那些干粮的书时,那么你便有了吃干粮的生命了。
这需要我们饥渴慕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脱离吃奶、长不大的生命。
(本篇完,我的微信:493012764)
注:我的另外两个号,喜欢请三联: